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精析课文结构 培养发散思维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高中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加强高中生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材知识,把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等环节相结合,学生的能力就会提高。
关键词:了解 高中历史 课文结构,培养 多角度思维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课文结构基本相同。必修一般是由八部分组成:如1、标题(包括课标题和子标题);2、前言;3、正文;4、注解;5、框边小字(包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等;6、图片;7、本课要旨;8、探究学习总结(包括本课测评、学习延伸)。选修一般由7部分组成:如1、标题;2、前言、探究的主要问题、重要概念;3、正文;4、注解;5、框边小字(包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6、图片;7、探究学习总结(包括本课测评、学习延伸)。两者之间所不同的是1、前言部分,选修增加了探究的主要问题、重要概念两项内容。2、必修有本课要旨,选修没有。
历史课上为什么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结构?一次在接手高二文科班历史课,我做了“文科学生如何看书学习”问卷调查,结果是学生普遍不看前言、边框小字、本课要旨和探究学习总结。往往忽略课标题和小标题,看也是一带而过,真正理解内涵的少;注解和图片有时看有时不看;本课要旨多数不看;探究学习总结的内容老师要求就做,不要求就不做。主要看的是正文。对课文的结构组成很少有老师上课专门强调,学生不重视。
结构中的各项内容构成了完整的课文内容,编者编制的课文内容,是经过精挑细选、深思熟虑、多次打磨才构成了完整的文章。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只注意正文等知识的学习,资源的浪费就太大了,对学生的损失也太大。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课本知识的应用,却强化课堂外的题海战术,结果是学生不会充分利用现有的课本知识,造成知识的浪费,能力水平提升有限。以下就高二年级文科历史选修一指导课文结构学习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 引领学生看课文,了解课文结构
上新课前首先带领学生了解本书的结构。通过选修一【编者的话】了解教材结构及共同特点。其次让学生知道单元彩色页面内容构成:总结文字、【学习要点】和【学习建议】;第三,引领学生了解课文的1、标题(包括课标题和子标题);2、前言;3、正文;4、注解;5、框边小字(包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等;6、图片;7、探究学习总结(包括本课测评、学习延伸)等组成部分。
二、 讲解课文组成部分的作用,教会学生会看、会学、会写的能力
1、标题:包括单元标题、课标题和课文中的子标题,是组成单元和课文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单元标题和课标题是一个单元和一篇文章高度概括,是课文内容凝练。课文中的子标题是一篇课文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的知识概括。把单元标题、课标题和子标题组合在一起,就是一课的重要知识结构。如选修一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2、前言:一课的前言多数是这节课的总结,语言精练,内容清晰。这部分内容在学生看书中指导学生看正文前先粗略看一遍,学完课文后重点再看和记忆,学生要深刻领会前言的内容,学会如何总结课文,提升总结和书写能力。如梭伦改革前言包括背景、内容和影响。
3、正文:学生平时重点看的内容,在看书中,要求学生在每一个子标题下学会写标注,可以是一个词或一句短语,要求简洁明了。一般可按照自然段来写标注, 一个子标题下的标注往往就构成具体细化的内容,对标题式知识结构起到完善的作用,也锻炼了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4、注解:是对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的补充说明,拓宽知识范围。
5、框边小字(包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和图片知识。这些内容往往是重要的出题材料,可组合、可分开,灵活性很强。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同时在看的过程中学会整合,学会设问。如梭伦改革第1课中图片“希腊陶瓶上的劳动奴隶”、“橄榄油出口”和“古代雅典制作的陶瓶”三幅图,就可组成一组图片材料,设计问题可包括雅典经济发展表现、陶瓶上的运动画展现的体育活动发源地及奥运会等,即综合了知识,又拓宽思维,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6、探究学习总结:包括本课测评、学习延伸。本课测评是一节课学完后,测试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环节,这部分内容在学完课文后及时完成。学习延伸,往往是被教师和学生易忽略的知识点。而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最有帮助的,是教师应该很好利用的重要内容。
新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专题本身就已经是对同类问题的高度概括总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过多讲解,而是应该对教材所述的重大规律和认识进行分析,至于课本中所出现的一些基础知识,无非是对这些历史规律进行补充说明印证而已。象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讲解我国古代手工业时,就对教材中所列举的某类手工业产品的性能,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进行大量分析和归纳,那就白费工夫了。
由于专题史所反映的是历史在某一方面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性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所以新教材的教学侧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能力要求就是要有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构成他们这种能力的方面很多,主要有概念理解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判断是非能力、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对比推理等。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正确把握历史规律,从而提高认识水平,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和理论去分析历史与现实。
