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
【正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一、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二、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 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 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三、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
1、鼓励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的好奇心很强,遇到一些自己不懂的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并且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作为教师,应该保护这种好奇心,鼓励这种好奇心,并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这一课时,一上课,教师就让学生随意说一个数,教师立刻说出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引起学生一阵阵惊呼,直唤“好神奇”。这种人为设置的神秘色彩,令学生好奇、惊讶、感叹,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带着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兴致勃勃地对这些数字进行整理,在老师的指点下积极探索其规律。整个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了发现与探究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让学生多思考
新知识的学习需要旧知识的迁移,创新需要学生独立的思考,教师不能代劳。 如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过这样一题:56个苹果,平均分给明明和他的7个同学,每人可以分几个?学生很快算出56÷7=8(个)。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的算法,而是让他们再仔细读读题目,再认真想想。教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但不久,就有一位学生发出“哦~”的一声,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接着陆续有学生举起了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有了正确的答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自己去探寻学习的方式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3、让学生多实践
小学数学的一些知识是从生活实际引出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提供生活原型,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发现、探索新知识。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中找一找用不同的长度单位丈量的东西,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量胸卡的厚度用毫米,量黑板的长度用米,量橡皮用厘米,量桌子高度用分米……课后,我又让学生到超市里去逛一逛,量一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分别是多长。隔天,好多学生来告诉我:玩具车长27厘米,锅铲宽8厘米,床长2米,画册后4毫米……通过自己的丈量,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甚至有位学生还就此写了一篇数学日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实践,学以致用,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情景,变更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一、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二、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 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 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三、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
1、鼓励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的好奇心很强,遇到一些自己不懂的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并且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作为教师,应该保护这种好奇心,鼓励这种好奇心,并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这一课时,一上课,教师就让学生随意说一个数,教师立刻说出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引起学生一阵阵惊呼,直唤“好神奇”。这种人为设置的神秘色彩,令学生好奇、惊讶、感叹,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带着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兴致勃勃地对这些数字进行整理,在老师的指点下积极探索其规律。整个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了发现与探究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让学生多思考
新知识的学习需要旧知识的迁移,创新需要学生独立的思考,教师不能代劳。 如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过这样一题:56个苹果,平均分给明明和他的7个同学,每人可以分几个?学生很快算出56÷7=8(个)。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的算法,而是让他们再仔细读读题目,再认真想想。教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但不久,就有一位学生发出“哦~”的一声,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接着陆续有学生举起了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有了正确的答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自己去探寻学习的方式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3、让学生多实践
小学数学的一些知识是从生活实际引出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提供生活原型,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发现、探索新知识。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中找一找用不同的长度单位丈量的东西,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量胸卡的厚度用毫米,量黑板的长度用米,量橡皮用厘米,量桌子高度用分米……课后,我又让学生到超市里去逛一逛,量一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分别是多长。隔天,好多学生来告诉我:玩具车长27厘米,锅铲宽8厘米,床长2米,画册后4毫米……通过自己的丈量,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甚至有位学生还就此写了一篇数学日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实践,学以致用,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情景,变更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发布时间】2018/9/25 22:01:54
- 【点击频次】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