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同时又是要提高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为了探索物理创新教学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对课堂教学的收尾方法进行了创新尝试。
一、创设学习环境。
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麻木甚至是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个地抓进了他们不心甘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成熟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事迹,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总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不要把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在请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发挥主体作用。
1、注重启发,调动创新思维。
启发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运用直观启发方法,加强“示范”效应,引入学生“抢答”,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运用设疑启发方法,将设计的疑难问题发掘深化,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运用比较启发方法,抓住可比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运用情境启发方法,抓住关键环节,不断转变问题的情境,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运用类推启发方法,借助于已知的熟悉对象达到对未知生疏对象的某种理解和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通过上述种种灵活多样的启发方法,强化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介绍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事迹;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安培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代的物理学家钱学森、邓稼先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创新思维。
利用同样的实验器材,改变实验条件,要求学生在新的条件下,运用所学的物理规律,创造性地确定实验方案,创造性地测定相关物理量,创造性地处理实验数据,从而达到探究新问题的目的。例如,在师生共同利用斜面及质量不同的小钢球及小木块来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同样的器材来探究一下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这样改变了实验探究的内容,用同样的器材,通过改变实验的条件,让学生设计方案来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同时又是要提高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为了探索物理创新教学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对课堂教学的收尾方法进行了创新尝试。
四、巧妙设置疑问。
设疑是调动学生的主体、发挥主题的关键。现代教育学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是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开展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充分结合生活,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只有学生亲自动手,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现象真正结合起来,否则只是纸上谈兵,无法深入理解知识点,不会提出科学性问题,更不会拥有创新能力。以往的实验都是老师做得多,学生是观众,或者是老师示范性地按部就班的将实验做一遍,然后学生按教师的步骤来做。盲目的遵循教师的实验步骤,以求和教师的实验结果达成一致,导致学生根本不明白实验的目的,更不会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实验现象和结果。扭转这种局面的方法是,抛开教师的包办,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做,教师只需描述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然后有学生自由分组结合,自己选实验设备,自己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做出结论等等。该方法不仅让学生成为实验的真正主人,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让学生真正动脑筋去分析实验现象,激发创造性思维,而不再局限于机械的模仿和追求完全一致的实验结果,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
总之,作为物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做一些实验,这样持之以恒,一定会使学生兴趣浓厚,视野开阔。
一、创设学习环境。
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麻木甚至是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个地抓进了他们不心甘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成熟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事迹,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总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不要把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在请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发挥主体作用。
1、注重启发,调动创新思维。
启发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运用直观启发方法,加强“示范”效应,引入学生“抢答”,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运用设疑启发方法,将设计的疑难问题发掘深化,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运用比较启发方法,抓住可比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运用情境启发方法,抓住关键环节,不断转变问题的情境,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运用类推启发方法,借助于已知的熟悉对象达到对未知生疏对象的某种理解和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通过上述种种灵活多样的启发方法,强化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介绍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事迹;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安培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代的物理学家钱学森、邓稼先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创新思维。
利用同样的实验器材,改变实验条件,要求学生在新的条件下,运用所学的物理规律,创造性地确定实验方案,创造性地测定相关物理量,创造性地处理实验数据,从而达到探究新问题的目的。例如,在师生共同利用斜面及质量不同的小钢球及小木块来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同样的器材来探究一下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这样改变了实验探究的内容,用同样的器材,通过改变实验的条件,让学生设计方案来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同时又是要提高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为了探索物理创新教学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对课堂教学的收尾方法进行了创新尝试。
四、巧妙设置疑问。
设疑是调动学生的主体、发挥主题的关键。现代教育学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是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开展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充分结合生活,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只有学生亲自动手,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现象真正结合起来,否则只是纸上谈兵,无法深入理解知识点,不会提出科学性问题,更不会拥有创新能力。以往的实验都是老师做得多,学生是观众,或者是老师示范性地按部就班的将实验做一遍,然后学生按教师的步骤来做。盲目的遵循教师的实验步骤,以求和教师的实验结果达成一致,导致学生根本不明白实验的目的,更不会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实验现象和结果。扭转这种局面的方法是,抛开教师的包办,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做,教师只需描述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然后有学生自由分组结合,自己选实验设备,自己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做出结论等等。该方法不仅让学生成为实验的真正主人,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让学生真正动脑筋去分析实验现象,激发创造性思维,而不再局限于机械的模仿和追求完全一致的实验结果,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
总之,作为物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做一些实验,这样持之以恒,一定会使学生兴趣浓厚,视野开阔。
- 【发布时间】2018/3/29 11:00:25
- 【点击频次】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