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七巧”设计 趣学化肥——《化学肥料》教学总结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化学肥料》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中课题2的内容。以往上这堂课往往不够重视,通常都是让学生经过阅读自学再辅以部分要点讲解,之后就进行练习强化。但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越来感受到,化学课堂不应只是让学生学会做题,更应该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能充分体验化学来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在区课堂教学新课教学建模研讨会上,同行们认为这是一堂设计新颖,活动精彩丰富,实验创新教学改革实效性好,教学效率相当高的新课教学模式。
关键词:巧 识肥 施肥 鉴肥
《化学肥料》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中课题2的内容。以往上这堂课往往不够重视,通常都是让学生经过阅读自学再辅以部分要点讲解,之后就进行练习强化。但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越来感受到,化学课堂不应只是让学生学会做题,更应该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能充分体验化学来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另外从学生心理角度考虑,经过前面章节对酸、碱、盐的学习,部分基础薄弱,能力欠缺的同学被酸、碱、盐的难题已经打击多次,出现沮丧甚至畏惧化学的学习,因此很有必要在这个阶段后通过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重新体验化学学习的简单和乐趣。《化学肥料》这堂课经过多次打磨,在成都市锦江区课堂教学新课教学建模研讨会上进行了展示和交流,获得了同行们的较高评价,同行们认为这是一堂设计新颖,活动精彩丰富,实验创新教学改革实效性好,教学效率相当高的新课教学模式。
结合整堂课的打磨过程和研讨会上参会老师的评价和建议,我将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总结。
一、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分为3活动板块:
活动一:识肥、施肥(如图1)。“活动一识肥、鉴肥”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小,完全可以通过前置学习的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因此这个环节在本课中重点在于交流修正自主预习学案的效果,并因势利导,生成性地总结氮肥、磷肥、钾肥的作用。
图1
活动二:探究鉴肥(如图2、图3、图4)。“活动二鉴肥”则是本堂课的重难点突破环节,精心创设了“农民伯伯买来的6种化肥标签被撕后的烦恼”的教学情景,既运用了学生分析讨论交流的方法,又辅以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的教学手段,以“望、闻、溶、磨”为线索,层层递进解决农民伯伯的这个头痛的实际问题,通过寻求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达到对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
图2
图3
图4
活动三:鉴肥应用(如图5)。深度挖掘教材素材,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并整合,将课本83页上的资料卡片“氮肥的简易鉴别”,改编成一个鉴肥应用的课堂练习,既能让学生及时练习,又能在这个环节强调尿素不含铵根离子,加熟石灰研磨无法产生氨气味,在整节课中起到讲练结合,学以致用的重要作用。
图5
二、 “七巧”设计。
1.巧选实物。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一盆绿萝、一束一帆风顺,一个橙子,用实物激发学生兴趣,“对症下肥”活动掀开了化学肥料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开启“识肥、施肥”的学习。
2.巧绘漫画。精心设计的漫画情景,辅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调动,让看起来专业的化学知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与学生聪明的脑细胞发生神奇的化学反应,产生奇妙的智慧之果。如:“农民伯伯听说化肥能让农作物增产,于是乘着春天到来,赶紧买了以上6种化肥到家里,结果一个不小心,化学的所有标签都被他家的熊孩子给扯掉了,这可愁坏了农民伯伯。你能帮他解决这个烦恼吗?”
3.巧创情景。情景中化身的“薛老先生”,以“望、闻、溶、磨”再使一剂神秘药方,让专业难懂的化学肥料鉴别变得通俗易懂,过目不忘。在鉴肥环节,还适时进行了实验探究验证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和探究,学生既能掌握从化学肥料的外观、溶解性等方面鉴别肥料,还能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化学方法区分常见化肥。把原本学生陌生的化学肥料一一搬进了课堂与他们来了一次亲密接触。虽然实验中,一些学生被氨气呛得着实不轻,但从孩子们兴致盎然的笑脸上看得出,丝毫不影响他们对化学的挚爱!
