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写作”实际上是一种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的过程,是一种把看清楚、想清楚的东西写清楚的能力。写作教学需要以教材文本为学习模仿载体,以其中的主题思想、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作为学习感悟载体,倡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捕捉对人生生活等方面的独特感受。同时,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拟题, 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语文写作、贴近生活、享受乐趣
“写作”实际上是一种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的过程,是一种把看清楚、想清楚的东西写清楚的能力。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写作亦然。目前多数中学生把写作看成是难以应付的苦差使,每逢作文,颇有大难临头之感,苦不胜言。其实写作,最关键的是要做到真情与健康写作。真情实感是写好一篇作文的灵魂。应该在字里行间蕴涵丰富的情感,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当用“心”去写,与文中所写的人物同喜同乐,而且要淋漓尽致地宜泄自己的情感,爱要爱得真挚、强烈,批要批得尖锐、深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双会发现的有着独特视角的眼睛,有一个会积极思考进行探究创新的脑子。这样才能平中见奇,平中出新,有创意,有见解,立意新。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用一支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呢?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从初一到初三,千篇一律“我最熟悉的人”、“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冬天(春天)的早晨”等等老生常谈式的命题状况。丝毫没有新鲜感,不能激发兴趣,岂能写出好的作 文?因此作文命题应探求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文题既要注意具体,避免成人化 ,又要符合儿童心理,激发其想象。
记叙文的文题要适应学生追求情节的曲折和构思 奇巧的特点,要有新意,例如《我心目中的班主任》等,文题取材范围广,要求明确,使学生学习运用选取典型的材料,从特定角度或一个侧面表现人 物、记叙事件的方法。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和 发展能力的原动力。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年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写作 水平下的不同的写作心理激发其写作兴趣,才能使其“由畏而好”,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二、写作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记叙熟悉和议论熟悉的生活对象为主,引导学生写自己所想写的内容,写真事,发真情,求真理。要指导学生融入生活,观察和思考生活,提高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 好的作文题目应考虑到学生的生活源泉和知识经验,英国十九世纪教育家约翰·珞克说:“一个人在对任 何题目发挥意见之前,他应该是先熟悉那个题目,否则叫他去说,就等于叫一个瞎子去谈颜色或叫一个聋子去 听音乐一样愚蠢。”可见出好作文题目必须考虑使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
三、张扬个性,鼓励创新,享受乐趣
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运用文字表达中,加深体验,张扬个性,有所感悟,获得某种启迪,享受成功的乐趣。因此,教师要珍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见解。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新地写作。教学中我们可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写出他们对生活的一些独特感受见解。基于此,写作教学首先要摒弃传统的“高、难、偏”的做法,提倡学生练写随笔。因为随笔这种文体,不拘形式,不受内容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引导他们主动写作状态,使他们写出”张扬个性,感情真实“的文章来。其次,注重培养学生自己的写作意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积极倡导“以我手写我心,以我笔抒我情”来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写想象中的事物,教给学生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的写作技巧,尽量让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鼓励学生创新,勇于发表独特见解,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总之,新课程语文教学倡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来感知生活的丰富多彩,鼓励他们写出思想健康、富有个性、勇于创新的文章。写作教学需要以教材文本为学习模仿载体,以其中的主题思想、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作为学习感悟载体,倡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捕捉对人生生活等方面的独特感受。同时,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拟题,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从而提高写作水平。我们在平时进行写作训练教学时,不妨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或写出自己曾经见到过与此相类似的作文题目或题材。学生在进行作文要求创作时必然会受其影响,对曾见过的优秀习作会潜移默化地加以应用、模拟创设生成,从而为自己的写作服务。学生在作文创设中也会因原有作文的思路与韵味而变得更有特色。当然,这种模拟创设并非是一味地生吞活剥,即非平日所说的“抄袭“之意,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写作借鉴。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要靠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真正做到教与学互动,师与生互动,生乐于表达,敢于表达,更重要的是学会有创意地表达,从而使写作教学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马新民.彰显实用:新粤派语文写作教学理念的思考[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
[2]李耐红.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初探[J].语文学刊 。
[3]陈德志.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教研版).
