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让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传承

 

【作者】 谢印龙 孙园园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杨集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位诗人说过: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语文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成果的重任。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因应试教育而被功利化、世俗化,失去了学语文明事理、辨是非、懂历史、学做人等目的。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远离我们的孩子,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传统伦理道德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广大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也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断裂。那么,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义,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传承,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回归本义,春风化雨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其自身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并传承下来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有机组合。这些人类活动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巨大精神财富,然而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些传统文化却正在渐渐被淡化。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已经支离破碎,而且碎了一地,很难拼接形成学生听说读写一生有用的语文能力,更别提养成语文素养了。
        语文是什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课程特点。毫无疑问,语文教学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应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解、表达、观察、思维能力,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特色、有成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给予我们聆听的耳朵,欣赏美的眼睛。当你听到一首美妙的歌谣时,你为这歌深深感动了,你想记住它,别忘了,这就是语文;当你看到一幅画时,即刻被其中的景象震撼了,于是你搜肠刮肚地想尽华美辞藻来形容它,别忘了,这也是语文。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潜移默化的传承母语之美,让学生在感受语文之美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要求语文课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这是育人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义,我们每一个执教者应该把我是教语文的,转变成我是教母语的,明白自己肩上责任之重大。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并通过学习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章、优秀人物及先进事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的心理,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二、融合传承,润物无声
        课程中不包含文化是不可能的,离开文化的课程是不存在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后代知道我们的文化之根与文化形态,也要了解我们文化特色与文化优势。对我们生息与生活的这一块热土,要潜移默化地培育起如著名诗人艾青所说的那种纯朴而深厚的情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要重铸信心,充分认识到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的荣耀和这荣耀在今天乃至将来的继续辉煌。
        语文知识涵盖甚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有的浅显易懂,有的博大精深。融传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这是教书育人的根本方法。无论是短小精悍的诗歌,还是情节复杂的小说,都融入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传承。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具有民族精神的文人:"屈原在《离骚》中忧国不复兴,君不明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等,他们身上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这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语文教学能很好地摒弃政治课空洞的说教,朗朗上口的诗歌节奏让人感觉到音乐美、动感美、律动美;曲折复杂的小说情节让人融入其中,引起共鸣,欲罢不能;形散神聚的散文意境让人融情于文,浮想联翩……
        "个人的优秀,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优秀"。学过了《孔融让梨》,我们也自然会在心里掂量自己尊老爱幼的品德、做法是否令人满意;"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读过这些诗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及谭嗣同等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情怀,激起我们满腔的爱国热忱,难道我们还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难道我们不应该为建设更加繁荣、文明、富强的国家而努力。
        "教育就是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语文的学习寓深刻的道理于浅显的学习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对照自我,反省自我,从而不自觉地自我引导个人的成长轨迹。这样,不就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吗?不就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吗?不就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吗?
        三、 濡染情怀,上善无痕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时刻牢记的教育指导思想。因而语文所承载的不光是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其中还负载了无数文化的东西,它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是最古老的但又是最有生命力的文明,虽然中间有很多次断开,但中华文化的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言行举止。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最终,学生将获得一个灵秀、丰满的生命。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让学生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要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 追求人文素养的精度和深度。《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蒙学读本,浅显易懂,意义深刻,不失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不二选择。如果能将《论语》、《增文贤文》、《孝经》、《孟子》、《庄子》、《易经》、《诗经》、唐诗、宋词等交叉学习,相互渗透,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在学习中懂得做人的道理,那么,学生对文言文就不会感到畏惧、恐怕了。有了文言基础,自然就能看得懂历史书籍了。了解了自己民族的悠久历史,了解了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自然就会对自己的国家、民族油然而生敬意,自然就会为维护国家尊严、民族兴旺而奋斗。到时,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如鲁迅一样,用"寄意寒心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来表达自己的赤子情怀。
        脱离传统的现代化从来没有成功的先例,丢弃传统,就意味着丧失特色。无数事实证明了列宁的那句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教育要有世界的眼光,未来的眼光。传习雅言之道,养成君子之风。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传承,是语文教学的本义。语文教学,更有责任与义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甜味与魅力。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 【发布时间】2018/4/29 11:35:21
  • 【点击频次】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