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析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本文通过对“善于发掘教材的爱国主义元素,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中渗透德育教育”、“ 运用多媒体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践行新课改理念,渗透德育教育”的论述,阐明了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 农村小学 民族地区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特点。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文在内容、题材、知识结构等各部分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一方面能够学习到语言知识,另一方面还能使思想行为和道德情操受到熏陶。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的基础知识同时渗透德育教育,运用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符合现实的德育渗透,立德树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中,如何将德育渗透、立德树人落实到实处呢?我做了一点有益的探索:
一、善于发掘教材的爱国主义元素,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祖国语言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传承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蕴。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歌唱祖国的文章,如《赵州桥》、《富饶的西沙群岛》、《开国大典》……等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通过老师的引导、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从细致的画面和优美的课文学习中,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引发出强烈的爱国热忱,培养崇高的品格。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把教材中有极其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情愫开发出来,课堂教学中,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很好的结合起立,做到水乳交融,润物无声。同时,结合课文开展爱家乡教育。如学习《五彩池》后,可以让学生上网收集一些图画,将九寨秋色美景,四姑娘山的雪景,奶子沟的彩林图片整理出来,举办一次宣传活动,培养几个学生当解说员给大家讲解,不仅促进了互动教学的开展,也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怀。热爱自己的家乡,赞美自己的家乡,培养出民族自豪感,同时,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家乡,爱祖国,讴歌美丽的家乡,就是唱出了赞美祖国的颂歌!
二、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把好了导入第一关,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收到开拓视野等功效。对此,我们注重这种“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并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课前注意精心设计,教学开始,注意用生动、巧妙的导语引导、感染和教育学生。如:《我不能失信》一文,文章主要讲了宋庆龄小时候,有一次很想去伯伯家玩,伯伯家的鸽子很英俊,宋庆龄很爱好伯伯家的鸽子,但又想起约好了小珍来自己家教她叠花篮。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教,结果她因守信用没跟父母去伯伯家,而是个人留在家里等朋友,兑现了承诺,彰显了诚信。课堂设计导入: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她这样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怎样的美德呢?学生回答:诚信是咱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明白了:我们做人要守信用。既然答应了别人,就要做到。我们也要向她学习,信守诺言,诚信做人!
课堂导入,巧妙的将诚信教育贯穿其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懂得了诚信的重要意义,这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出具体的语文学习环境,使原本抽象难懂的文字变得简单易懂且丰富有趣。多媒体的这些优势使教师的教学变有趣、多样化。学生们在情景中悄无声息中浸透了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这种方式,巧妙渗透德育教育,把较为抽象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观念变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悄然深入,学生耳濡目染,乐于接受。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小学课本《桂林山水》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们在多媒体教学工具上,展现出桂林山水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进行真情实意的讲解,使得学生们在欣赏优美的风光中更深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小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高尚价值观。课后,让学生收集图片,制作一张东方阿尔卑斯山—四姑娘山旅游美景的手抄报,收到了很好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教学做到了学以致用,互动和拓展也顺利展开。
四、践行新课改理念,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改理念倡导“一切为了学生”,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引导教育好学生,老师就要善于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践行课改理念,对学生要付出关心和关爱,教学中要为他们营造出相应的教学氛围,促使师生关系和谐。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正的形成了良好的关系,教师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因此教师要想提升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定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教师要秉承公平的原则,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不存偏见的教师,善于理解学生,注重亲近学生,对学生默默关心,相处融洽,宽严有度。在情感上师生互相接近,消除学生的猜疑心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教师要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让学生沐浴春风,终身受益。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伴随语文教学始终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老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好语文教学的育人的作用,不失时机的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到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德育上的培养,提升学生素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宋瑞瑞,任美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2015
[2] 张晓兰,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德育渗透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6
[3] 任丽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上)》,2015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 农村小学 民族地区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特点。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文在内容、题材、知识结构等各部分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一方面能够学习到语言知识,另一方面还能使思想行为和道德情操受到熏陶。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的基础知识同时渗透德育教育,运用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符合现实的德育渗透,立德树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中,如何将德育渗透、立德树人落实到实处呢?我做了一点有益的探索:
一、善于发掘教材的爱国主义元素,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祖国语言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传承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蕴。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歌唱祖国的文章,如《赵州桥》、《富饶的西沙群岛》、《开国大典》……等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通过老师的引导、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从细致的画面和优美的课文学习中,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引发出强烈的爱国热忱,培养崇高的品格。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把教材中有极其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情愫开发出来,课堂教学中,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很好的结合起立,做到水乳交融,润物无声。同时,结合课文开展爱家乡教育。如学习《五彩池》后,可以让学生上网收集一些图画,将九寨秋色美景,四姑娘山的雪景,奶子沟的彩林图片整理出来,举办一次宣传活动,培养几个学生当解说员给大家讲解,不仅促进了互动教学的开展,也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怀。热爱自己的家乡,赞美自己的家乡,培养出民族自豪感,同时,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家乡,爱祖国,讴歌美丽的家乡,就是唱出了赞美祖国的颂歌!
二、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把好了导入第一关,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收到开拓视野等功效。对此,我们注重这种“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并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课前注意精心设计,教学开始,注意用生动、巧妙的导语引导、感染和教育学生。如:《我不能失信》一文,文章主要讲了宋庆龄小时候,有一次很想去伯伯家玩,伯伯家的鸽子很英俊,宋庆龄很爱好伯伯家的鸽子,但又想起约好了小珍来自己家教她叠花篮。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教,结果她因守信用没跟父母去伯伯家,而是个人留在家里等朋友,兑现了承诺,彰显了诚信。课堂设计导入: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她这样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怎样的美德呢?学生回答:诚信是咱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明白了:我们做人要守信用。既然答应了别人,就要做到。我们也要向她学习,信守诺言,诚信做人!
课堂导入,巧妙的将诚信教育贯穿其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懂得了诚信的重要意义,这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出具体的语文学习环境,使原本抽象难懂的文字变得简单易懂且丰富有趣。多媒体的这些优势使教师的教学变有趣、多样化。学生们在情景中悄无声息中浸透了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这种方式,巧妙渗透德育教育,把较为抽象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观念变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悄然深入,学生耳濡目染,乐于接受。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小学课本《桂林山水》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们在多媒体教学工具上,展现出桂林山水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进行真情实意的讲解,使得学生们在欣赏优美的风光中更深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小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高尚价值观。课后,让学生收集图片,制作一张东方阿尔卑斯山—四姑娘山旅游美景的手抄报,收到了很好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教学做到了学以致用,互动和拓展也顺利展开。
四、践行新课改理念,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改理念倡导“一切为了学生”,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引导教育好学生,老师就要善于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践行课改理念,对学生要付出关心和关爱,教学中要为他们营造出相应的教学氛围,促使师生关系和谐。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正的形成了良好的关系,教师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因此教师要想提升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定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教师要秉承公平的原则,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不存偏见的教师,善于理解学生,注重亲近学生,对学生默默关心,相处融洽,宽严有度。在情感上师生互相接近,消除学生的猜疑心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教师要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让学生沐浴春风,终身受益。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伴随语文教学始终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老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好语文教学的育人的作用,不失时机的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到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德育上的培养,提升学生素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宋瑞瑞,任美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2015
[2] 张晓兰,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德育渗透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6
[3] 任丽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上)》,2015
- 【发布时间】2018/9/25 21:57:38
- 【点击频次】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