关键词:语文写作、贴近生活、享受乐趣
“写作”实际上是一种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的过程,是一种把看清楚、想清楚的东西写清楚的能力。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写作亦然。目前多数中学生把写作看成是难以应付的苦差使,每逢作文,颇有大难临头之感,苦不胜言。其实写作,最关键的是要做到真情与健康写作。真情实感是写好一篇作文的灵魂。应该在字里行间蕴涵丰富的情感,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当用“心”去写,与文中所写的人物同喜同乐,而且要淋漓尽致地宜泄自己的情感,爱要爱得真挚、强烈,批要批得尖锐、深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双会发现的有着独特视角的眼睛,有一个会积极思考进行探究创新的脑子。这样才能平中见奇,平中出新,有创意,有见解,立意新。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用一支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呢?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从初一到初三,千篇一律“我最熟悉的人”、“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冬天(春天)的早晨”等等老生常谈式的命题状况。丝毫没有新鲜感,不能激发兴趣,岂能写出好的作 文?因此作文命题应探求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文题既要注意具体,避免成人化 ,又要符合儿童心理,激发其想象。
记叙文的文题要适应学生追求情节的曲折和构思 奇巧的特点,要有新意,例如《我心目中的班主任》等,文题取材范围广,要求明确,使学生学习运用选取典型的材料,从特定角度或一个侧面表现人 物、记叙事件的方法。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和 发展能力的原动力。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年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写作 水平下的不同的写作心理激发其写作兴趣,才能使其“由畏而好”,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二、写作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记叙熟悉和议论熟悉的生活对象为主,引导学生写自己所想写的内容,写真事,发真情,求真理。要指导学生融入生活,观察和思考生活,提高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 好的作文题目应考虑到学生的生活源泉和知识经验,英国十九世纪教育家约翰·珞克说:“一个人在对任 何题目发挥意见之前,他应该是先熟悉那个题目,否则叫他去说,就等于叫一个瞎子去谈颜色或叫一个聋子去 听音乐一样愚蠢。”可见出好作文题目必须考虑使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
三、张扬个性,鼓励创新,享受乐趣
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运用文字表达中,加深体验,张扬个性,有所感悟,获得某种启迪,享受成功的乐趣。因此,教师要珍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见解。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新地写作。教学中我们可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写出他们对生活的一些独特感受见解。基于此,写作教学首先要摒弃传统的“高、难、偏”的做法,提倡学生练写随笔。因为随笔这种文体,不拘形式,不受内容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引导他们主动写作状态,使他们写出”张扬个性,感情真实“的文章来。其次,注重培养学生自己的写作意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积极倡导“以我手写我心,以我笔抒我情”来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写想象中的事物,教给学生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的写作技巧,尽量让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鼓励学生创新,勇于发表独特见解,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总之,新课程语文教学倡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来感知生活的丰富多彩,鼓励他们写出思想健康、富有个性、勇于创新的文章。写作教学需要以教材文本为学习模仿载体,以其中的主题思想、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作为学习感悟载体,倡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捕捉对人生生活等方面的独特感受。同时,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拟题,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从而提高写作水平。我们在平时进行写作训练教学时,不妨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或写出自己曾经见到过与此相类似的作文题目或题材。学生在进行作文要求创作时必然会受其影响,对曾见过的优秀习作会潜移默化地加以应用、模拟创设生成,从而为自己的写作服务。学生在作文创设中也会因原有作文的思路与韵味而变得更有特色。当然,这种模拟创设并非是一味地生吞活剥,即非平日所说的“抄袭“之意,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写作借鉴。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要靠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真正做到教与学互动,师与生互动,生乐于表达,敢于表达,更重要的是学会有创意地表达,从而使写作教学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马新民.彰显实用:新粤派语文写作教学理念的思考[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
[2]李耐红.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初探[J].语文学刊 。
[3]陈德志.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教研版).
- 【发布时间】2018/9/25 22:12:51
- 【点击频次】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