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母语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结合多年所学知识,来谈谈在小学教育中怎样进行母语教学。
1.识字提前,早认多识。
据说,犹太人在小孩刚会说话时就教他诵读《旧约》,到5岁时便可以记住全部《旧约》。中国的儿童不比外国的儿童笨。既识了字,又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养成教育的启蒙。这样,小学生一入学便可进入利用汉字阅读。这一举措可以解决因为识字慢拖了阅读后腿的问题,使母语阅读起步不比外国儿童晚,使中国孩子的母语学习不再输在起跑线上。退一步说,幼儿园不安排识字,识字仍旧从一年级开始。其实可以有多种办法,包括上面提到的从韵语读物中识字,完全有可能在一年之内认识2000字。那么,进入二年级就可以利用汉字阅读,也要比现在至少提早了一年。
2.加强自学,大量阅读。
与外国相比,我国小学生阅读不仅起步晚,而且阅读量太小,要求也低。据统计,我国小学生的阅读量仅为美国小学生的1/6。解决的方法:一方面大力改进阅读教学,坚决地革“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的命,把课文当作例文,加强自学,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阅读的时空还给学生,不自学不开讲,学生自己能读懂、学会的少讲或不讲。阅读教学的改革还远远没有到位,有非常大的改革空间。另一方面,将省出的时间用于大量阅读,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把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小学六年,在课上完成150万字的阅读量是不困难的。
3.识写分步,强化写字。
从一年级起,按照写字规律严格训练写字,只求好,不求多。建议每周专设一节写字课(上个世纪50年代教学大纲规定:一二年级每周三节写字课,三四年级每周两节。每天在校有固定的练字时间(如,早晨、中午)。先写单字继而写词语,先硬笔后毛笔,由描到摹到临,认真训练,做到人人写一手规范字、漂亮字。
4.喜欢交流,敢说善说。
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和口语交际课上无拘无束地交流,在生活中主动交际,有话就说,有问题就问。由敢说、爱说到善说。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到社会需要、生存需求的高度来认识。不管考查不考查,都把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当作自己的责任。使每个学生敢于当众发言、当众交流,学会倾听、讲述与应对。
5.乐写能写,顺畅表达。
要从低年级就注意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由写句子、写话到习作,再到根据需要随时动笔,使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老师坚守“求真、真诚”的作文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对学生的写话,作文始终抱着欣赏的态度,鼓励学生细心地观察生活,持续地进行广泛阅读,他们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和自信心,有写不完的内容;如果老师鼓励学生写放胆文、生活文、个性化作文,他们就会用童言童语写出童真童趣,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
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譬如,在生活中识字,在生活中积累语言,在生活中练笔,在生活中进行口语交际,使语文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运用语文中享受语文、享受生活。
要把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展示课外学习成果,作为教师份内的责任。因为母语学习真的是“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有专家说,学生课内得之于老师的占三开,得之于课外自学的占七开。母语学得好与坏,课外占据大半壁江山,老师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语言既然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语言教学当然也要包括口头语的教学和书面语的教学。口头语的应用主要在听和说,书面语的应用主要在读和写,“听、说、读、写”可以说几乎就是语言能力的全部了,语文课当然得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育部门历来也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小学的语言基础知识教育应该与课文的文学知识、社会历史背景知识的学习相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实践证明,单独抽取出来,与文学分开是不可取的。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要求是正确的。该标准的“第一部分前言”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字、词、句、篇等的学习,要从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语言运用规范的发现等角度来考虑,在考虑字、词、句、篇的同时,还要考虑课本内容、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因素,使语言知识融会在文学知识之中,又从文学表达中提炼出语言知识,使知识融会贯通。
还要引导学生向自然、社会学习。教师不但不应当以种种理由把学生同广袤的大自然、同沸腾的现实生活阻隔,而且应当鼓励学生亲近自然,拥抱社会。开阔的视野,亲身的体验,绝对有助于学习语文,学习做人。