高中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加强高中生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材知识,把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等环节相结合,学生的能力就会提高。
关键词:了解 高中历史 课文结构,培养 多角度思维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课文结构基本相同。必修一般是由八部分组成:如1、标题(包括课标题和子标题);2、前言;3、正文;4、注解;5、框边小字(包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等;6、图片;7、本课要旨;8、探究学习总结(包括本课测评、学习延伸)。选修一般由7部分组成:如1、标题;2、前言、探究的主要问题、重要概念;3、正文;4、注解;5、框边小字(包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6、图片;7、探究学习总结(包括本课测评、学习延伸)。两者之间所不同的是1、前言部分,选修增加了探究的主要问题、重要概念两项内容。2、必修有本课要旨,选修没有。
历史课上为什么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结构?一次在接手高二文科班历史课,我做了“文科学生如何看书学习”问卷调查,结果是学生普遍不看前言、边框小字、本课要旨和探究学习总结。往往忽略课标题和小标题,看也是一带而过,真正理解内涵的少;注解和图片有时看有时不看;本课要旨多数不看;探究学习总结的内容老师要求就做,不要求就不做。主要看的是正文。对课文的结构组成很少有老师上课专门强调,学生不重视。
结构中的各项内容构成了完整的课文内容,编者编制的课文内容,是经过精挑细选、深思熟虑、多次打磨才构成了完整的文章。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只注意正文等知识的学习,资源的浪费就太大了,对学生的损失也太大。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课本知识的应用,却强化课堂外的题海战术,结果是学生不会充分利用现有的课本知识,造成知识的浪费,能力水平提升有限。以下就高二年级文科历史选修一指导课文结构学习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 引领学生看课文,了解课文结构
上新课前首先带领学生了解本书的结构。通过选修一【编者的话】了解教材结构及共同特点。其次让学生知道单元彩色页面内容构成:总结文字、【学习要点】和【学习建议】;第三,引领学生了解课文的1、标题(包括课标题和子标题);2、前言;3、正文;4、注解;5、框边小字(包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等;6、图片;7、探究学习总结(包括本课测评、学习延伸)等组成部分。
二、 讲解课文组成部分的作用,教会学生会看、会学、会写的能力
1、标题:包括单元标题、课标题和课文中的子标题,是组成单元和课文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单元标题和课标题是一个单元和一篇文章高度概括,是课文内容凝练。课文中的子标题是一篇课文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的知识概括。把单元标题、课标题和子标题组合在一起,就是一课的重要知识结构。如选修一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2、前言:一课的前言多数是这节课的总结,语言精练,内容清晰。这部分内容在学生看书中指导学生看正文前先粗略看一遍,学完课文后重点再看和记忆,学生要深刻领会前言的内容,学会如何总结课文,提升总结和书写能力。如梭伦改革前言包括背景、内容和影响。
3、正文:学生平时重点看的内容,在看书中,要求学生在每一个子标题下学会写标注,可以是一个词或一句短语,要求简洁明了。一般可按照自然段来写标注, 一个子标题下的标注往往就构成具体细化的内容,对标题式知识结构起到完善的作用,也锻炼了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4、注解:是对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的补充说明,拓宽知识范围。
5、框边小字(包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和图片知识。这些内容往往是重要的出题材料,可组合、可分开,灵活性很强。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同时在看的过程中学会整合,学会设问。如梭伦改革第1课中图片“希腊陶瓶上的劳动奴隶”、“橄榄油出口”和“古代雅典制作的陶瓶”三幅图,就可组成一组图片材料,设计问题可包括雅典经济发展表现、陶瓶上的运动画展现的体育活动发源地及奥运会等,即综合了知识,又拓宽思维,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6、探究学习总结:包括本课测评、学习延伸。本课测评是一节课学完后,测试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环节,这部分内容在学完课文后及时完成。学习延伸,往往是被教师和学生易忽略的知识点。而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最有帮助的,是教师应该很好利用的重要内容。
新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专题本身就已经是对同类问题的高度概括总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过多讲解,而是应该对教材所述的重大规律和认识进行分析,至于课本中所出现的一些基础知识,无非是对这些历史规律进行补充说明印证而已。象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讲解我国古代手工业时,就对教材中所列举的某类手工业产品的性能,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进行大量分析和归纳,那就白费工夫了。
由于专题史所反映的是历史在某一方面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性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所以新教材的教学侧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能力要求就是要有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构成他们这种能力的方面很多,主要有概念理解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判断是非能力、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对比推理等。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正确把握历史规律,从而提高认识水平,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和理论去分析历史与现实。
高中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加强高中生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材知识,把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等环节相结合,学生的能力就会提高。
- 【发布时间】2018/7/1 11:04:28
- 【点击频次】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