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多媒体在西藏汉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多媒体课件以其巨大的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通过对藏族地区使用的汉语文多媒体教学特点来进行分析,在汉语文教学中正确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汉语文教学 多媒体 汉语文多媒体
课件,拓宽了教与学的时空;课件,缩短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课件,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宽广的教学天地。课件,为我们藏族地区使用的汉语文课本增添了崭新的内容。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文章可以制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实现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深受师生欢迎。多媒体教学给汉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给汉语文教育也带来了一场革命。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将自知的知识、经验、技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汉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口才绝佳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所不能及的。例如:我在对《春》朱自清一课的讲解中,就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视觉、来观看春天漂亮的图画;从听觉、来倾听小鸟的叫声;从而让学生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让学生感受朱自清笔下的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课件表现了出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强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很早以前人们就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我认为多媒体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所具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孔子学琴》一课的讲解中,我就在课件上制作了一把琴,让学生把自己,当做孔子上到讲台上来学习弹琴,看你学琴和孔子学琴有怎样的区别,从而告诉学生弹琴和学习一样要用心。这样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让学生更容易走进孔子的生活。同时让学生静静地聆听古琴《高山流水》和《文王操》的音乐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汉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把汉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最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学习汉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汉语文教学的审美感知力既要求对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更要求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的文字,转变为鲜明可感的形象,因为“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黑格尔)。多媒体计算机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汉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义的统一的信息集合体,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汉语文学习中,在“视觉”中感受形象美,在“听觉”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正是多媒体教学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环境,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引入审美轨道产生强烈的审美共振。
多媒体教学大大活跃了汉语文课堂,为提高汉语文教学效果,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体现了教学手段的新颖性。但是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多媒体也不例外。我结合自己多年使用多媒体教学,感到汉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1)、重视先进手段,轻视先进理念
汉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目标,这种汉语文能力的养成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基础的。而在实际汉语文教学中,我们却经常发现以媒体信息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情况,这完全是违背汉语文教学规律的。另外我们也看到为追求辅助教学的表面热闹,有的课件采用了大量无关的图形、图像、音频等信息,背离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有时为了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新授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所谓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过是用计算机代替教师的传统板书罢了,反而,让教学失去应有的灵活性,缺少了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尽管教学内容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存有明显不足,多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响化的翻版。使用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形而上学,多媒体成了花架子。我们不应只满足于将它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而应该明白,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像黑板粉笔一样,是自己的一种教学工具,选用的辅助媒体必须是解决问题的优势媒体,课堂教学如果能够很好的处理,就没有必要非得使用媒体。所以说:不是每节课都要上多媒体课,而是教师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取舍,看情况而定,主要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从课文中得到收获!
(2)、课件成为“主体”,教师变向“机灌”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外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内因。同时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索、完成对知识的深层次的挖掘,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使用的手段、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要靠教师去组织,多媒体的应用要在教师的安排下逐步引入,要使多媒体发挥高效作用,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具体教学环节的调控。教学内容、选择的媒体是固定的,而学生却是多种多样的,当某些学生遇到某个教学难点或疑点时,若只用多媒体机械地重复,不能因人而异,不能深入浅出,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这时若能穿插教师的讲解,随点随讲,随讲随评,这时会因教师语速、语气的不同,使学生有新的收获。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前,教师应作必要的讲解和启发,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听什么,怎么听,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引导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从中获得知识,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决不能让多媒体简单地替代教师的授课。教师往讲台上一站操作电脑,一个图片,一个图片地显示,学生在下面静悄悄地看,屏幕上光影闪烁、色彩斑斓,伴随着悦耳动听的声音,非常有趣;学生则静静囫囵吞枣,“全盘”接受,食而不化。更有甚者,教师把所要讲的课堂内容的提纲展现在大屏幕上,然后坐在话筒前开始上课,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这种“在会议上作报告”的形式。汉语文课变成了“放映课”。这就容易加大课堂内容,多媒体成了代替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变“人灌”为“机灌”,甚至“人机共灌”。用这样的课件上课,学生似乎接触到许多东西,实则在轰轰烈烈的背后,根本就没有记住、理解任何东西,更谈不上去反思、创造了。
(3)、着眼教学速度,忽略课堂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汉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
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制作课件,选取了很多的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图片。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暂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思考动笔的时间。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做秀课”。既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也淡化了教学目标,喧宾夺主。
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把学生当作接受信息的容器,而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的合拍。如果学生在这种快速的教学中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讲解,或信息呈现的速度无法完整地做笔记,则会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如果传输知识的时间短于学生对其感知的时间,则是节奏过快,会造成学生感知的不充分,理解就不深刻,不透彻,从而对教材内容产生的疑问不断增加,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反之,如果节奏过慢会造成学生的情绪涣散,由于求知欲不能得到满足,同样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在知识的迁移,运用方面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把大量精力放在教学的形式上,注重外表,忽略实质,违背了教学规律,是不可取的。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做到内容适量,速度适中,注重课堂实效,使学生有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余地。
(4)、视听代替朗读,形象限制想象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极大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比如上《紫藤萝瀑布》宗璞,对藤萝及周围环境的描写,正是对学生进行想象力训练培养的好时机。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作者形象的表现了藤萝花像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静中显动,轻灵自由的情态跃然纸上。可在多媒体课件上,当读到这一段时,画面上出现了一大片藤萝。这反而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局限。借助影视画面,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什么”的理解,而对于“怎么写”则少有触及。尤其是对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写”,即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材料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所以,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的。也就是说,凭借影视画面以更直接地领悟语言大师是怎样以典范、优雅的语言来表述“这样的”一些特定的人物、事物、景物的—而这才是我们汉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
