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作者】 司国红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泉源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变单一乏味的作业,有意识地进行实践性作业的尝试,使作业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作业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参与,让作业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个性化  生活化   社会化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为此,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进行真正的因材施教等观念和做法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如火如荼的课堂改革,并没有改变这一现状:学生的课外时间依然只是完成单一的书面作业,沿袭着巩固、掌握知识这一传统的学习途径。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素质这项复杂的劳动在课后变得如此简单、乏味,这如何能培养学生的语文个性,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精神呢?因此,我认为在热热闹闹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不妨也腾出一点空间,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的练习,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作业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在所带的班级中有意识地进行实践性作业的尝试,使作业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作业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参与,让作业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操作性作业——深化知识理解,激发探究意识操作性作业可使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脑中优美的图画,生动的场面,活生生的人物。
  1.画一画,再现情境。动手画一画,再现课文情境,能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新知
  2.做一做,激发探索。
        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如:学习完《称象》课后,根据曹冲称象的三个步骤,赶象上船、划线;赶象下船、装石;称石。让学生用水盆、玩具、象、石子、秤等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比曹冲称象更好的办法呢?最后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称象办法:用曹营中的士兵代替石头,士兵直接站到船上去,直到船沉到做记号的地方为止,再称出士兵的重量;把河里的水一桶桶往船里倒,等船下沉到记号处,算算一共倒了几桶水,称一称一桶水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这一实验性作业,使学生在动手中巩固了语文知识,活用了常识学科的浮力知识和数学学科的计算知识,体现了学科整合的理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新能力。
        二、观察性作业——培养观察能力,丰富生活积累观察是认识的起点,写作的起点。设计观察性作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勤于积累的习惯。
   1.有序观察,把握特点。
        在学习写景状物的文章时,我常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去观察所写事物的特征,观察时要做到:接一定顺序观察,认真了解其本质特征。这样的观察,学生多种感官并用,看听嗅触,边看边想,观与察结合。经分析、比较,抓住特征,寻求内在的东西,使观察不肤浅,不片面,有助于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2.动态观察,观中激思。
        生活万象是千变万化的。因此除了静态的观察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动态观察,跟踪探究。
        三、表述性作业——学习言语,作业改革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言语交际能力惟有在交际实践中才能形成、提高。表述性的作业无疑是一座沟通现实、教材与生活的桥梁。把以往的语言,本课学习的语言加以运用和创造是表述性作业的重点。
  四、阅读性作业——拓展知识领域,增加知识积淀。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课改对于课外阅读嚣作了大幅度渊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业做细做实,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五、调查性作业——引导关注现实,培养合作精神。
        调查性作业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布置调查性作业时,让个人性作业成为合作性作业,让学生在彼此合作中完成作业。
        六、实践性作业——亲身经历过程,增长知识才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总之,实践性作业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广告词、调查报告等等,使学生在实践作业过程中,发展智能,提高综合素质。在实施新《语文课程标准》的今天,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要敢于创新,博采众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 吕世虎,肖鸿民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8/7/27 21:11:50
  • 【点击频次】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