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数学教学要先激趣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数学教学不能一上课就直奔主题,开展知识教学,要把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作为教学首始,让学生有兴趣、有旧知基奠学习新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激发
托尔斯泰有句至理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烈程度,直接表现为一种求知欲望,兴趣越浓,学习自觉性就越高,反之则不参与,与教师的“教”不能产生积极对话。所以,我们数学教学第一步不是忙于传授知识,而是为知识传授营造心理环境和智力环境,让学生有兴趣、有旧知基奠学习新知识。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增进师生情感,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一位教授曾作过这样形象比喻: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阳光、空气和水是人成长的必需,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也是成功教学的必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那样:“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们数学教学时必须花2至3分钟来营造氛围,不能一上课就直奔主题,开展知识教学。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就有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不仅能敢想敢说敢为,还能放开思维、标新立异,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来。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理性概括。从它的产生我们知道,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就是返朴归真,让它回归生活。正如有哲人说道:“数学学习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新课标也这样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不但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原动力,还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反哺生活的能力,也就是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如汽车、火车、坦克、手枪等,也有学生准备了图片,如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等,当然水果学生也有准备的,如苹果、梨子、香蕉、桔子等,看到学生的充分准备,我提问到:“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主动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参与到学习中,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中,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运用动手操作的实践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以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其实,运用动手操作的实践平台,不仅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小学生天性爱玩好动,而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就恰好符合学生兴趣需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四、巧用现代教育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全面落实,“班班通”也成为现实。教学已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成为现代教学的典型特征。硬件有交互式电子白板或智能电脑电视作支撑,软件资源有了“优课”来补充,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软件、硬件优势开展课堂教学,营造现代教育技术环境,通过声、光、画等多种形式刺激学生感官,给学生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从而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浓厚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提问题》时,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的形式导入新课:“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动物,有一天,许多动物在玩游戏,小朋友们找找看,你能找到哪些数?”,电脑屏幕依次出现3只小鸟、1只鸡、3只鹿、1只象、2只狮、8只鸭等,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再乘机提问:“你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说出可以提出求和的应用题与比多比少的应用题,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提问题,这样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我要学”、“我乐学”,进而主动去学。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知不倦,因此也就会挤出时间来学习了。”所以,我们不要担心时间被耽搁,多用一点时间来激趣,只有当学生有了兴趣,他们才会发挥主体作用,成为知识的自我意义建构者。如果学生还没有学习兴趣和激情,教师就开展知识传授,我认为这也是“白忙”。或者像我们俗语说的那样“坐轿的没忙,抬轿的忙了”,这样就没有意义了。老师们,我们还是在第一步---激趣上努力吧。
参考文献:
[1]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5。
[2]刘存全,浅谈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小学),2009.3。
[3]周美娜,浅谈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7。
[4]濮志强,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切实提高课堂效益[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2。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激发
托尔斯泰有句至理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烈程度,直接表现为一种求知欲望,兴趣越浓,学习自觉性就越高,反之则不参与,与教师的“教”不能产生积极对话。所以,我们数学教学第一步不是忙于传授知识,而是为知识传授营造心理环境和智力环境,让学生有兴趣、有旧知基奠学习新知识。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增进师生情感,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一位教授曾作过这样形象比喻: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阳光、空气和水是人成长的必需,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也是成功教学的必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那样:“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们数学教学时必须花2至3分钟来营造氛围,不能一上课就直奔主题,开展知识教学。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就有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不仅能敢想敢说敢为,还能放开思维、标新立异,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来。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理性概括。从它的产生我们知道,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就是返朴归真,让它回归生活。正如有哲人说道:“数学学习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新课标也这样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不但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原动力,还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反哺生活的能力,也就是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如汽车、火车、坦克、手枪等,也有学生准备了图片,如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等,当然水果学生也有准备的,如苹果、梨子、香蕉、桔子等,看到学生的充分准备,我提问到:“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主动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参与到学习中,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中,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运用动手操作的实践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以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其实,运用动手操作的实践平台,不仅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小学生天性爱玩好动,而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就恰好符合学生兴趣需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四、巧用现代教育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全面落实,“班班通”也成为现实。教学已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成为现代教学的典型特征。硬件有交互式电子白板或智能电脑电视作支撑,软件资源有了“优课”来补充,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软件、硬件优势开展课堂教学,营造现代教育技术环境,通过声、光、画等多种形式刺激学生感官,给学生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从而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浓厚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提问题》时,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的形式导入新课:“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动物,有一天,许多动物在玩游戏,小朋友们找找看,你能找到哪些数?”,电脑屏幕依次出现3只小鸟、1只鸡、3只鹿、1只象、2只狮、8只鸭等,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再乘机提问:“你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说出可以提出求和的应用题与比多比少的应用题,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提问题,这样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我要学”、“我乐学”,进而主动去学。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知不倦,因此也就会挤出时间来学习了。”所以,我们不要担心时间被耽搁,多用一点时间来激趣,只有当学生有了兴趣,他们才会发挥主体作用,成为知识的自我意义建构者。如果学生还没有学习兴趣和激情,教师就开展知识传授,我认为这也是“白忙”。或者像我们俗语说的那样“坐轿的没忙,抬轿的忙了”,这样就没有意义了。老师们,我们还是在第一步---激趣上努力吧。
参考文献:
[1]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5。
[2]刘存全,浅谈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小学),2009.3。
[3]周美娜,浅谈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7。
[4]濮志强,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切实提高课堂效益[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2。
- 【发布时间】2018/4/29 11:25:29
- 【点击频次】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