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关键词】 ;
【正文】化学是一门学生喜爱的、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与现代社会问题息息相关的、并涉及前沿科学的基础学科,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进德育教育,其可行性是非常高的,且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只要教师有德育意识,就能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找到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是德育教育收到最佳效果的关键。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具体应如何渗透德育呢?
一、结合化学史渗透德育。
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教育 德育并不仅局限于政治思想品德的教育,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勤于钻研等品质教育也应是德育的一部分。结合化学史,德育教育便不再空洞乏物、苍白无力。在《绪言》课上,我给学生指出,我国人民很早就有了探索化学的活动。古代中国人的炼金、炼丹,虽带有些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但他们的研究传入西方后,大大地推动了化学的形成与发展。近、现代,在化学上我国也做出了突出成绩,有自己的杰出学术代表。在讲解《空气的组成》时,学生们会认识到,空气这种与人们朝夕相伴的物质,它的存在与成分的发现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发现、制取了氧气,这比起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已是一种进步;拉瓦锡进一步得出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组成的;到后来,有了更先进的仪器与实手段,人们才认识到空气里还有其它物质存在。我们要考虑到当时的物质条件及科学的发展水平,而不能否定他们的劳动。但前人的劳动与成果永远给后继者以借鉴,后人正是以此为阶梯去探索和发现真理。通过这些引导性的分析,激发学生们探索研究的欲望。我还强调,目前我国在化学的某些领域的研究水平比国外还有相当差距,我国化学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学好化学,振兴祖国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二、在课堂讲座中渗透德育。
认识挫折,是承受挫折、战胜挫折的前提。有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就自我放弃,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针对这种现象,可利用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化学家的奋斗史,结合教材内容,开设第二课堂讲座,来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勇气。
在教学中结合诺贝尔在制备硝化甘油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磨难,向同学们做一个讲座。诺贝尔为了生产大批的硝化甘油,在改进工艺时,发生了多次爆炸事故,弟弟在事故中死去,父亲受了重伤,然而诺贝尔面对失败没有畏惧,没有放弃,而是更认真地思考、分析,更投入地工作,置生死于不顾,才发现了用冷水管散热生产硝化甘油的方法。为了试验一种既有硝化甘油的爆炸威力,又非常安全的炸药,诺贝尔又进行了无数次试验,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后,发明了胶质炸药。
三、在环保教育中渗透德育。
人类面临着两大环境问题:一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二是因工、农业生产、 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而导致了洪水泛滥、大气污染、海河污染、地球升温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设计一些环保知识。比如,盲目的使用和不合理施用化肥,是我国农村出现的普遍现象,农村化肥的平均使用量为378kg/km 2 ,已成为化学施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一现象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未被利用的养份通过流失、淋漓、反硝化、吸附和浸蚀等方式进入空气,使环境受到污染。所有推广合理的耕作制度,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增加有机肥的比例等,都是减少农业污染有效措施。又如我国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能源的利用,过度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排放的气体有:SO 2 、CO 2 、NO 2 、CO等与潮湿的空气接触、就形成酸雨,而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相当不利,对金属材料和大理石雕塑等建筑材料有强烈的腐蚀作用。随着车辆的增多,汽车尾气中排放的气体NO 2 也随之增多,这将会造成“光化学烟雾污染”,所以改变能源结构,减少废气的排放量,增加废气处理设施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不用一次性筷子,尽量少用塑料杯、塑料袋等减少白色污染。
四、在研究性学习中渗透德育。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去观察周围,关注社会,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试着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里当然也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教育。
在学习了《爱护水资源》这一内容后,我就趁机让学生用一周时间去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在学生的报告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德育教育无声无息的渗透,如“以前清澈见底的还乡河如今穿上了花花绿绿的外套”,“人们的生活垃圾农药随意仍进河里”,“人们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用迷药迷昏鱼虾”等很有感触的话;“如果在不保护水资源的话,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等发人深醒的话;在针对污染原因谈建议中,学生各抒己见,如常规性措施“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监测和管理”,创造性构想“发明更多的‘绿色’物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我在课堂上朗读2篇较好的报告和出色的语句再去进一步感染学生,在表扬大家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的同时又指出: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污染的严重性,那我们更应该拿出实际行动来,从校园卫生、个人卫生习惯等小事做起,使我们的环境日渐好起来。这样一来,将德育教育进一步发展,让学生的心灵也进一步净化,使环保意识进一步烙在学生的思想中。