4.巧用课本。将课本83页上的资料卡片“氮肥的简易鉴别”,变式为一个随堂练习,可以及时检测学生本堂课的知识、方法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运用手机实时文件传导技术,将学生的练习进行拍照上传展示,并由学生上台进行分析评价,让学生的活动更加丰富、具体化且具有实战性。
5.巧配音乐。以一首令人产生无限愉悦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为引入,结尾则以能洗涤心灵的《May it Be》总结化学肥料的两面性,以音乐背景首尾相应,设计大胆新颖,在理科课堂中还能融入背景音乐的意境,能让人耳目一新。
6.巧设预案。在硫酸铵和氯化铵的鉴别方案上准备了两种方案,即直接用氯化钡溶液鉴别或硝酸银溶液鉴别的分析,看整堂课的进度来决定是否深入研究分析,利用PPT中的链接功能,进行了两种方案的准备。
7.巧融技术。合理融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中运用手机电脑的链接功能,将学生的练习用手机拍照后及时传输到电脑并展示在投影仪上,既能反馈学生的练习情况,还能让学生互相间进行找错和分析,让课堂的反馈效率得到加强和改进。
三、不足之处。
录像过程中,忘记让学生使用话筒,导致学生的精彩互动回答声音过小,使得录制的视频不能完美的呈现这堂优质的课堂。
录制中的另外一台摄像机采用的人工手持,在录像的角度和时机上有欠考虑,导致最后进行剪辑时出现很多场景不可取,特别是一些特写镜头呈现不足。
“七巧”设计,趣学化学。通过对这堂课诸多细节的“巧”设计,让一堂原本干巴巴的新课,变得趣味十足又不乏基础夯实。都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追求完美却总有遗憾的艺术,追求完美,我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惠富平,过慈明. 近代中国关于化肥利弊的争论[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14-122+127.
[2]张静霞,李楠. 化学肥料学综合性实验模式的探索研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3):195+197.
[3]黄华梅,刘凌芝. 《常用化学肥料定性鉴定》实训教学的改进[J]. 河北农业科学,2011,(03):139-141.
[4]王红茹. 化肥污染与防治[J]. 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02):15-17.
作者简介:薛祥文,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实验中学,中教一级职称.
关键词:巧 识肥 施肥 鉴肥
《化学肥料》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中课题2的内容。以往上这堂课往往不够重视,通常都是让学生经过阅读自学再辅以部分要点讲解,之后就进行练习强化。但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越来感受到,化学课堂不应只是让学生学会做题,更应该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能充分体验化学来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另外从学生心理角度考虑,经过前面章节对酸、碱、盐的学习,部分基础薄弱,能力欠缺的同学被酸、碱、盐的难题已经打击多次,出现沮丧甚至畏惧化学的学习,因此很有必要在这个阶段后通过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重新体验化学学习的简单和乐趣。《化学肥料》这堂课经过多次打磨,在成都市锦江区课堂教学新课教学建模研讨会上进行了展示和交流,获得了同行们的较高评价,同行们认为这是一堂设计新颖,活动精彩丰富,实验创新教学改革实效性好,教学效率相当高的新课教学模式。
结合整堂课的打磨过程和研讨会上参会老师的评价和建议,我将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总结。
一、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分为3活动板块:
活动一:识肥、施肥(如图1)。“活动一识肥、鉴肥”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小,完全可以通过前置学习的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因此这个环节在本课中重点在于交流修正自主预习学案的效果,并因势利导,生成性地总结氮肥、磷肥、钾肥的作用。
图1
活动二:探究鉴肥(如图2、图3、图4)。“活动二鉴肥”则是本堂课的重难点突破环节,精心创设了“农民伯伯买来的6种化肥标签被撕后的烦恼”的教学情景,既运用了学生分析讨论交流的方法,又辅以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的教学手段,以“望、闻、溶、磨”为线索,层层递进解决农民伯伯的这个头痛的实际问题,通过寻求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达到对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
图2
图3
图4
活动三:鉴肥应用(如图5)。深度挖掘教材素材,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并整合,将课本83页上的资料卡片“氮肥的简易鉴别”,改编成一个鉴肥应用的课堂练习,既能让学生及时练习,又能在这个环节强调尿素不含铵根离子,加熟石灰研磨无法产生氨气味,在整节课中起到讲练结合,学以致用的重要作用。
图5
二、 “七巧”设计。
1.巧选实物。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一盆绿萝、一束一帆风顺,一个橙子,用实物激发学生兴趣,“对症下肥”活动掀开了化学肥料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开启“识肥、施肥”的学习。
2.巧绘漫画。精心设计的漫画情景,辅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调动,让看起来专业的化学知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与学生聪明的脑细胞发生神奇的化学反应,产生奇妙的智慧之果。如:“农民伯伯听说化肥能让农作物增产,于是乘着春天到来,赶紧买了以上6种化肥到家里,结果一个不小心,化学的所有标签都被他家的熊孩子给扯掉了,这可愁坏了农民伯伯。你能帮他解决这个烦恼吗?”
