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活跃生物课堂教学气氛

 

【作者】 杨 蓉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促使学生对生物产生持久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成为生物教师工作的重点。在生物教学中,新的教学思想指导着教师要不断推陈出新,改进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的实效。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堂教学气氛;活跃
        兴趣是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能引起学习的需要,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一种动力。 促使学生对生物产生持久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成为生物教师工作的重点。在生物教学中,新的教学思想指导着教师要不断推陈出新,改进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的实效。
        首先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教育家顾沅玲说过:“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于有了兴趣的事,学生才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因此,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教学显微镜的使用之前,我先准备了花粉粒子的图片,细菌细胞的图片、病毒微粒的放大图片和植物根、动物血液细胞图片,以放影幻灯的形式。首先让学生观察到生活中从来没有看过的微观世界的景象:漂亮的花粉粒、多种多样的细菌和排列紧密的植物动物细胞图。同时,我还介绍了有关花粉与受精及新生命的诞生;细菌、病毒引起人类各种疾病等知识。这些知识和图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让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激起要把有关显微镜的知识学好的浓厚兴趣,很快,不但有关知识倒背如流,使用步骤也能烂熟于心,为以后显微镜的操作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浪,与书上内容产生共鸣,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感悟知识,掌握技能。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生物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地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培养学生多提问。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极少提出问题。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碰到问题其实是不敢问,因为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他们担心自己提出问题而被其他同学笑话,于是便“三缄其口”;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平时的学习基础差或缺乏相应的思维能力而“无从下口”——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问。结果导致整节课学生无问题,教师一言谈,这样的教学模式又怎么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们知道,问题的出现来源于对事物已有知识的观察和思维,观察的越仔细,提出的问题就越多。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如在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前,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家庭成员的一些性状,调查自己所了解的或一知半解的有关遗传方面的现象,学生经过仔细地观察,认真地调查,问题就会不断出现“为什么我的父母都是双眼皮,而我是单眼皮?”“为什么不能近亲结婚?”“为什么我们小区的一对近亲结婚的夫妇,小孩很健康?”“为什么腌制后的黄瓜比腌制前的软?”……对于爱提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对于不爱提问的学生教师要多提供机会,也让他们品味成功的喜悦。在提问和解惑中才能营造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自己要会问,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提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有限,所以教师要会及时提出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和质疑。
        教学形式要丰富。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研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特点,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的模式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实施新的学习模式。这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也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要使生物课堂的气氛活跃,要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知识,不仅仅靠“问题”的设置,还要有灵活的课堂形式、直观教具的展示、形象化的语言等等。教学场所多样化,如学生开始学习生物第一节课时,笔者并不是在课堂上对学生传授一些基础知识,例如生物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关系;学习生物的意义和方法等等。笔者只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临校园的树林下、花丛中,植物千姿百态、运动方式趣味横生,感受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美妙。笔者向他们讲述“蟒蛇感恩”,袁隆平、达尔文等故事,“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科学道理。看到孩子们那好奇的眼睛、愉快的笑脸,笔者深深感受到打破常规的这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直观化教学,生物知识学习的是大自然的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如果每节课都到室外、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也不太现实。可是如果只是在教室中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会感到抽象而无趣。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只要课外能找到的东西都会将其带入课堂,让学生亲自感知,如脑、心脏模型;学习根系时带水稻与棉花的根;讲述软体动物时,展示河蚌,认识珍珠层和外套膜;观察井口边草的孢子囊群感知孢子生殖;展示猪腿骨和肾脏,学习骨和肾脏的结构等等。教师在展示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了能力、活跃了气氛、学到了知识。 
        在生物课堂上,教师若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教学目标,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知识教学上能够突出重点,做到当堂巩固落实,能力培养上能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并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质量就一定能得到显著提高。
  • 【发布时间】2018/7/27 21:20:33
  • 【点击频次】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