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情感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情感培养等同于知识、技能教学,都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学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抓好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必须做好学生的情感培养工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情感 培养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人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总和。虽属于非智力因素,但在人的发展中都是非常重要作用。新课标对此在“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情感目标,并在不同学段划分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体系,同时评价中也提出“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这无疑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化了情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呢?
一、更新情感教育目标观念
数学“三维目标”明确指出,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发展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全面提高。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建立稳定、积极的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研究表明,情感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抱负水平低,坚持性差,情绪波动大等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必然使其学习行为消极,滋生厌学、惰性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学生不可能进行有效学习,致使学习困难不断产生,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广大教师首先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端正教育思想,从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确立教学目标,实施快乐教育,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教学质量。
二、营造民主平等情感氛围
要创设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首先教师必须保持积极心态和良好教学情感。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良好情绪、积极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在轻松愉快情绪氛围下,学生情绪随之高涨,产生浓厚兴趣,彰显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灵活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充分发挥。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形成和谐共鸣,进一步增进感情,形成师生同步的良好数学情感场,产生积极心理效应。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服务学生。教师要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和蔼。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最后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设想一个情绪不好、面目狰狞的教师能把学生教好吗?
(二)民主教学。教学要民主,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漠不关心;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
(三)激励评价。采取鼓励、及时评价,保护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提问、做作业和其他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许多经验表明,及时鼓励、表扬,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效果。
三、创设愉悦乐学心理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因此,教师要创设愉悦乐学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削除学习上的心理压力。一些实施愉快教学的教师,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学习。例如:
(一)创新导入方式。根据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设计新颖问题导人新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开展直观教学。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抓好直观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主要包括实物直观、模拟直观(课件)、图表直观、语言直观(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
(三)丰富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每一项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多种学习经验的综合。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手段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益于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巩固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情感状态。
四、培养创新探究心理情感
要培养创新探究心理的情感,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积极性,充分发挥导的作用,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主动探索知识、发现规律,获得成功体验。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探究的问题难度要科学。我们知道,过简过繁都不利于探究。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索性问题尺度把握不够,一方面,所给出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缺乏思考的余地.不点就通、不思就懂的问题是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另一方面,所给出的数学问题又不能过于复杂、高深,如果超出了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将会使学生由于对知识理解、问题解决过于困难而产生厌烦心理。探究性问题应是学生“跳一跳”、“蹦几蹦”就能摘到“桃子”的问题。
(二)不断激励学生探索精神。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障碍,激发学生认识冲突,诱发学习内驱力。学生在探索过程会遇到这样或那样困难,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方法点拨,为学生思维“铺路架桥”,帮助他们克服认知上的障碍,强化积极情感;另一方面,要用直接或用暗示的方式把期待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体验到老师的亲切与信任,从中受到激励,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数学情感。
总之,教师要更新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培养。因为情感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起着关键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参考文献:
【1】高子林,《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基础与需要的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07第1期。
【2】傅海伦,《论学生数学学习信念的形成与培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
【3】洛松扎西,《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学习情感培养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01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情感 培养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人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总和。虽属于非智力因素,但在人的发展中都是非常重要作用。新课标对此在“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情感目标,并在不同学段划分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体系,同时评价中也提出“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这无疑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化了情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呢?
一、更新情感教育目标观念
数学“三维目标”明确指出,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发展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全面提高。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建立稳定、积极的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研究表明,情感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抱负水平低,坚持性差,情绪波动大等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必然使其学习行为消极,滋生厌学、惰性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学生不可能进行有效学习,致使学习困难不断产生,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广大教师首先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端正教育思想,从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确立教学目标,实施快乐教育,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教学质量。
二、营造民主平等情感氛围
要创设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首先教师必须保持积极心态和良好教学情感。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良好情绪、积极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在轻松愉快情绪氛围下,学生情绪随之高涨,产生浓厚兴趣,彰显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灵活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充分发挥。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形成和谐共鸣,进一步增进感情,形成师生同步的良好数学情感场,产生积极心理效应。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服务学生。教师要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和蔼。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最后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设想一个情绪不好、面目狰狞的教师能把学生教好吗?
(二)民主教学。教学要民主,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漠不关心;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
(三)激励评价。采取鼓励、及时评价,保护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提问、做作业和其他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许多经验表明,及时鼓励、表扬,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效果。
三、创设愉悦乐学心理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因此,教师要创设愉悦乐学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削除学习上的心理压力。一些实施愉快教学的教师,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学习。例如:
(一)创新导入方式。根据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设计新颖问题导人新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开展直观教学。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抓好直观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主要包括实物直观、模拟直观(课件)、图表直观、语言直观(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
(三)丰富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每一项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多种学习经验的综合。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手段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益于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巩固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情感状态。
四、培养创新探究心理情感
要培养创新探究心理的情感,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积极性,充分发挥导的作用,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主动探索知识、发现规律,获得成功体验。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探究的问题难度要科学。我们知道,过简过繁都不利于探究。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索性问题尺度把握不够,一方面,所给出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缺乏思考的余地.不点就通、不思就懂的问题是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另一方面,所给出的数学问题又不能过于复杂、高深,如果超出了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将会使学生由于对知识理解、问题解决过于困难而产生厌烦心理。探究性问题应是学生“跳一跳”、“蹦几蹦”就能摘到“桃子”的问题。
(二)不断激励学生探索精神。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障碍,激发学生认识冲突,诱发学习内驱力。学生在探索过程会遇到这样或那样困难,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方法点拨,为学生思维“铺路架桥”,帮助他们克服认知上的障碍,强化积极情感;另一方面,要用直接或用暗示的方式把期待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体验到老师的亲切与信任,从中受到激励,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数学情感。
总之,教师要更新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培养。因为情感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起着关键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参考文献:
【1】高子林,《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基础与需要的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07第1期。
【2】傅海伦,《论学生数学学习信念的形成与培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
【3】洛松扎西,《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学习情感培养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01期。
- 【发布时间】2018/7/1 10:57:50
- 【点击频次】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