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生心理辅导经验浅谈如何帮助小学生走出悲伤情绪

 

【作者】 赵陆飞

【机构】 汶川县映秀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辅导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小学生的年龄在7-12岁左右,情感直露,爱哭爱笑,他们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违背自己意志的事件出现,容易产生悲伤、难过的情绪体验,与学生共同探讨适度表达和消除悲伤情绪的方法,这将有利于儿童情感发展和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校园生活适应,乐与老师、同学、家长交往,初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悲伤辅导的原则
        悲伤是由分离;痛苦和失败等引起的痛苦情绪,会引发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复杂的反应。每个人的表现各有不同,一些人的反映甚至让人难以理解。但所有的反应都是正常的,是一个人作出调整以适应自然的表现。因此,辅导要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的反应、并且要让学生明白(哭泣、难过、不爱说话、发脾气)等等这些消极的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自然的;可以理解的,他们不需要为此感到内疚,或以为自己不正常。辅导教师不要责怪那些尚未恢复的学生,或者强行要求他们坚强起来,而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理解他们。接下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反应会慢慢消失,一切都会正常起来。
        三、儿童悲伤反应的一般阶段
        麻痹与否认期:儿童这一时期的哀伤反应是震惊;不相信;痛苦;以防卫机制来应对日常生活,甚至是有趣的活动儿童都可能不联络、不参与、不投入。这种最初的反应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后,儿童渐渐能接受事实时、演变成哭泣。之后,开始关心“谁来照顾我?”以及“谁来保护我的安全?”等。此时,儿童可能变得好动,无法维持一段时间的注意力。保持忙碌是儿童避免失落的方式,在生理上亦可能出现反应的改变,如心跳加快、肌肉紧张以及失眠等症状。此时,帮助儿童最有效的方式是提供舒适的环境保证其心理的安全感与生理上的舒适感。
        思念与失序期:此阶段的儿童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愤怒、想念、罪恶感等。
        重建与统整期:儿童开始接受失落的事实,表现在哭泣的次数变少、强度较弱、逐渐从哀伤中平复。
        四、小学生走出悲伤的方法
        1、陪伴与分享
        陪伴是一种无声的外部力量的支持,家长、老师同伴的陪伴对小学生尚未成熟的内心来讲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以及安全感的来源。通过陪伴与讲述让学生明白:悲伤是遭遇伤心事时的心理想象,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发生。悲伤时,我们会流泪,会难过;这些都是正常的表现。但如果总是如此,不仅于事无补,还会有害健康或伤害他人。所以,我们要保持健康的心态,勇敢地面对伤心事,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情,尽快走出悲伤。
走出悲伤的方法:
         2、绘画与游戏
         绘画具备非语言的沟通特质,可以帮助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感觉的儿童。绘画的过程中可以降低儿童的防卫心理,使其情绪得以缓和,而且,儿童还可以边交流,边画边疏导情绪。
        小学生的关注点很容易发生转移、游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在游戏中获得的积极情绪体验很快就会取代原来的消极情绪体验进而降低了悲伤的反应,使不良的情绪行为发应及时得到控制对学生走出悲伤的情绪有一定效果。
        3、宣泄
        小学生受年龄,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比较长见得宣泄方式:
        大哭、发脾气通过外显得行为表达使自己内在的消极情绪得到一定的释放,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外显行为的可控性。
         对自己信赖的人倾诉、这也是辅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并强化小学生生活中可以多次尝试的应对悲伤的方法。倾诉可以一定程度的宣泄负面情绪、如果倾听者再表达合理的理解将会对倾诉者本人是一种莫大的支持与心里安慰,将会很大程度激发倾诉者语言表达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辅导教师再给予合理的引导,会很大程度上减缓小学生的悲伤情绪。
  • 【发布时间】2018/7/1 10:48:50
  • 【点击频次】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