1.识字提前,早认多识。
据说,犹太人在小孩刚会说话时就教他诵读《旧约》,到5岁时便可以记住全部《旧约》。中国的儿童不比外国的儿童笨。既识了字,又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养成教育的启蒙。这样,小学生一入学便可进入利用汉字阅读。这一举措可以解决因为识字慢拖了阅读后腿的问题,使母语阅读起步不比外国儿童晚,使中国孩子的母语学习不再输在起跑线上。退一步说,幼儿园不安排识字,识字仍旧从一年级开始。其实可以有多种办法,包括上面提到的从韵语读物中识字,完全有可能在一年之内认识2000字。那么,进入二年级就可以利用汉字阅读,也要比现在至少提早了一年。
2.加强自学,大量阅读。
与外国相比,我国小学生阅读不仅起步晚,而且阅读量太小,要求也低。据统计,我国小学生的阅读量仅为美国小学生的1/6。解决的方法:一方面大力改进阅读教学,坚决地革“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的命,把课文当作例文,加强自学,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阅读的时空还给学生,不自学不开讲,学生自己能读懂、学会的少讲或不讲。阅读教学的改革还远远没有到位,有非常大的改革空间。另一方面,将省出的时间用于大量阅读,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把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小学六年,在课上完成150万字的阅读量是不困难的。
3.识写分步,强化写字。
从一年级起,按照写字规律严格训练写字,只求好,不求多。建议每周专设一节写字课(上个世纪50年代教学大纲规定:一二年级每周三节写字课,三四年级每周两节。每天在校有固定的练字时间(如,早晨、中午)。先写单字继而写词语,先硬笔后毛笔,由描到摹到临,认真训练,做到人人写一手规范字、漂亮字。
4.喜欢交流,敢说善说。
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和口语交际课上无拘无束地交流,在生活中主动交际,有话就说,有问题就问。由敢说、爱说到善说。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到社会需要、生存需求的高度来认识。不管考查不考查,都把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当作自己的责任。使每个学生敢于当众发言、当众交流,学会倾听、讲述与应对。
5.乐写能写,顺畅表达。
要从低年级就注意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由写句子、写话到习作,再到根据需要随时动笔,使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老师坚守“求真、真诚”的作文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对学生的写话,作文始终抱着欣赏的态度,鼓励学生细心地观察生活,持续地进行广泛阅读,他们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和自信心,有写不完的内容;如果老师鼓励学生写放胆文、生活文、个性化作文,他们就会用童言童语写出童真童趣,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
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譬如,在生活中识字,在生活中积累语言,在生活中练笔,在生活中进行口语交际,使语文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运用语文中享受语文、享受生活。
要把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展示课外学习成果,作为教师份内的责任。因为母语学习真的是“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有专家说,学生课内得之于老师的占三开,得之于课外自学的占七开。母语学得好与坏,课外占据大半壁江山,老师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语言既然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语言教学当然也要包括口头语的教学和书面语的教学。口头语的应用主要在听和说,书面语的应用主要在读和写,“听、说、读、写”可以说几乎就是语言能力的全部了,语文课当然得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育部门历来也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小学的语言基础知识教育应该与课文的文学知识、社会历史背景知识的学习相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实践证明,单独抽取出来,与文学分开是不可取的。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要求是正确的。该标准的“第一部分前言”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字、词、句、篇等的学习,要从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语言运用规范的发现等角度来考虑,在考虑字、词、句、篇的同时,还要考虑课本内容、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因素,使语言知识融会在文学知识之中,又从文学表达中提炼出语言知识,使知识融会贯通。
还要引导学生向自然、社会学习。教师不但不应当以种种理由把学生同广袤的大自然、同沸腾的现实生活阻隔,而且应当鼓励学生亲近自然,拥抱社会。开阔的视野,亲身的体验,绝对有助于学习语文,学习做人。
- 【发布时间】2018/7/1 11:03:47
- 【点击频次】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