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摭谈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加快,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一些不良思潮、观念也随之而来,给心智还未成熟、学习压力大,情窦初开的高中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影响,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心理亚健康。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近在眼前,我们必须创新策略,夯实过程,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 创新策略
随着社会发展加快,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高中学生由于正处于心智还未成熟期,学习压力大,加上性机能发展的影响,其心理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对于高中学生的成长成材都是极为不利的。为了让学生顺利度过这段困难时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创新策略,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肩负起教育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展的责任,这不仅学生个体成长有良好的影响,也对学生学业进步,校园乃至社会都有积极意义。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转变观念是前提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传统教育之所以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认识上出了问题,人们只注重身体健康,把认知不足、情绪失控、人格不善等都归结为德育,认为抓好了德育就等于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典型的"混为一谈"。 我们知道,德育是注重公德的教育,就是重视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公德教育,而缺乏对个人、自身、内在的道德教育,如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的培养。而心健康理教育就刚好侧重这一方面的教育。所以,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既要抓德育,也要抓心理健康教育,即注重内外兼修,故而国家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这样写道:"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思想上的支持和理念上的创新实践,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才有可能得到落实。
二、创新策略是保障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象传统德育开展,用空洞的口号或呐喊、或强禁、或劝导等方式进行,这样不但不能提高育人时效性,反而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苍白无力,形同虚设。因此,真正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必须抓好三条主线,课堂、搭建平台锻炼和日常交往。
(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象其他学科一样,列入课表并进行教学,不能因为非考科目而被挤占。学校现行的中学德育大纲已把"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列入了进去,明确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内容之一,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和目的所决定,而且是中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特殊性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中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所决定的特殊心理状态以及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改革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发展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在此阶段,能否保证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是否能全面健康发展成长,对他们终生产生深远的作用。因此,注重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迫切,我们必须充分课堂这个主阵地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受到更好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
(二)注重平台锻炼实践性。仅是课堂教学还不行,还要充分发挥平台锻炼的育人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心智的教育,不仅具有学科性,还具有发展性、体验性,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轴心进行教学的一门新课程,但是这一课程所借助的活动只是育人载体,它追求的是借助活动这一载体来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因此,需要我们广泛搭建平台,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出学生新的心理发展基础,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不断达到最佳水平。现在我们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不明显,这与学校重视程度有关,表现在设备投入不足,没有相应心理咨询室和辅导室、没有专业师资,即便有也转岗另作他用。这是硬件配套不力,在软环境上,学校以分论英雄,教师业绩评价只看高考上线率,致使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无心恋战",只能"弃专转岗"。这些都阻碍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有效发展。为此,我们在重视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不仅仅要引进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专业的教师,还要加大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较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条件。做好在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提高他们教育、辅导能力,只有他们育人能力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锻炼平台才可能丰富,并让学生得到实实大大的教育。
(三)提高学科渗透引导性。学校教育是一个整体,综合作用于人的发展。无论是学生学习心理、行为心理还是社交心理,都在学校这个课内课外的交往互动中进行着有意识无意识的培养。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课内课外渗透,特别是结合学科教学的思想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进行。与学科课程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更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状态,即"最近发展区",更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我们知道,这种课程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资源,其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能力、考试心理;二是与人格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自尊、自信、自重、自爱、自强、自制的健康人格的自我培养;三是与生活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自信心、生活自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等。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非常要紧的学科,不亚于学科知识的重要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做到既在培养学生身体健康,又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让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标准的思考[J].河南教育,2006年。
[2]刘宗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
[3]陆春凤,对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标准的几点认识[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
[4]周霞,抓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三个环节[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 创新策略
随着社会发展加快,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高中学生由于正处于心智还未成熟期,学习压力大,加上性机能发展的影响,其心理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对于高中学生的成长成材都是极为不利的。为了让学生顺利度过这段困难时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创新策略,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肩负起教育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展的责任,这不仅学生个体成长有良好的影响,也对学生学业进步,校园乃至社会都有积极意义。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转变观念是前提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传统教育之所以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认识上出了问题,人们只注重身体健康,把认知不足、情绪失控、人格不善等都归结为德育,认为抓好了德育就等于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典型的"混为一谈"。 我们知道,德育是注重公德的教育,就是重视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公德教育,而缺乏对个人、自身、内在的道德教育,如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的培养。而心健康理教育就刚好侧重这一方面的教育。所以,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既要抓德育,也要抓心理健康教育,即注重内外兼修,故而国家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这样写道:"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思想上的支持和理念上的创新实践,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才有可能得到落实。
二、创新策略是保障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象传统德育开展,用空洞的口号或呐喊、或强禁、或劝导等方式进行,这样不但不能提高育人时效性,反而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苍白无力,形同虚设。因此,真正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必须抓好三条主线,课堂、搭建平台锻炼和日常交往。
(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象其他学科一样,列入课表并进行教学,不能因为非考科目而被挤占。学校现行的中学德育大纲已把"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列入了进去,明确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内容之一,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和目的所决定,而且是中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特殊性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中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所决定的特殊心理状态以及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改革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发展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在此阶段,能否保证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是否能全面健康发展成长,对他们终生产生深远的作用。因此,注重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迫切,我们必须充分课堂这个主阵地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受到更好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
(二)注重平台锻炼实践性。仅是课堂教学还不行,还要充分发挥平台锻炼的育人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心智的教育,不仅具有学科性,还具有发展性、体验性,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轴心进行教学的一门新课程,但是这一课程所借助的活动只是育人载体,它追求的是借助活动这一载体来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因此,需要我们广泛搭建平台,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出学生新的心理发展基础,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不断达到最佳水平。现在我们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不明显,这与学校重视程度有关,表现在设备投入不足,没有相应心理咨询室和辅导室、没有专业师资,即便有也转岗另作他用。这是硬件配套不力,在软环境上,学校以分论英雄,教师业绩评价只看高考上线率,致使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无心恋战",只能"弃专转岗"。这些都阻碍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有效发展。为此,我们在重视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不仅仅要引进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专业的教师,还要加大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较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条件。做好在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提高他们教育、辅导能力,只有他们育人能力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锻炼平台才可能丰富,并让学生得到实实大大的教育。
(三)提高学科渗透引导性。学校教育是一个整体,综合作用于人的发展。无论是学生学习心理、行为心理还是社交心理,都在学校这个课内课外的交往互动中进行着有意识无意识的培养。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课内课外渗透,特别是结合学科教学的思想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进行。与学科课程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更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状态,即"最近发展区",更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我们知道,这种课程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资源,其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能力、考试心理;二是与人格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自尊、自信、自重、自爱、自强、自制的健康人格的自我培养;三是与生活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自信心、生活自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等。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非常要紧的学科,不亚于学科知识的重要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做到既在培养学生身体健康,又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让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标准的思考[J].河南教育,2006年。
[2]刘宗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
[3]陆春凤,对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标准的几点认识[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
[4]周霞,抓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三个环节[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
- 【发布时间】2018/4/29 11:22:52
- 【点击频次】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