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聋生感恩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钟 婷

【机构】 山东昌乐特师附属聋哑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在家庭德育中开展研究聋生感恩教育活动,就是以体验式、生活化、整体性的教育方式,引导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环境,提升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能力,形成学校引导、家庭参与、社会关注残疾儿童道德教育的大教育环境,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进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文明发展。
        一、感恩教育主题化—— “九大校园主题教育活动”
        聋生受生理缺陷影响,认知面较窄,而且猜疑心重,很多父母、老师、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他们体会不到,或在他们心灵上没有产生爱的熏陶。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将感恩教育以主题的方式进行分解细化,将感恩教育分为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祖国、感恩自然六个方面,每一个方面用1—2个具体的主题来实施,从而形成了 “九大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包括:“追逐梦想  永不言败”“欣赏生命  悦纳自我”“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幸福是棵树  安全是沃土”“养成良好习惯  争做文明少年”“学会做人做事  扬起美德风帆”“树立节约意识  珍惜生命资源”“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灿烂文明”“培养自理能力  点亮成长空间”。在这九大校园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打破班级界限,在全体师生中进行交叉互动九大主题活动的实施,将我校活动育人、文化育人落到实处,学生们在活动中积极踊跃,动手动脑,洗涤心灵,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把感恩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了学生心中。
        二、感恩教育互动化—— “手牵手家校共育活动”
        聋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偏远农村,且实行寄宿制,因而,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经常化,为使感恩教育在家庭中得到落实,我校实施了“手牵手家校共育活动”,成立家长委员会,与家长共同制定学生感恩教育计划,并采取系列活动促成家庭感恩教育的积极开展。
        三、感恩教育生活化——“四全育人策略”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感恩,并在生活中学会去做人做事,让学生感恩老师,并不需要老师进行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此,我们以“生活”为切入点,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纳育人”的四全育人策略。教师每人包靠1——2名学生,对学生从生活到学习,从心理到行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和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教育渗透到学生在校的每一个环节中。如:学生想家了,教师把学生带到自己家包饺子吃;学生生病了,教师为学生陪床喂药;学生衣服破了,教师给他们买新衣服或找来自己孩子的衣服给学生换洗……。教师的这种行为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学生与教师建立了浓厚的情感。教师在一对一的引导中,通过生活来规范学生行为,树立感恩意识,培养美德情操,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做人做事。
        四、感恩教育行动化——“让爱同行,感恩在行动”实践活动
        学校积极整合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感恩实践活动中来,开展“让爱同行,感恩在行动”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少先队、共青团活动。学校成立了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由他们自主开展感恩在行动活动,教师给予支持和帮助,大大提高了团队活动的积极性,
        二是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根据学生在校学习的理发、家政、缝纫等职业教育,学校成立社区服务志愿队,每到周日,志愿队奔赴到敬老院、孤寡老人家中,为他们理发、收拾房间、缝补衣服等,使老人们度过了一个个开心的周末,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帮助他人的成就感。
        三是开展节日感恩教育活动。利用特殊节日: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父亲节、国庆节、助残日、重阳节等重大传统节日,对学生开展节日感恩系列教育活动.
        五、感恩教育系统化——“创建学校感恩教育体系”
        为把感恩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使每个学生都能阳光、健康的成长,把感恩教育贯穿在教育的每个环节中。
        1.注重学科渗透,激发感恩情感。聋生学生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来源于课堂,所以首先要努力挖掘课堂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找到切入点,在学科教学中不断渗透感恩教育。如《锄禾》一诗,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农民劳动的立苦,也要让学生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从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编写校本课程,陶冶学生情感。学校根据聋生特点自主开发编写了德育校本课程,结合各年级实际,有针对性开展德育活动,使各年级德育内容专题化、规范化.
        3.营造感恩氛围,促进情感发展。学校内营造浓烈的感恩氛围,把感恩教育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教师用自己的感恩行为,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教师成为学生感恩的榜样;通过主题班会、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感恩教育。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这些有缺陷的儿童,虽然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问题,但是他们都有一颗善良而细腻的心灵。自开展感恩教育以来,学生中,感恩的人多了,与人顶嘴的少了;节约钱粮的多了,吃零食进网吧的少了;助人为乐的多了,与人闹矛盾的少了;学习工作求上进的多了,没进取心的少了。有些学生也从行动中表现出来:在家里做家务,在学校里帮老师打扫卫生,替小同学洗衣服,自愿报名到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这些都充分说明,学生的感恩行为和意识是可以培养的。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诚然,当爱成为一种鞭策,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当我们心怀感激之心,真诚地感谢他人,我们的生活将因此而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李伟平、姜明红:《感激教育的思考和实践》载于2004.7.1
        2.鲁洁主编《德育新论》2004版
        3.蒋建国、杨冰、周勤《体悟感动学会感恩培养责任意识》思想教育理论,2005
        4.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中国德育,2006年版
        5.碧冷·《教学生懂得感恩的17堂课》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

  • 【发布时间】2018/7/27 21:08:47
  • 【点击频次】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