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科学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充分物理实验这块载体的有效作用,着力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动手实践中获得探究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能力 培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素养。新课标对此提出了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教学方式---科学探究学习方式。而且“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有效落实新课标精神,我们必须把这种学习方式应用到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环节,在多次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下面,我以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为题谈谈我的实践感受。
一、优化演示实验,突出科学探究
为了很好地把“将科学探究纳入课程内容”,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那就要做到日常教学探究式进行,尽可能把学生学习过程变为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物理实现现象、过程和结论。教材中很多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做,学生观察,我认为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动手学物理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因此,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一些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和优化,设计成探索性的学生实验,让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去提出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分析论证,从而在探究实践中获得探究能力地培养,发展创新能力。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教材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虽然能测得大气压值,但这种生硬“灌输式”教学,学生只知其然,达不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我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教学效果则有很大不同: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测定大气压的值;②将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插入水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面相平?③把玻璃管中安上活塞,排出管内空气,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柱能上升?④分析若玻璃管足够长时,水柱是否会一直随着上升?⑤在水柱不随活塞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⑥这个实验能否换用酒精或水银等其它液体来完成?选用哪种液体最合适?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究与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习思维积极性,激发灵感、产生顿悟,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二、改进分组实验,强化动手探究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而分组实验正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平台。教材中每学期安排有8至10个分组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但我认为,这样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分组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集体讨论或小组研究设计实验方案。但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讨论中可能出现多种结果。当然,这些结果,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判断,在肯定中给予学生积极鼓励和表扬。例如:在“测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一切由学生自行设计完成,结果我在巡视实验的时候发现,各小组都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并设计出了开放性的记录表格,记录了灯丝在不亮、较暗、正常发光、较亮、烧坏几种情况下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实验后学生多方向、多角度的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从而开放性地归纳出实验结论。
三、加强实验设计,引导质疑探究
实验设计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对实验器材、药品的了解,关系到对实验要求的具体理解与把握,关系到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因此,我们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验设计时只能按教材步骤“中规中矩”地进行,不能创新设计,更不能“别出新裁”。所以,我们需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要求和需要达到的目的,列出多种实验方案,选择最佳设计,去进行探究操作。例如:学生在学习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力运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会受力转动”知识后,有的同学提出:如果把通电的液体放入磁场中,结果会怎样?学生猜想之后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结果设计了多种实验,可以使通电液体在磁场中运动。在这过程中,学生质疑是创新探究的前提,因为质疑是探究的动力,是发现新问题的起点。没有新问题,就不去探究,也就没有新发现。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设计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质疑意识。
四、拓展课外活动,体验科学探究
得法于课内、课益于课外。课外活动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的有效落实。在课外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等利于开展探究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或者收集实验资料、处理实验信息。当然,教师要加以引导,利用物理知识自制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如自制潜水艇、针孔照相机、潜望镜、完成了纸锅烧水等小实验。通过这些操作或创作,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动手探究的乐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展了科学素养。
总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我们教师要充分物理实验这块有效载体的作用,让学生经历实验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科学探究学习方式,习得科学学习方法,从而获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蒋智勇,中学物理教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初探[J].物理教学探讨,2001.7。
[2]邓干成,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初探[J].物理教师,2004.4。
[3]王丹东、刘炳生,物理实验教学[M].中学物理教学通论。
[4]黄洪,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体验中激发学习热情[J].中学物理,2007.1。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能力 培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素养。新课标对此提出了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教学方式---科学探究学习方式。而且“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有效落实新课标精神,我们必须把这种学习方式应用到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环节,在多次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下面,我以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为题谈谈我的实践感受。
一、优化演示实验,突出科学探究
为了很好地把“将科学探究纳入课程内容”,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那就要做到日常教学探究式进行,尽可能把学生学习过程变为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物理实现现象、过程和结论。教材中很多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做,学生观察,我认为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动手学物理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因此,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一些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和优化,设计成探索性的学生实验,让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去提出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分析论证,从而在探究实践中获得探究能力地培养,发展创新能力。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教材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虽然能测得大气压值,但这种生硬“灌输式”教学,学生只知其然,达不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我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教学效果则有很大不同: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测定大气压的值;②将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插入水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面相平?③把玻璃管中安上活塞,排出管内空气,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柱能上升?④分析若玻璃管足够长时,水柱是否会一直随着上升?⑤在水柱不随活塞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⑥这个实验能否换用酒精或水银等其它液体来完成?选用哪种液体最合适?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究与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习思维积极性,激发灵感、产生顿悟,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二、改进分组实验,强化动手探究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而分组实验正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平台。教材中每学期安排有8至10个分组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但我认为,这样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分组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集体讨论或小组研究设计实验方案。但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讨论中可能出现多种结果。当然,这些结果,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判断,在肯定中给予学生积极鼓励和表扬。例如:在“测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一切由学生自行设计完成,结果我在巡视实验的时候发现,各小组都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并设计出了开放性的记录表格,记录了灯丝在不亮、较暗、正常发光、较亮、烧坏几种情况下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实验后学生多方向、多角度的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从而开放性地归纳出实验结论。
三、加强实验设计,引导质疑探究
实验设计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对实验器材、药品的了解,关系到对实验要求的具体理解与把握,关系到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因此,我们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验设计时只能按教材步骤“中规中矩”地进行,不能创新设计,更不能“别出新裁”。所以,我们需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要求和需要达到的目的,列出多种实验方案,选择最佳设计,去进行探究操作。例如:学生在学习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力运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会受力转动”知识后,有的同学提出:如果把通电的液体放入磁场中,结果会怎样?学生猜想之后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结果设计了多种实验,可以使通电液体在磁场中运动。在这过程中,学生质疑是创新探究的前提,因为质疑是探究的动力,是发现新问题的起点。没有新问题,就不去探究,也就没有新发现。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设计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质疑意识。
四、拓展课外活动,体验科学探究
得法于课内、课益于课外。课外活动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的有效落实。在课外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等利于开展探究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或者收集实验资料、处理实验信息。当然,教师要加以引导,利用物理知识自制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如自制潜水艇、针孔照相机、潜望镜、完成了纸锅烧水等小实验。通过这些操作或创作,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动手探究的乐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展了科学素养。
总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我们教师要充分物理实验这块有效载体的作用,让学生经历实验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科学探究学习方式,习得科学学习方法,从而获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蒋智勇,中学物理教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初探[J].物理教学探讨,2001.7。
[2]邓干成,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初探[J].物理教师,2004.4。
[3]王丹东、刘炳生,物理实验教学[M].中学物理教学通论。
[4]黄洪,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体验中激发学习热情[J].中学物理,2007.1。
- 【发布时间】2018/5/29 10:07:21
- 【点击频次】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