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有效自主预习的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一、课题选题的背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良好的学习习惯足以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乃至成长,但好的习惯需要一个引导养成的过程。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也不例外。《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预习是发现难点的关键,也是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前奏,学生课前如果没有进行充分的预习,在课堂上只是盲目地听或写,没有带着问题进课堂,就不能把握重难点,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提高成绩。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新课程的标准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有效的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课前预习得好,课上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另外我校上学期高数组承担课题"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使我进一步的了解到学生学习环境的差异,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加上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大,行为习惯具有多变性:有的惰性,不爱学习;有的学习上花了工夫,但方法不正确,事倍功半;有的聪明好学而学习习惯令人担忧;还有的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预习习惯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二、课题研究现阶段主要面临的问题
1、自主预习学习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能自觉、按时、有质量地完成作业;部分学生缺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
2、自主预习学习能力有待系统指导、帮助提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课堂上不善于发言,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个别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三、课题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但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只在比较浅显的表面上展开,导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存在许多问题。对于有效自主预习的问题,部分他们觉得没有必要预习反正上课有老师讲,学生发言。还有学生不太会预习,看不懂例题也不会提出问题。所以这些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就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了"小学数学有效自主预习的重要性"的课题研究,探索如何将学生的有效自主预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结合起来,有效提升教学、学生听课的效果。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听重、难点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会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
四、国内外研究探索的现状及主要做法
古今中外的学者和专家对课题中涉及的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早已有之。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能使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是假设式的,应尽可能让学生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系列,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使之成为科学知识的发现者"。在中国教育史上,明代学者吕坤指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解"。"五四"运动以后,不少教育家将预习列为讲读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著名学者朱自清以为,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有五件事要做,第一件就是令学生报告预习的结果。1982年我国常州师范学校的邱学华老师提出了"尝试教学法"理论,其基本的特点可归纳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即教师先"忍住"不讲,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相互讨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试一试,初步解决问题,找到问题所在,最后教师再做有针对性的讲解。广东省深圳市教学研究室陈永林教授倡导的"引探教学法",其基本结构能有效地设置思考题以训练为主线,指导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先学"是课前先学,课初再学,课中又学;"先讲"是学生对预习所掌握的情况先讲述和表达;"后讲"是教师进行补讲,包括补讲学生的进述和表达中的不足,以及对学生答问的点拨、纠正、疏理、归纳;"后帮"是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后进学生学习。"引"与"探"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扎实地学好新内容。在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全国十所薄弱学校变为名校"之一的当代中国名校--洋思中学,创设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纵观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虽然许多专家学者从多方面阐述了预习和教学之间非常密切的联系,针对"课前预习",许多教师从操作层面上探寻了预习的意义、方法和策略等,但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不断增长、陈旧率不断提高,贮存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主动寻求和获得知识将更有意义。因此,在落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中,提出"学生有效预习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事实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他倡导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他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辅助者与学习的主人的关系;在教学管理上,他提倡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
(2)布鲁姆的"发现教学"
布鲁姆在《发现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说明发现教学法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同。布鲁姆认为,"学习就是发现",教学的过程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习者,而是从学习者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习者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教学"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应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进行有效地建构,让学生尝试在课前进行预习,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于新的教学内容的原有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教学。
四、课题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概念界定:有效预习并能自学是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和创造意识的驱使下,将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对新知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自主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能动思维、认识的过程。它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亲历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
2、研究目标: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及对新知重难点的掌握现状的分析,探索出实现有效自主预习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学能力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思考与自学中获得感知,增长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综合素质。
3、研究内容:根据我所担任的班级及调查其他高段数学教师得出我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数学问题思考和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和教材内容,教师探索实现学生有效探究、合作学习和有效掌握新知的重难点的措施和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良好的学习习惯足以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乃至成长,但好的习惯需要一个引导养成的过程。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也不例外。《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预习是发现难点的关键,也是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前奏,学生课前如果没有进行充分的预习,在课堂上只是盲目地听或写,没有带着问题进课堂,就不能把握重难点,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提高成绩。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新课程的标准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有效的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课前预习得好,课上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另外我校上学期高数组承担课题"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使我进一步的了解到学生学习环境的差异,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加上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大,行为习惯具有多变性:有的惰性,不爱学习;有的学习上花了工夫,但方法不正确,事倍功半;有的聪明好学而学习习惯令人担忧;还有的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预习习惯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二、课题研究现阶段主要面临的问题
1、自主预习学习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能自觉、按时、有质量地完成作业;部分学生缺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
2、自主预习学习能力有待系统指导、帮助提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课堂上不善于发言,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个别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三、课题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但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只在比较浅显的表面上展开,导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存在许多问题。对于有效自主预习的问题,部分他们觉得没有必要预习反正上课有老师讲,学生发言。还有学生不太会预习,看不懂例题也不会提出问题。所以这些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就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了"小学数学有效自主预习的重要性"的课题研究,探索如何将学生的有效自主预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结合起来,有效提升教学、学生听课的效果。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听重、难点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会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
四、国内外研究探索的现状及主要做法
古今中外的学者和专家对课题中涉及的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早已有之。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能使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是假设式的,应尽可能让学生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系列,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使之成为科学知识的发现者"。在中国教育史上,明代学者吕坤指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解"。"五四"运动以后,不少教育家将预习列为讲读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著名学者朱自清以为,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有五件事要做,第一件就是令学生报告预习的结果。1982年我国常州师范学校的邱学华老师提出了"尝试教学法"理论,其基本的特点可归纳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即教师先"忍住"不讲,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相互讨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试一试,初步解决问题,找到问题所在,最后教师再做有针对性的讲解。广东省深圳市教学研究室陈永林教授倡导的"引探教学法",其基本结构能有效地设置思考题以训练为主线,指导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先学"是课前先学,课初再学,课中又学;"先讲"是学生对预习所掌握的情况先讲述和表达;"后讲"是教师进行补讲,包括补讲学生的进述和表达中的不足,以及对学生答问的点拨、纠正、疏理、归纳;"后帮"是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后进学生学习。"引"与"探"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扎实地学好新内容。在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全国十所薄弱学校变为名校"之一的当代中国名校--洋思中学,创设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纵观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虽然许多专家学者从多方面阐述了预习和教学之间非常密切的联系,针对"课前预习",许多教师从操作层面上探寻了预习的意义、方法和策略等,但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不断增长、陈旧率不断提高,贮存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主动寻求和获得知识将更有意义。因此,在落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中,提出"学生有效预习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事实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他倡导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他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辅助者与学习的主人的关系;在教学管理上,他提倡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
(2)布鲁姆的"发现教学"
布鲁姆在《发现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说明发现教学法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同。布鲁姆认为,"学习就是发现",教学的过程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习者,而是从学习者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习者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教学"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应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进行有效地建构,让学生尝试在课前进行预习,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于新的教学内容的原有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教学。
四、课题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概念界定:有效预习并能自学是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和创造意识的驱使下,将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对新知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自主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能动思维、认识的过程。它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亲历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
2、研究目标: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及对新知重难点的掌握现状的分析,探索出实现有效自主预习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学能力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思考与自学中获得感知,增长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综合素质。
3、研究内容:根据我所担任的班级及调查其他高段数学教师得出我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数学问题思考和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和教材内容,教师探索实现学生有效探究、合作学习和有效掌握新知的重难点的措施和方法。
- 【发布时间】2018/4/29 11:32:42
- 【点击频次】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