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多媒体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多媒体以它丰富的表现形式,有声音、图片、动画、文本和视频等媒介作为知识载体,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视听感官系统,拓展学生学习方式,为现代教育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教师创建高效课堂的首选手段。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媒体 整合 有效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实现,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全面入驻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这既是教育科持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深化改革的必需。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多媒体联姻整合就成为教育的优先考虑学科。我们知道,多媒体以它丰富的表现形式,有声音、图片、动画、文本和视频等媒介作为知识载体,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视听感官系统,拓展学生学习方式,既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又为现代教育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因而成为教师创建高效课堂的首选手段。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一、能将抽象知识直观形象化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于过于抽象的知识不仅不能理解、接受,还会因此降低学习兴趣。而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将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还能把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呈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电子白板或智能电视大屏,能让学生直观看到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意象,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
二、有助于学生朗读能力培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常用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朗读能力的直接手段。新课标对此提出了很多要求,最基本的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达到这基本要求,在传统教学中也非易事,特别是我们自身朗读能力不强的情况下,要让学生达成如此目标就显得非常困难。而在多媒体环境中,朗读的所有技巧和方法,如停顿、重音、句调升降曲折、声音轻重等,都能直观呈现在学生视听中,让学生受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语音教学。这比教师的范读更有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
三、更容易突破重点难点
突破重难点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很多教师的“心头大患”,虽在课前、课中用力不小,也使用了投影、学具操作等手段,但效果仍不尽人意。而在多媒体辅助参与下,课文中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就会自然“浮出水面”,引起学生重视,从而激活学生主体性,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意义建构中,迎刃而解。如在教古诗《草》时,“离”、“枯”、“荣”等几处是文章难点,而“野火烧不尽”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了化解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可设置四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呈现美丽宽广的草原,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象。学生通过逼真画面,理解“离离”之草就是茂盛的草,“荣”就是“茂盛”意思。第二个场景是秋季草原图,依旧是宽广辽阔的草原,小草在深秋季节变黄枯萎了。看图后,教师提问:“诗中哪个字说明了这个季节的小草特征?”学生理解了“枯”就是“枯黄”的意思。接着问这些小草怎么会烧不尽呢?播放第三个场景,熊熊的烈火在无情地燃烧,露出大片光秃秃的土地。这时,教师提示“小草的根在哪里”。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大火烧掉的是小草的叶,而它的根还深深地埋在地底下,并没有被野火烧死,仍有生命,等待春天的来临,所以说“野火烧不尽”。第四个场景,春暖花开,小草慢慢地从泥土里钻出来,舒展着修长的身体,在春风中展露着嫩绿的叶枝。学生由此了解了“春风吹又生”。这样,通过多媒体呈现,便使学生明白了小草的确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理解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
四、能引发学生置疑学习
学起于思贵有疑。古人认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现行学生置疑学习意识差,往往不爱动脑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创设诱思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置疑问难。而多媒体在营造情境方面可谓是“高手”,不仅能再现事件发生的过程,让学生触目惊心,还能有计划地设置适宜障碍,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为了激发学生置疑学习,使之产生爱国情感,我播放了八国联军毁坏圆明园,让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变为残墙断壁甚至成废墟的视频,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慨?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为什么侵略者敢在我们的国土上为非作歹?有的说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有的说当时中国是怎样的?……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大家明晓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紧接着,我又播放了建国五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学生了解了国家的现状并鼓励学生谈谈学习后的感想,再次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这样教学,显然比教师空口教学效果更好,更容易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使他们具有爱国情怀。
总之,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作用很多。但我们不能被其巨大作用所迷惑,要清醒认识,它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处处都是它的“用武之地”,我们要用在关键处,让它“克弊扬长”,起到它应有作用,而不能越过“辅助”之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吴瑰,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11。
[3]陈春,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四川信息技术教育,2003.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媒体 整合 有效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实现,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全面入驻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这既是教育科持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深化改革的必需。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多媒体联姻整合就成为教育的优先考虑学科。我们知道,多媒体以它丰富的表现形式,有声音、图片、动画、文本和视频等媒介作为知识载体,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视听感官系统,拓展学生学习方式,既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又为现代教育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因而成为教师创建高效课堂的首选手段。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一、能将抽象知识直观形象化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于过于抽象的知识不仅不能理解、接受,还会因此降低学习兴趣。而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将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还能把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呈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电子白板或智能电视大屏,能让学生直观看到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意象,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
二、有助于学生朗读能力培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常用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朗读能力的直接手段。新课标对此提出了很多要求,最基本的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达到这基本要求,在传统教学中也非易事,特别是我们自身朗读能力不强的情况下,要让学生达成如此目标就显得非常困难。而在多媒体环境中,朗读的所有技巧和方法,如停顿、重音、句调升降曲折、声音轻重等,都能直观呈现在学生视听中,让学生受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语音教学。这比教师的范读更有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
三、更容易突破重点难点
突破重难点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很多教师的“心头大患”,虽在课前、课中用力不小,也使用了投影、学具操作等手段,但效果仍不尽人意。而在多媒体辅助参与下,课文中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就会自然“浮出水面”,引起学生重视,从而激活学生主体性,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意义建构中,迎刃而解。如在教古诗《草》时,“离”、“枯”、“荣”等几处是文章难点,而“野火烧不尽”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了化解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可设置四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呈现美丽宽广的草原,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象。学生通过逼真画面,理解“离离”之草就是茂盛的草,“荣”就是“茂盛”意思。第二个场景是秋季草原图,依旧是宽广辽阔的草原,小草在深秋季节变黄枯萎了。看图后,教师提问:“诗中哪个字说明了这个季节的小草特征?”学生理解了“枯”就是“枯黄”的意思。接着问这些小草怎么会烧不尽呢?播放第三个场景,熊熊的烈火在无情地燃烧,露出大片光秃秃的土地。这时,教师提示“小草的根在哪里”。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大火烧掉的是小草的叶,而它的根还深深地埋在地底下,并没有被野火烧死,仍有生命,等待春天的来临,所以说“野火烧不尽”。第四个场景,春暖花开,小草慢慢地从泥土里钻出来,舒展着修长的身体,在春风中展露着嫩绿的叶枝。学生由此了解了“春风吹又生”。这样,通过多媒体呈现,便使学生明白了小草的确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理解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
四、能引发学生置疑学习
学起于思贵有疑。古人认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现行学生置疑学习意识差,往往不爱动脑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创设诱思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置疑问难。而多媒体在营造情境方面可谓是“高手”,不仅能再现事件发生的过程,让学生触目惊心,还能有计划地设置适宜障碍,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为了激发学生置疑学习,使之产生爱国情感,我播放了八国联军毁坏圆明园,让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变为残墙断壁甚至成废墟的视频,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慨?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为什么侵略者敢在我们的国土上为非作歹?有的说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有的说当时中国是怎样的?……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大家明晓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紧接着,我又播放了建国五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学生了解了国家的现状并鼓励学生谈谈学习后的感想,再次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这样教学,显然比教师空口教学效果更好,更容易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使他们具有爱国情怀。
总之,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作用很多。但我们不能被其巨大作用所迷惑,要清醒认识,它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处处都是它的“用武之地”,我们要用在关键处,让它“克弊扬长”,起到它应有作用,而不能越过“辅助”之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吴瑰,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11。
[3]陈春,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四川信息技术教育,2003.1。
- 【发布时间】2018/7/27 21:06:45
- 【点击频次】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