3.巧创情景。情景中化身的“薛老先生”,以“望、闻、溶、磨”再使一剂神秘药方,让专业难懂的化学肥料鉴别变得通俗易懂,过目不忘。在鉴肥环节,还适时进行了实验探究验证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和探究,学生既能掌握从化学肥料的外观、溶解性等方面鉴别肥料,还能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化学方法区分常见化肥。把原本学生陌生的化学肥料一一搬进了课堂与他们来了一次亲密接触。虽然实验中,一些学生被氨气呛得着实不轻,但从孩子们兴致盎然的笑脸上看得出,丝毫不影响他们对化学的挚爱!
4.巧用课本。将课本83页上的资料卡片“氮肥的简易鉴别”,变式为一个随堂练习,可以及时检测学生本堂课的知识、方法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运用手机实时文件传导技术,将学生的练习进行拍照上传展示,并由学生上台进行分析评价,让学生的活动更加丰富、具体化且具有实战性。
5.巧配音乐。以一首令人产生无限愉悦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为引入,结尾则以能洗涤心灵的《May it Be》总结化学肥料的两面性,以音乐背景首尾相应,设计大胆新颖,在理科课堂中还能融入背景音乐的意境,能让人耳目一新。
6.巧设预案。在硫酸铵和氯化铵的鉴别方案上准备了两种方案,即直接用氯化钡溶液鉴别或硝酸银溶液鉴别的分析,看整堂课的进度来决定是否深入研究分析,利用PPT中的链接功能,进行了两种方案的准备。
7.巧融技术。合理融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中运用手机电脑的链接功能,将学生的练习用手机拍照后及时传输到电脑并展示在投影仪上,既能反馈学生的练习情况,还能让学生互相间进行找错和分析,让课堂的反馈效率得到加强和改进。
三、不足之处。
录像过程中,忘记让学生使用话筒,导致学生的精彩互动回答声音过小,使得录制的视频不能完美的呈现这堂优质的课堂。
录制中的另外一台摄像机采用的人工手持,在录像的角度和时机上有欠考虑,导致最后进行剪辑时出现很多场景不可取,特别是一些特写镜头呈现不足。
“七巧”设计,趣学化学。通过对这堂课诸多细节的“巧”设计,让一堂原本干巴巴的新课,变得趣味十足又不乏基础夯实。都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追求完美却总有遗憾的艺术,追求完美,我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惠富平,过慈明. 近代中国关于化肥利弊的争论[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14-122+127.
[2]张静霞,李楠. 化学肥料学综合性实验模式的探索研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3):195+197.
[3]黄华梅,刘凌芝. 《常用化学肥料定性鉴定》实训教学的改进[J]. 河北农业科学,2011,(03):139-141.
[4]王红茹. 化肥污染与防治[J]. 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02):15-17.
作者简介:薛祥文,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实验中学,中教一级职称.
- 【发布时间】2018/7/1 11:06:31
- 【点击频次】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