一、结合化学史渗透德育。
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教育 德育并不仅局限于政治思想品德的教育,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勤于钻研等品质教育也应是德育的一部分。结合化学史,德育教育便不再空洞乏物、苍白无力。在《绪言》课上,我给学生指出,我国人民很早就有了探索化学的活动。古代中国人的炼金、炼丹,虽带有些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但他们的研究传入西方后,大大地推动了化学的形成与发展。近、现代,在化学上我国也做出了突出成绩,有自己的杰出学术代表。在讲解《空气的组成》时,学生们会认识到,空气这种与人们朝夕相伴的物质,它的存在与成分的发现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发现、制取了氧气,这比起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已是一种进步;拉瓦锡进一步得出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组成的;到后来,有了更先进的仪器与实手段,人们才认识到空气里还有其它物质存在。我们要考虑到当时的物质条件及科学的发展水平,而不能否定他们的劳动。但前人的劳动与成果永远给后继者以借鉴,后人正是以此为阶梯去探索和发现真理。通过这些引导性的分析,激发学生们探索研究的欲望。我还强调,目前我国在化学的某些领域的研究水平比国外还有相当差距,我国化学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学好化学,振兴祖国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二、在课堂讲座中渗透德育。
认识挫折,是承受挫折、战胜挫折的前提。有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就自我放弃,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针对这种现象,可利用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化学家的奋斗史,结合教材内容,开设第二课堂讲座,来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勇气。
在教学中结合诺贝尔在制备硝化甘油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磨难,向同学们做一个讲座。诺贝尔为了生产大批的硝化甘油,在改进工艺时,发生了多次爆炸事故,弟弟在事故中死去,父亲受了重伤,然而诺贝尔面对失败没有畏惧,没有放弃,而是更认真地思考、分析,更投入地工作,置生死于不顾,才发现了用冷水管散热生产硝化甘油的方法。为了试验一种既有硝化甘油的爆炸威力,又非常安全的炸药,诺贝尔又进行了无数次试验,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后,发明了胶质炸药。
三、在环保教育中渗透德育。
人类面临着两大环境问题:一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二是因工、农业生产、 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而导致了洪水泛滥、大气污染、海河污染、地球升温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设计一些环保知识。比如,盲目的使用和不合理施用化肥,是我国农村出现的普遍现象,农村化肥的平均使用量为378kg/km 2 ,已成为化学施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一现象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未被利用的养份通过流失、淋漓、反硝化、吸附和浸蚀等方式进入空气,使环境受到污染。所有推广合理的耕作制度,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增加有机肥的比例等,都是减少农业污染有效措施。又如我国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能源的利用,过度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排放的气体有:SO 2 、CO 2 、NO 2 、CO等与潮湿的空气接触、就形成酸雨,而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相当不利,对金属材料和大理石雕塑等建筑材料有强烈的腐蚀作用。随着车辆的增多,汽车尾气中排放的气体NO 2 也随之增多,这将会造成“光化学烟雾污染”,所以改变能源结构,减少废气的排放量,增加废气处理设施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不用一次性筷子,尽量少用塑料杯、塑料袋等减少白色污染。
四、在研究性学习中渗透德育。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去观察周围,关注社会,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试着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里当然也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教育。
在学习了《爱护水资源》这一内容后,我就趁机让学生用一周时间去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在学生的报告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德育教育无声无息的渗透,如“以前清澈见底的还乡河如今穿上了花花绿绿的外套”,“人们的生活垃圾农药随意仍进河里”,“人们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用迷药迷昏鱼虾”等很有感触的话;“如果在不保护水资源的话,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等发人深醒的话;在针对污染原因谈建议中,学生各抒己见,如常规性措施“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监测和管理”,创造性构想“发明更多的‘绿色’物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我在课堂上朗读2篇较好的报告和出色的语句再去进一步感染学生,在表扬大家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的同时又指出: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污染的严重性,那我们更应该拿出实际行动来,从校园卫生、个人卫生习惯等小事做起,使我们的环境日渐好起来。这样一来,将德育教育进一步发展,让学生的心灵也进一步净化,使环保意识进一步烙在学生的思想中。
- 【发布时间】2018/3/29 10:39:55
- 【点击频次】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