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关键词】 ;
【正文】从走上教学岗位到现在,外出打工的家长逐年增多,造就了太多的留守儿童,真切感受到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差,家庭教育缺位,日常行为不容乐观,心理关怀缺失,情感发育不良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本文就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从学校角度提出一些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分析与对策。
一、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1.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所接触到的第一个外在环境,也是孩子情感的归属地,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农村,家庭教育长期表现为双系结构,即母亲主要承担表达性功能,负责孩子的情感和生活问题,而父亲是家庭的支柱,主要承担工具性功能,负责孩子生存技能的培养。但是随着父母一方甚至双方都外出打工,这种传统的家庭教育的双系结构被打破,甚至出现了隔代教育,由此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出现了严重的缺陷甚至缺失。
2.学校教育的弱化:目前农村中小学的道德教育现状却并不理想。由于中小学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学校虽然开设了思想道德教育这门课程,但由于受到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引导,大多数思想政治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卷面分数,而弱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正确引导,缺乏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学校普遍缺乏人文关怀,没有营造起良好的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氛围。
3.社会教育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和“读书无用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农村父母知识水平相对低下,在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引导方面缺乏正确的方式,这就影响了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并且,由于受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以及父母为了眼前利益放弃对孩子的监管,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拜金主义”的思想,他们甚至会认为,既然辛辛苦苦考上大学还找不到工作,那还不如跟父母一样外出打工挣钱,提早过上自己期望的“都市生活”。
二、由于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缺陷给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发展带来的问题
1.性格缺陷:对于一些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容易得到的是物质上的满足而不是感情上的沟通,长期的溺爱,会使他们变得自私自利,蛮横霸道,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2.缺乏亲情: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体验,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即使偶尔能和父母在一起,他们也不知道该怎样去跟父母沟通交流,在父母面前也会显得紧张,不敢去袒露自己的心声。
3.心理障碍:一般情况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关注较少,尤其对于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由亲戚抚养或者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心理问题基本上得不到监护人的关注。所以,对于那些本身性格就比较内向的学生来说,他们宁愿自己将问题压抑在自己心里,长期下去,他们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4.行为偏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5.价值扭曲:由于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对孩子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以及他们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三位一体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而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和社会承担了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学校和社会教育又不尽人意,自然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要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需要三方的共同努力。
1.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父母外出务工方式和沟通方式,尽可能地留一个人在家,以对孩子起到一定的引导监管作用,并尽可能地就近打工,缩短跟孩子在空间上的距离,从而减少与孩子在心理上的距离感。除了电话沟通外,还可以采取传统的书面交流,这不仅有助于锻炼孩子的写作水平,还能使孩子更容易敞开心扉,透露自己的情感。同时作为父母,还应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状况,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
2.从学校教育上:加强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功能,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将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纳入课程评价的体制中,从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对于寄宿制学校,教师应同时担负起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职责,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应定期给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和法律道德教育,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理解关爱父母,遵纪守法,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3.从社会教育上:一是(下转第60页)(上接第18页)要加强媒体宣传。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二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协调教育、文体、扶贫助困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三是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孩子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特别是双休制的建立,使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更多了。可考虑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总之,留守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同样需要社会的关爱,解决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1.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所接触到的第一个外在环境,也是孩子情感的归属地,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农村,家庭教育长期表现为双系结构,即母亲主要承担表达性功能,负责孩子的情感和生活问题,而父亲是家庭的支柱,主要承担工具性功能,负责孩子生存技能的培养。但是随着父母一方甚至双方都外出打工,这种传统的家庭教育的双系结构被打破,甚至出现了隔代教育,由此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出现了严重的缺陷甚至缺失。
2.学校教育的弱化:目前农村中小学的道德教育现状却并不理想。由于中小学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学校虽然开设了思想道德教育这门课程,但由于受到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引导,大多数思想政治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卷面分数,而弱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正确引导,缺乏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学校普遍缺乏人文关怀,没有营造起良好的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氛围。
3.社会教育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和“读书无用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农村父母知识水平相对低下,在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引导方面缺乏正确的方式,这就影响了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并且,由于受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以及父母为了眼前利益放弃对孩子的监管,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拜金主义”的思想,他们甚至会认为,既然辛辛苦苦考上大学还找不到工作,那还不如跟父母一样外出打工挣钱,提早过上自己期望的“都市生活”。
二、由于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缺陷给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发展带来的问题
1.性格缺陷:对于一些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容易得到的是物质上的满足而不是感情上的沟通,长期的溺爱,会使他们变得自私自利,蛮横霸道,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2.缺乏亲情: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体验,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即使偶尔能和父母在一起,他们也不知道该怎样去跟父母沟通交流,在父母面前也会显得紧张,不敢去袒露自己的心声。
3.心理障碍:一般情况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关注较少,尤其对于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由亲戚抚养或者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心理问题基本上得不到监护人的关注。所以,对于那些本身性格就比较内向的学生来说,他们宁愿自己将问题压抑在自己心里,长期下去,他们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4.行为偏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5.价值扭曲:由于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对孩子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以及他们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三位一体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而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和社会承担了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学校和社会教育又不尽人意,自然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要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需要三方的共同努力。
1.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父母外出务工方式和沟通方式,尽可能地留一个人在家,以对孩子起到一定的引导监管作用,并尽可能地就近打工,缩短跟孩子在空间上的距离,从而减少与孩子在心理上的距离感。除了电话沟通外,还可以采取传统的书面交流,这不仅有助于锻炼孩子的写作水平,还能使孩子更容易敞开心扉,透露自己的情感。同时作为父母,还应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状况,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
2.从学校教育上:加强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功能,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将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纳入课程评价的体制中,从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对于寄宿制学校,教师应同时担负起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职责,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应定期给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和法律道德教育,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理解关爱父母,遵纪守法,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3.从社会教育上:一是(下转第60页)(上接第18页)要加强媒体宣传。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二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协调教育、文体、扶贫助困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三是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孩子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特别是双休制的建立,使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更多了。可考虑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总之,留守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同样需要社会的关爱,解决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发布时间】2018/3/29 10:38:38
- 【点击频次】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