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小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体验是新课标中的“热词”,特别是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中频频用到,意在反复强调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发展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体验 学数学 再创造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经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物或活动并获得相应认知和情感的过程。传统数学教学注重反复练习、强化储存,学生在此过程中被动吸收多,机械记忆多,没有自主体验。新课标明确要求:“在设计教学时,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获得不同的体验。”体验成为课标的“热词”,特别是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中频频用到,意在反复强调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发展数学素养。所以。我们要以活动探究为载体,用活用好教材,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获取数学知识,感受成功喜悦。
一、让学生在教材阅读中体验“学数学”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但很多教师认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专利”从而忽视数学阅读,甚至认为数学不需要阅读,这是错误的,因为数学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语言,“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教材上除了实践操作以外,还有很多文字信息,有概念、定义、有公式等言简意赅的内容,还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都需要阅读,而且还要细细地阅读,才能心领神会,才能深刻理解。当然,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在方法上有些不同,这需要我们教师作具体指导和引领,授予阅读方法,让学生尽快在自主阅读中体验到数学收获带来的愉悦快乐,从而扬起自主“学数学”的信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数学语言单调、抽象、逻辑性强,不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需要我们教师创设情境,把数学教材“趣化”,寓乐于其中,让学生阅读更有乐趣,在享受中走进数学知识殿堂。
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
小学生活泼好动,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传统教学重口头宣讲,忽视动手操作,不仅教学效果差,还扼守学生学习天性。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做”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动手中发展思维,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而且通过“做”实践操作,还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说数学”就是数学交流。教师要积极构建平等自由对话平台,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方式,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就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碰撞的火花,使不同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让学生在生活联系中体验“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反哺于生活。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为此,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生活化的课堂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不仅如此,还要把所学知识回归生活,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五、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
数学学习是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一再强调的那样:“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把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通过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合适条件,提供更自由广阔的创造天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知识灌输给学生。
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亲身体验学数学、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素养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云萍、余伟鸿,《当前初中数学课改中的“浮华现象”透析》,《数学教学通讯》,2007.1。
【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彭晓丽,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小学数学》,2007.12。
【4】吴元梁,数学方法论基础(增补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体验 学数学 再创造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经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物或活动并获得相应认知和情感的过程。传统数学教学注重反复练习、强化储存,学生在此过程中被动吸收多,机械记忆多,没有自主体验。新课标明确要求:“在设计教学时,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获得不同的体验。”体验成为课标的“热词”,特别是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中频频用到,意在反复强调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发展数学素养。所以。我们要以活动探究为载体,用活用好教材,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获取数学知识,感受成功喜悦。
一、让学生在教材阅读中体验“学数学”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但很多教师认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专利”从而忽视数学阅读,甚至认为数学不需要阅读,这是错误的,因为数学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语言,“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教材上除了实践操作以外,还有很多文字信息,有概念、定义、有公式等言简意赅的内容,还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都需要阅读,而且还要细细地阅读,才能心领神会,才能深刻理解。当然,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在方法上有些不同,这需要我们教师作具体指导和引领,授予阅读方法,让学生尽快在自主阅读中体验到数学收获带来的愉悦快乐,从而扬起自主“学数学”的信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数学语言单调、抽象、逻辑性强,不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需要我们教师创设情境,把数学教材“趣化”,寓乐于其中,让学生阅读更有乐趣,在享受中走进数学知识殿堂。
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
小学生活泼好动,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传统教学重口头宣讲,忽视动手操作,不仅教学效果差,还扼守学生学习天性。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做”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动手中发展思维,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而且通过“做”实践操作,还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说数学”就是数学交流。教师要积极构建平等自由对话平台,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方式,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就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碰撞的火花,使不同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让学生在生活联系中体验“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反哺于生活。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为此,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生活化的课堂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不仅如此,还要把所学知识回归生活,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五、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
数学学习是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一再强调的那样:“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把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通过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合适条件,提供更自由广阔的创造天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知识灌输给学生。
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亲身体验学数学、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素养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云萍、余伟鸿,《当前初中数学课改中的“浮华现象”透析》,《数学教学通讯》,2007.1。
【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彭晓丽,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小学数学》,2007.12。
【4】吴元梁,数学方法论基础(增补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
- 【发布时间】2018/5/29 10:13:28
- 【点击频次】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