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文学经典教学的误区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文学经典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与中外文学大师的对话中,接受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启迪。然而,当前的阅读教学存在着许多误区,主要有三:一是重课堂讲读,轻课外阅读;二是重单项接受,轻读中互动;三是只重阅读,忽视方法。
关键词: 阅读 文学经典 误区 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作为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当前的阅读教学正潜伏着危机:在当代这样一个电话逐渐代替私人书信、电视日益代替读书看报的社会里,人们慢慢地觉得,阅读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人们对阅读的重要性开始怀疑,尤其对经典阅读的重视程度正在急剧下降,其因素主要有三:
一是考试中的语文阅读内容,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大多是“速成式”的“短平快”,与经典相去甚远,它对平时阅读教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着经典阅读的危机。二是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实际看,以前很长一个时期,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缺少对阅读经典的引导和规定。三是在一个多种信息媒体并存的时代,年轻人越来越少参与阅读。他们更喜欢电视、电影、广播,还有一个甚至被称为虚拟世界的电脑网络。
然而,经典阅读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譬如新派散文名家朱自清先生,他就十分强调文言作品的学习:“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再如国外,只要一提起意大利民族文化,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绘画;提起俄罗斯民族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普希金的诗歌……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都有一批能经受得起时间考验、长久不衰的经典。丢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身的悲哀,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
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加强文学经典阅读,因为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与中外文学大师的对话中,耳濡目染,接受精神的洗礼、心灵的滋养、灵性的启迪、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感悟、积淀、升华美好的情感,进而形成有利于其未来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当前经典阅读教学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重课堂讲读,轻课外阅读。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即阅读只一味地为考试服务。与考试无关的老师不讲,学生也自然没兴趣学。中小学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把阅读当成一种练习的形式。阅读文章只为了能够较为准确的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不是在欣赏美文,学生疲于铺天盖地的阅读训练,没时间也没兴趣去拜读名家的经典作品,只是语文阅读的广泛空间——课外阅读,备受冷落,学生逐渐丧失阅读兴趣。我们不能不反省自己:语文的导读功能到哪里去了?教师不能很好把握语文课上引导阅读的良机,导读机制不健全,低品位的所谓文学作品——大众流行文化乘虚而入,很多学生以动、漫图书填充自己的阅读空白,沉迷于缺少深度的文化快餐中不能自拔,满足于浅层次的阅读刺激,呈现出过分的阅读休闲化的趋势,阅读内容浅薄,阅读无品位,阅读无思考。脑海中填充的是各种表象的重叠,却毫无语言文字的深刻痕迹。对明星隐私、流行歌曲排行等表现出极大关注。若长此以往,极易败坏学生的阅读胃口,降低阅读情趣,从而导致阅读低俗化。
误区之二:重单项接受,轻读中互动;重教学任务完成,忽略教学目的。
我们经常能看到学生在语文课上可以侃侃而谈,甚至妙语连珠,课堂上时常出现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气氛,我们也曾为之动容,但冷静思索后发现,学生们的“见解”无不是在老师耐心地循循善诱的“点拨”之下发表的,学生似乎永远无法逃脱“教参”或教师的牵引。如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变成了对老师、对教参的理解,难免跟在“教师思想”的后面、教参后面亦步亦趋。有些教师不乏较深的文学底蕴,课前精心设计文辞兼美的导语引领学生的课堂阅读,并下了一定的功夫记忆这些内容,课堂上像话剧演员背台词一样激情饱满地吟诵。不能否认老师们为此付出的劳动。但却忽视了一点: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项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起质疑问难的兴趣与意识。常此下去,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会导致学生阅读审美意识的逐渐丧失。教师人为地控制着文本的话语控制权,看起来似乎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实际成为了学生自由思想的杀手,学生的阐释就很难超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解读途径的多元化和解读意义的多元化就无从谈起。学生作为阅读的个体,便无乐趣可谈,更不要谈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 阅读 文学经典 误区 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作为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当前的阅读教学正潜伏着危机:在当代这样一个电话逐渐代替私人书信、电视日益代替读书看报的社会里,人们慢慢地觉得,阅读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人们对阅读的重要性开始怀疑,尤其对经典阅读的重视程度正在急剧下降,其因素主要有三:
一是考试中的语文阅读内容,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大多是“速成式”的“短平快”,与经典相去甚远,它对平时阅读教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着经典阅读的危机。二是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实际看,以前很长一个时期,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缺少对阅读经典的引导和规定。三是在一个多种信息媒体并存的时代,年轻人越来越少参与阅读。他们更喜欢电视、电影、广播,还有一个甚至被称为虚拟世界的电脑网络。
然而,经典阅读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譬如新派散文名家朱自清先生,他就十分强调文言作品的学习:“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再如国外,只要一提起意大利民族文化,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绘画;提起俄罗斯民族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普希金的诗歌……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都有一批能经受得起时间考验、长久不衰的经典。丢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身的悲哀,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
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加强文学经典阅读,因为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与中外文学大师的对话中,耳濡目染,接受精神的洗礼、心灵的滋养、灵性的启迪、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感悟、积淀、升华美好的情感,进而形成有利于其未来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当前经典阅读教学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重课堂讲读,轻课外阅读。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即阅读只一味地为考试服务。与考试无关的老师不讲,学生也自然没兴趣学。中小学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把阅读当成一种练习的形式。阅读文章只为了能够较为准确的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不是在欣赏美文,学生疲于铺天盖地的阅读训练,没时间也没兴趣去拜读名家的经典作品,只是语文阅读的广泛空间——课外阅读,备受冷落,学生逐渐丧失阅读兴趣。我们不能不反省自己:语文的导读功能到哪里去了?教师不能很好把握语文课上引导阅读的良机,导读机制不健全,低品位的所谓文学作品——大众流行文化乘虚而入,很多学生以动、漫图书填充自己的阅读空白,沉迷于缺少深度的文化快餐中不能自拔,满足于浅层次的阅读刺激,呈现出过分的阅读休闲化的趋势,阅读内容浅薄,阅读无品位,阅读无思考。脑海中填充的是各种表象的重叠,却毫无语言文字的深刻痕迹。对明星隐私、流行歌曲排行等表现出极大关注。若长此以往,极易败坏学生的阅读胃口,降低阅读情趣,从而导致阅读低俗化。
误区之二:重单项接受,轻读中互动;重教学任务完成,忽略教学目的。
我们经常能看到学生在语文课上可以侃侃而谈,甚至妙语连珠,课堂上时常出现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气氛,我们也曾为之动容,但冷静思索后发现,学生们的“见解”无不是在老师耐心地循循善诱的“点拨”之下发表的,学生似乎永远无法逃脱“教参”或教师的牵引。如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变成了对老师、对教参的理解,难免跟在“教师思想”的后面、教参后面亦步亦趋。有些教师不乏较深的文学底蕴,课前精心设计文辞兼美的导语引领学生的课堂阅读,并下了一定的功夫记忆这些内容,课堂上像话剧演员背台词一样激情饱满地吟诵。不能否认老师们为此付出的劳动。但却忽视了一点: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项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起质疑问难的兴趣与意识。常此下去,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会导致学生阅读审美意识的逐渐丧失。教师人为地控制着文本的话语控制权,看起来似乎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实际成为了学生自由思想的杀手,学生的阐释就很难超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解读途径的多元化和解读意义的多元化就无从谈起。学生作为阅读的个体,便无乐趣可谈,更不要谈个性化阅读。
- 【发布时间】2018/9/25 22:15:25
- 【点击频次】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