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阶段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实验现象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对实验结果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验分析要有准确的探究创新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动手操作;观察思维;探究创新;归纳总结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应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对实验中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都必须弄清、记熟。作为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不仅需要重视化学实验方法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应着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下面,我就谈谈本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操作是指用一定的实验仪器、药品、装置或材料来完成整个实验的过程。在实验教学中应首先重视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练习,实验时要求学生基本操作准确、规范。要让学生知道各项操作“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做到什么样”指导学生按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熟练掌握后,经过大脑的筛选、过滤、吸收,使其转变为自己的规范操作,这是掌握操作技能的开端。在培养过程中可适当增加练习的次数,有利于各项操作技能的掌握。如: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可以让学生用沙土代替固体药品,用自来水代替液体药品,进行多次操作练习;在训练气体收集的操作时,可向导气管中吹气练习排水法收集气体。这样可使学生在不浪费药品的前提下,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然后运用学生已经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综合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
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开始时往往毫无头绪,有可能达不到实验的预期目标和效果。要使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必须经过老师的正确引导。
观察实验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实验开始时就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怎样观察?以及记录什么等,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和思考。如果无目的,无要求,无程序,随便看看,则学生往往只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性的化学实验现象,从而忽视了实验过程中不十分明显的现象,但这又是实验目的中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观察实验一般包括下列内容:1、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2、知道化学反应需要的条件。3、观察实验所用仪器和使用方法。4、观察反应中伴随发生的现象。5、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注意跟反应物的区别,从而判断新物质的组成。例如: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应先观察镁带的颜色、状态,注意反应条件是必须把镁带点燃,所用的仪器是坩埚钳和石棉网;观察的现象为:发出耀眼的强烈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了一种跟镁带不同的白色固态物质。观察这个实验时,只有从以上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才能避免忽略刺激性弱的或瞬间即逝的细微变化,从而达到全面观察的目的。同时教育学生在观察时要留意细微之处,许多的化学反应现象有相似之处,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能力,必须要求学生细心留意细微之处的区别。如在对比实验木炭、氢气、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时,要求学生注意反应中所用仪器的不同,反应条件(温度)的不同,反应速度的快慢,通过学习这样一些现象相似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其细微之处的差别而加以区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观察要有思维性,思维在观察中起重要的作用,观察时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如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不仅要使学生观察到试管口略往下倾斜,还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往下倾斜,收集氧气时的适宜时刻是等导管口气泡均匀冒出时,让学生思考刚开始冒起气泡时为什么不能立即收集。试管口为什么要放一团棉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再如: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教材中只说明了实验步骤,一开始要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然后才能加热;在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继续通一氧化碳至试管冷却,但是没有说明为什么这样做。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样操作的理由,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的思考问题,找到为什么这样操作的理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得到培养。
四、增加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教学实验充分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再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使其在不断的探索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预先安排,学生只好仿照教师的做法被动实验,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对实验的“神秘感”和探索欲望,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选取具有灵活性的问题,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再引导学生精心收敛思维,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立性,从而激活创造思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例如,讲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可以采用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把学生分成几组,观察生锈的铁钉,让同学们讨论后猜想铁钉为什么会生锈?生锈的条件是什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根据讨论进行实验设计,每天观察铁钉生锈情况,观察十天,并认真做好记录。通过对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的探究,看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对如何防止钢铁制品锈蚀有什么建议,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从中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来解决问题,学生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是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做完每一个实验,学生应能归纳总结出实验现象的本质,能找出实验现象的共性及一般规律。如通过做盐酸、硫酸的有关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通过分析归纳出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对于其它化学知识,可由教师点拨,学生间讨论,由学生正确分析某些现象或事实,进行科学的思维,归纳出有关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化学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应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并通过多方面自主的探究活动,真正体验到学习自然科学的乐趣,并以此更好地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好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动手操作;观察思维;探究创新;归纳总结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应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对实验中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都必须弄清、记熟。作为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不仅需要重视化学实验方法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应着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下面,我就谈谈本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操作是指用一定的实验仪器、药品、装置或材料来完成整个实验的过程。在实验教学中应首先重视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练习,实验时要求学生基本操作准确、规范。要让学生知道各项操作“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做到什么样”指导学生按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熟练掌握后,经过大脑的筛选、过滤、吸收,使其转变为自己的规范操作,这是掌握操作技能的开端。在培养过程中可适当增加练习的次数,有利于各项操作技能的掌握。如: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可以让学生用沙土代替固体药品,用自来水代替液体药品,进行多次操作练习;在训练气体收集的操作时,可向导气管中吹气练习排水法收集气体。这样可使学生在不浪费药品的前提下,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然后运用学生已经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综合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
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开始时往往毫无头绪,有可能达不到实验的预期目标和效果。要使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必须经过老师的正确引导。
观察实验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实验开始时就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怎样观察?以及记录什么等,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和思考。如果无目的,无要求,无程序,随便看看,则学生往往只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性的化学实验现象,从而忽视了实验过程中不十分明显的现象,但这又是实验目的中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观察实验一般包括下列内容:1、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2、知道化学反应需要的条件。3、观察实验所用仪器和使用方法。4、观察反应中伴随发生的现象。5、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注意跟反应物的区别,从而判断新物质的组成。例如: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应先观察镁带的颜色、状态,注意反应条件是必须把镁带点燃,所用的仪器是坩埚钳和石棉网;观察的现象为:发出耀眼的强烈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了一种跟镁带不同的白色固态物质。观察这个实验时,只有从以上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才能避免忽略刺激性弱的或瞬间即逝的细微变化,从而达到全面观察的目的。同时教育学生在观察时要留意细微之处,许多的化学反应现象有相似之处,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能力,必须要求学生细心留意细微之处的区别。如在对比实验木炭、氢气、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时,要求学生注意反应中所用仪器的不同,反应条件(温度)的不同,反应速度的快慢,通过学习这样一些现象相似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其细微之处的差别而加以区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观察要有思维性,思维在观察中起重要的作用,观察时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如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不仅要使学生观察到试管口略往下倾斜,还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往下倾斜,收集氧气时的适宜时刻是等导管口气泡均匀冒出时,让学生思考刚开始冒起气泡时为什么不能立即收集。试管口为什么要放一团棉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再如: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教材中只说明了实验步骤,一开始要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然后才能加热;在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继续通一氧化碳至试管冷却,但是没有说明为什么这样做。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样操作的理由,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的思考问题,找到为什么这样操作的理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得到培养。
四、增加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教学实验充分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再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使其在不断的探索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预先安排,学生只好仿照教师的做法被动实验,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对实验的“神秘感”和探索欲望,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选取具有灵活性的问题,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再引导学生精心收敛思维,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立性,从而激活创造思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例如,讲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可以采用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把学生分成几组,观察生锈的铁钉,让同学们讨论后猜想铁钉为什么会生锈?生锈的条件是什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根据讨论进行实验设计,每天观察铁钉生锈情况,观察十天,并认真做好记录。通过对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的探究,看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对如何防止钢铁制品锈蚀有什么建议,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从中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来解决问题,学生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是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做完每一个实验,学生应能归纳总结出实验现象的本质,能找出实验现象的共性及一般规律。如通过做盐酸、硫酸的有关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通过分析归纳出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对于其它化学知识,可由教师点拨,学生间讨论,由学生正确分析某些现象或事实,进行科学的思维,归纳出有关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化学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应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并通过多方面自主的探究活动,真正体验到学习自然科学的乐趣,并以此更好地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好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 【发布时间】2018/7/1 10:53:11
- 【点击频次】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