关键词:汉语文教学 多媒体 汉语文多媒体
课件,拓宽了教与学的时空;课件,缩短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课件,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宽广的教学天地。课件,为我们藏族地区使用的汉语文课本增添了崭新的内容。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文章可以制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实现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深受师生欢迎。多媒体教学给汉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给汉语文教育也带来了一场革命。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将自知的知识、经验、技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汉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口才绝佳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所不能及的。例如:我在对《春》朱自清一课的讲解中,就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视觉、来观看春天漂亮的图画;从听觉、来倾听小鸟的叫声;从而让学生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让学生感受朱自清笔下的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课件表现了出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强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很早以前人们就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我认为多媒体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所具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孔子学琴》一课的讲解中,我就在课件上制作了一把琴,让学生把自己,当做孔子上到讲台上来学习弹琴,看你学琴和孔子学琴有怎样的区别,从而告诉学生弹琴和学习一样要用心。这样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让学生更容易走进孔子的生活。同时让学生静静地聆听古琴《高山流水》和《文王操》的音乐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汉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把汉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最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学习汉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汉语文教学的审美感知力既要求对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更要求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的文字,转变为鲜明可感的形象,因为“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黑格尔)。多媒体计算机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汉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义的统一的信息集合体,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汉语文学习中,在“视觉”中感受形象美,在“听觉”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正是多媒体教学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环境,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引入审美轨道产生强烈的审美共振。
多媒体教学大大活跃了汉语文课堂,为提高汉语文教学效果,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体现了教学手段的新颖性。但是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多媒体也不例外。我结合自己多年使用多媒体教学,感到汉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1)、重视先进手段,轻视先进理念
汉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目标,这种汉语文能力的养成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基础的。而在实际汉语文教学中,我们却经常发现以媒体信息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情况,这完全是违背汉语文教学规律的。另外我们也看到为追求辅助教学的表面热闹,有的课件采用了大量无关的图形、图像、音频等信息,背离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有时为了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新授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所谓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过是用计算机代替教师的传统板书罢了,反而,让教学失去应有的灵活性,缺少了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尽管教学内容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存有明显不足,多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响化的翻版。使用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形而上学,多媒体成了花架子。我们不应只满足于将它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而应该明白,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像黑板粉笔一样,是自己的一种教学工具,选用的辅助媒体必须是解决问题的优势媒体,课堂教学如果能够很好的处理,就没有必要非得使用媒体。所以说:不是每节课都要上多媒体课,而是教师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取舍,看情况而定,主要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从课文中得到收获!
(2)、课件成为“主体”,教师变向“机灌”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外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内因。同时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索、完成对知识的深层次的挖掘,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使用的手段、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要靠教师去组织,多媒体的应用要在教师的安排下逐步引入,要使多媒体发挥高效作用,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具体教学环节的调控。教学内容、选择的媒体是固定的,而学生却是多种多样的,当某些学生遇到某个教学难点或疑点时,若只用多媒体机械地重复,不能因人而异,不能深入浅出,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这时若能穿插教师的讲解,随点随讲,随讲随评,这时会因教师语速、语气的不同,使学生有新的收获。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前,教师应作必要的讲解和启发,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听什么,怎么听,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引导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从中获得知识,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决不能让多媒体简单地替代教师的授课。教师往讲台上一站操作电脑,一个图片,一个图片地显示,学生在下面静悄悄地看,屏幕上光影闪烁、色彩斑斓,伴随着悦耳动听的声音,非常有趣;学生则静静囫囵吞枣,“全盘”接受,食而不化。更有甚者,教师把所要讲的课堂内容的提纲展现在大屏幕上,然后坐在话筒前开始上课,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这种“在会议上作报告”的形式。汉语文课变成了“放映课”。这就容易加大课堂内容,多媒体成了代替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变“人灌”为“机灌”,甚至“人机共灌”。用这样的课件上课,学生似乎接触到许多东西,实则在轰轰烈烈的背后,根本就没有记住、理解任何东西,更谈不上去反思、创造了。
(3)、着眼教学速度,忽略课堂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汉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
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制作课件,选取了很多的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图片。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暂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思考动笔的时间。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做秀课”。既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也淡化了教学目标,喧宾夺主。
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把学生当作接受信息的容器,而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的合拍。如果学生在这种快速的教学中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讲解,或信息呈现的速度无法完整地做笔记,则会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如果传输知识的时间短于学生对其感知的时间,则是节奏过快,会造成学生感知的不充分,理解就不深刻,不透彻,从而对教材内容产生的疑问不断增加,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反之,如果节奏过慢会造成学生的情绪涣散,由于求知欲不能得到满足,同样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在知识的迁移,运用方面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把大量精力放在教学的形式上,注重外表,忽略实质,违背了教学规律,是不可取的。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做到内容适量,速度适中,注重课堂实效,使学生有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余地。
(4)、视听代替朗读,形象限制想象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极大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比如上《紫藤萝瀑布》宗璞,对藤萝及周围环境的描写,正是对学生进行想象力训练培养的好时机。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作者形象的表现了藤萝花像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静中显动,轻灵自由的情态跃然纸上。可在多媒体课件上,当读到这一段时,画面上出现了一大片藤萝。这反而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局限。借助影视画面,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什么”的理解,而对于“怎么写”则少有触及。尤其是对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写”,即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材料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所以,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的。也就是说,凭借影视画面以更直接地领悟语言大师是怎样以典范、优雅的语言来表述“这样的”一些特定的人物、事物、景物的—而这才是我们汉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
- 【发布时间】2018/7/27 21:29:04
- 【点击频次】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