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在“自学互帮导学法”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本文以科学课为例,探讨了使用“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突破教学重难点,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能弥补常规探究仪器的不足,辅助或模拟实验探究活动,模拟一些重要的、抽象的或是在目前探究环境下难以完成的活动。
关键词:科学 信息技术 运用 教学
科学新教材的使用,在学校同事常常抱怨现在的科学课教材难教了,教材内容看起来简单,但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又基于学校的实验设备不足(或有一些设备根本没有)实验无法进行,学生学习不知从何下手,为了使抽象的科学课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去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对其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弥补常规探究仪器的不足,辅助或模拟实验探究活动,模拟一些重要的、抽象的或是在目前探究环境下难以完成的活动。为此谈谈自己在科学课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在科学课上,教师只有创设一些情境,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可以把要探究的问题以谜语、游戏、动画、图片资料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激发学生想象,开拓思路,引发创造性的火花。
如:六年级下册《人生之旅》时,我以谜语:“开始用四条腿走路,后来用两条腿走路,最后用三条腿走路。(斯芬克斯之谜)”,播放“斯芬克斯之谜”相关的动画片,让学生观看后猜谜语。同学们纷纷说:是人,人幼年的时候爬着走,是四条腿,人壮年的时候用两条腿走路,人老年的时候杵拐棍,是三条腿走路。这时我又提问:“俄狄浦斯把人一生分成了三个阶段,那同学可以把人一生划分成几个阶段呢?同学们在划分的时候要有依据,不能凭空划分”。此问题一出,探究的欲望强烈,学习兴趣浓厚,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学们以人的生长发育为依据,把人一生分为七个时期,胎儿期、婴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讨论和探究出了人一生的几个阶段。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断的创新。
二、运用信息技术演示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样就造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科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有效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难点。
三、运用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我认为在小学科学课中运用信息技术,不应该只是停留我们做做多媒体课件,而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自己去搜集资料。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教学生基本的电脑操作方法(其中就有浏览器的使用)。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有的内容并不一定是通过老师传授给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根据内容自己去寻找答案,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供一些科学方面网站的网址。
如教学《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这一课里有一个思考题:“收集有关达尔文进化论的资料?”,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面的限制,很少有学生头脑当中储备了达尔文进化论的相关知识,更别说与书上介绍的长颈鹿的长颈的形成的两种不同观点了。此时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环境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453552.htm等或学生自主通过“百度搜索引擎(http://www.baidu.com)”搜索达尔文进化论相关的资料。展开网上人机对话获取新知识,然后小组合作互帮,同学交流,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更多相关信息,从而了解了更多的达尔进化论相关的知识。
此办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运用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自己解决学生中的问题。《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而教学中我们老师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
四、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实验,发挥虚拟实验室的功能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量的演示实验和探究性学生实验,不仅使学生在探究中形成了知识,而且在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素养。由于我校的实验设备不足(或有一些设备根本没有)实验无法进行,采用信息技术能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事实证明,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动手的同时,合理借助信息技术对所学内容进行分解演示,不仅突出了重点、难点,而且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使他们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提高了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让科学课课堂富有了生机与活力。
总之,把信息技术利用到科学课教学中,能更好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更好的呈现了一些知识,拓展了学习内容,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我们实施“自学互帮导学法”更容易,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活力,从而成为了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机械工业出版 《CAI课件制作教程》 作者:任小康 王俐 王治和
2、水利水电出版社 《现代信息技术基础教程》 作者:邓凯
3、人民教育出版社《心理学教程》
4、高等教育出版社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
关键词:科学 信息技术 运用 教学
科学新教材的使用,在学校同事常常抱怨现在的科学课教材难教了,教材内容看起来简单,但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又基于学校的实验设备不足(或有一些设备根本没有)实验无法进行,学生学习不知从何下手,为了使抽象的科学课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去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对其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弥补常规探究仪器的不足,辅助或模拟实验探究活动,模拟一些重要的、抽象的或是在目前探究环境下难以完成的活动。为此谈谈自己在科学课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在科学课上,教师只有创设一些情境,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可以把要探究的问题以谜语、游戏、动画、图片资料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激发学生想象,开拓思路,引发创造性的火花。
如:六年级下册《人生之旅》时,我以谜语:“开始用四条腿走路,后来用两条腿走路,最后用三条腿走路。(斯芬克斯之谜)”,播放“斯芬克斯之谜”相关的动画片,让学生观看后猜谜语。同学们纷纷说:是人,人幼年的时候爬着走,是四条腿,人壮年的时候用两条腿走路,人老年的时候杵拐棍,是三条腿走路。这时我又提问:“俄狄浦斯把人一生分成了三个阶段,那同学可以把人一生划分成几个阶段呢?同学们在划分的时候要有依据,不能凭空划分”。此问题一出,探究的欲望强烈,学习兴趣浓厚,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学们以人的生长发育为依据,把人一生分为七个时期,胎儿期、婴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讨论和探究出了人一生的几个阶段。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断的创新。
二、运用信息技术演示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样就造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科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有效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难点。
三、运用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我认为在小学科学课中运用信息技术,不应该只是停留我们做做多媒体课件,而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自己去搜集资料。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教学生基本的电脑操作方法(其中就有浏览器的使用)。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有的内容并不一定是通过老师传授给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根据内容自己去寻找答案,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供一些科学方面网站的网址。
如教学《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这一课里有一个思考题:“收集有关达尔文进化论的资料?”,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面的限制,很少有学生头脑当中储备了达尔文进化论的相关知识,更别说与书上介绍的长颈鹿的长颈的形成的两种不同观点了。此时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环境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453552.htm等或学生自主通过“百度搜索引擎(http://www.baidu.com)”搜索达尔文进化论相关的资料。展开网上人机对话获取新知识,然后小组合作互帮,同学交流,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更多相关信息,从而了解了更多的达尔进化论相关的知识。
此办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运用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自己解决学生中的问题。《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而教学中我们老师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
四、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实验,发挥虚拟实验室的功能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量的演示实验和探究性学生实验,不仅使学生在探究中形成了知识,而且在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素养。由于我校的实验设备不足(或有一些设备根本没有)实验无法进行,采用信息技术能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事实证明,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动手的同时,合理借助信息技术对所学内容进行分解演示,不仅突出了重点、难点,而且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使他们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提高了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让科学课课堂富有了生机与活力。
总之,把信息技术利用到科学课教学中,能更好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更好的呈现了一些知识,拓展了学习内容,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我们实施“自学互帮导学法”更容易,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活力,从而成为了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机械工业出版 《CAI课件制作教程》 作者:任小康 王俐 王治和
2、水利水电出版社 《现代信息技术基础教程》 作者:邓凯
3、人民教育出版社《心理学教程》
4、高等教育出版社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
- 【发布时间】2018/4/29 11:33:05
- 【点击频次】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