节点文献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探讨。
关键词:良好的阅读习惯 整体把握 提问的艺术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精力最大,而且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衡量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视,特别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阅读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
究其原因,大多数考生对阅读题提供的语段类型感到陌生,心里没底。这类题的主要题型是简答题,其中又以概括综述的简答题为主,而考生不善于抓住关键的词与句段,更不善于通过关键词与句段的分析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另外,由于阅读题所提供的语段都较长,而考生阅读、理解的速度慢,影响了阅读的质量。这些都反映出考生阅读能力不高,其原因主要是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问题,在此进行一些探讨。
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唯恐有遗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但也是围绕着教师的灌输而进行的。正如人们所说的:“目前讲读课以‘讲’(教师讲解课文)代‘读’(学生阅读实践)、以‘听’(学生听讲和笔记)代‘读’的现象比较严重。”长期如此, 学生在对课文的阅读分析中形成了一种对教师依赖的习惯,拿一篇文章给学生自己读,他们便不知怎样去读,对此人们往往归因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所以尽量加大阅读训练的力度。殊不知,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
学生没有形成自能读书的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症结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稳固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言功能发展、语文规范养成和语文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基本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读书习惯,主要是自能读书的习惯。考查语文成绩优秀学生的学习经历不难看出这一点,他们都有一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如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抓重点要点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等等。良好的读书习惯使他们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成为他们在语文阅读活动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和行为定势。这对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保证和促进的作用。即使是智力和基础稍差的学生,在良好读书习惯的作用下,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迎头赶上来。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他认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运用来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养成了这种习惯“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因此,他把培养读书的良好习惯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多次论及培养读书习惯的重要性。他曾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我们忽视读书习惯的培养来训练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难以得到大面积和大幅度的提高。
造成这一症结的原因,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认识不到位。人们提到语文教学的任务一般只是提到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这是不全面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同时也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要把培养语文学习习惯当作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是教学中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并非旦夕之功,而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反复,这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所不能做到的,因为它追求的是短期行为。要实施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就要重视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首先,要从“人的培养”即人的素质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意义。
其次,要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阅读行为。
再次,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阅读课最流行的程式就是:教师在解题之后对课文进行划段分层,剖析讲解,然后归纳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教学参考书上对课文的分析往往也就是这么几方面,教师照搬进行教学自然不必太动脑筋。这种程式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呆板僵化,阻碍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而且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说,这种程式忽视了让学生整体地感知、体味课文。教学起始就把阅读材料分割开来,弄得内容支离破碎,使学生缺少整体印象。结果,学生虽然学了很多课文,但自己面对一个完整的阅读材料时,就很难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分析。这种程式阅读教学违背了“整体——部分——整体”这一阅读理解的有效途径,这是阅读教学的症结之二。
这里说的整体是指一篇完整的文章,部分是指构成一篇文章的词、句、段。从文章的结构来看,词、句、段是服务于整篇文章的需要而从属于文章的;从阅读的目的来看,人们是为了理解整篇文章的需要而去理解词、句、段的。教师在教学一篇文章时就必须按照唯物辩证法关于整体与部分统一的原理,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关键词:良好的阅读习惯 整体把握 提问的艺术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精力最大,而且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衡量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视,特别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阅读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
究其原因,大多数考生对阅读题提供的语段类型感到陌生,心里没底。这类题的主要题型是简答题,其中又以概括综述的简答题为主,而考生不善于抓住关键的词与句段,更不善于通过关键词与句段的分析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另外,由于阅读题所提供的语段都较长,而考生阅读、理解的速度慢,影响了阅读的质量。这些都反映出考生阅读能力不高,其原因主要是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问题,在此进行一些探讨。
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唯恐有遗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但也是围绕着教师的灌输而进行的。正如人们所说的:“目前讲读课以‘讲’(教师讲解课文)代‘读’(学生阅读实践)、以‘听’(学生听讲和笔记)代‘读’的现象比较严重。”长期如此, 学生在对课文的阅读分析中形成了一种对教师依赖的习惯,拿一篇文章给学生自己读,他们便不知怎样去读,对此人们往往归因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所以尽量加大阅读训练的力度。殊不知,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
学生没有形成自能读书的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症结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稳固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言功能发展、语文规范养成和语文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基本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读书习惯,主要是自能读书的习惯。考查语文成绩优秀学生的学习经历不难看出这一点,他们都有一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如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抓重点要点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等等。良好的读书习惯使他们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成为他们在语文阅读活动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和行为定势。这对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保证和促进的作用。即使是智力和基础稍差的学生,在良好读书习惯的作用下,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迎头赶上来。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他认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运用来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养成了这种习惯“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因此,他把培养读书的良好习惯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多次论及培养读书习惯的重要性。他曾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我们忽视读书习惯的培养来训练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难以得到大面积和大幅度的提高。
造成这一症结的原因,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认识不到位。人们提到语文教学的任务一般只是提到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这是不全面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同时也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要把培养语文学习习惯当作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是教学中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并非旦夕之功,而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反复,这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所不能做到的,因为它追求的是短期行为。要实施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就要重视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首先,要从“人的培养”即人的素质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意义。
其次,要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阅读行为。
再次,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阅读课最流行的程式就是:教师在解题之后对课文进行划段分层,剖析讲解,然后归纳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教学参考书上对课文的分析往往也就是这么几方面,教师照搬进行教学自然不必太动脑筋。这种程式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呆板僵化,阻碍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而且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说,这种程式忽视了让学生整体地感知、体味课文。教学起始就把阅读材料分割开来,弄得内容支离破碎,使学生缺少整体印象。结果,学生虽然学了很多课文,但自己面对一个完整的阅读材料时,就很难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分析。这种程式阅读教学违背了“整体——部分——整体”这一阅读理解的有效途径,这是阅读教学的症结之二。
这里说的整体是指一篇完整的文章,部分是指构成一篇文章的词、句、段。从文章的结构来看,词、句、段是服务于整篇文章的需要而从属于文章的;从阅读的目的来看,人们是为了理解整篇文章的需要而去理解词、句、段的。教师在教学一篇文章时就必须按照唯物辩证法关于整体与部分统一的原理,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 【发布时间】2018/9/25 22:18:27
- 【点击频次】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