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历史教学要精心设计“问题”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要引导学生用心学习,精心预设问题是关键。为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科学性、指向性、生活性、创新性、启发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 问题 精心设计
学起于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的谆谆教诲给我们明示了没有思维参与的学习是低效甚至无效学习。高中学生对于带着质疑学习的作用或许早已明白,但在实践中却“心不在焉”,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营造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质疑出新的问题。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历史教学,谈谈如何精心设计“问题”。
一、问题设计要有科学性
科学性是问题设计的首要要求,是诱发学生有向思考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很多教育专家倡导“主问题观”,也就是把一篇课文设计成一个大问题,为缓解学生思考难度,其下又细化为步步深入的小问题,让学生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思考,最后达到问题解决、深刻理解课文的目的。如教学“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时,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古今中国,农民生产有何异同;设计小问题,分两步①古代中国,农民是如何进行生产的?为什么非得是这种形式?②现代中国,农民是如何进行生产的?为什么可以采取这种形式?这种以古鉴今,古今对比的问题设计,不但利于引发学生思考,还能培养学生探索积极性。
二、问题设计要有指向性
指向性也即问题语言的准确性,就是教师在提问时的语言指向要明确,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这一点看似简单,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常常犯下这样毛病,课堂上随意问,出现了所谓“是非问”、“满堂问”的现象,这样不但不能激发学生思考,反而会引起学生对“问题”产生“抗体”和麻木。出现这样问题,是因为教师平时教学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对教学做过精心预设所致。所以,我们一方面应加强自我修炼,另一方面应提高认识,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精、准、明,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
三、问题设计要具有生活性
“生活即教育”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落实到历史教学中就是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历史的观点、方法、教训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重要资源,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生活反哺能力。在问题设计时,我们也要把这种生活化观点寓于问题之中,让学生结合现实来评价或运用。
四、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式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应将教师的“启”与学生的“思”结合,让学生在“启”的模式下有效思考,在问---思---答的流程中形成课堂的良性互动,这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教师问题设计一定具有启发性,要能引起学生联想和想象,进而对知识有所领悟,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如教学“辛亥革命的评价”时,我设计利用三个史学观点:历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第一次巨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使中国产生了哪些“巨变”;历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请运用近代(现代)史观说明这一观点。有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只是剪掉辫子的大清”你如何看待?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就能有效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运用多元史观评价的方法,从多角度地评价辛亥革命,分析辛亥革命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五、问题设计要有创新性
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常常成为高考高频考点,但每次考试出现的形式不同,表现为设问方式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创新设计问题,多角度进行剖解知识,多维度创新提问,让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抓住关键进行解答。如在复习“春秋战国时期儒学思想的形成”时,我这样设问: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如何提出和发展“和文化”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人民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何不同?公元前6—4世纪,中西方思想家在人文主义方面各有何成就,重点有何不同?归纳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比较普罗塔戈拉与孟子思想的异同等。问题从分析、比较、综合等多角度考查了学生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有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可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六、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的开放性,二是回答的开放性,这样的设计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如在进行“布雷顿森林体系”教学时,我这样提问:1944年国民政府派代表参加了布布雷顿森林会议,结合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中国的影响,你认为当时有无参会必要?这一问题要求学生从经济全球化角度来分析参加的必然性,也可从中国民族工业薄弱这一国情,结合《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来分析参加的消极因素。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分析该体系对美国、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影响。教师也可引入近年来史学争鸣的某些内容进行开放性教学,如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多角度评价、唐宋社会变迁的学术观点等。教师在设计这类问题时,要适当拨高,让学生踮踮脚或跳一跳,不能让他在原地不动就能摘到桃子,最好让桃子的芳香诱发学生跳起来摘桃。
总之,问题设计是门艺术,需要教师深厚的知识功底、完善的知识结构、准确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能力,还需要教师拥有对新课标、新考纲的准确定位。而科学的提问能够营造学生善于思考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应加强问题设计能力培养,做到精心预设、科学预设,成功开启学生思维学习大门。
参考文献:
[1]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张静,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中历史 问题 精心设计
学起于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的谆谆教诲给我们明示了没有思维参与的学习是低效甚至无效学习。高中学生对于带着质疑学习的作用或许早已明白,但在实践中却“心不在焉”,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营造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质疑出新的问题。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历史教学,谈谈如何精心设计“问题”。
一、问题设计要有科学性
科学性是问题设计的首要要求,是诱发学生有向思考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很多教育专家倡导“主问题观”,也就是把一篇课文设计成一个大问题,为缓解学生思考难度,其下又细化为步步深入的小问题,让学生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思考,最后达到问题解决、深刻理解课文的目的。如教学“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时,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古今中国,农民生产有何异同;设计小问题,分两步①古代中国,农民是如何进行生产的?为什么非得是这种形式?②现代中国,农民是如何进行生产的?为什么可以采取这种形式?这种以古鉴今,古今对比的问题设计,不但利于引发学生思考,还能培养学生探索积极性。
二、问题设计要有指向性
指向性也即问题语言的准确性,就是教师在提问时的语言指向要明确,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这一点看似简单,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常常犯下这样毛病,课堂上随意问,出现了所谓“是非问”、“满堂问”的现象,这样不但不能激发学生思考,反而会引起学生对“问题”产生“抗体”和麻木。出现这样问题,是因为教师平时教学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对教学做过精心预设所致。所以,我们一方面应加强自我修炼,另一方面应提高认识,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精、准、明,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
三、问题设计要具有生活性
“生活即教育”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落实到历史教学中就是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历史的观点、方法、教训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重要资源,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生活反哺能力。在问题设计时,我们也要把这种生活化观点寓于问题之中,让学生结合现实来评价或运用。
四、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式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应将教师的“启”与学生的“思”结合,让学生在“启”的模式下有效思考,在问---思---答的流程中形成课堂的良性互动,这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教师问题设计一定具有启发性,要能引起学生联想和想象,进而对知识有所领悟,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如教学“辛亥革命的评价”时,我设计利用三个史学观点:历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第一次巨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使中国产生了哪些“巨变”;历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请运用近代(现代)史观说明这一观点。有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只是剪掉辫子的大清”你如何看待?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就能有效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运用多元史观评价的方法,从多角度地评价辛亥革命,分析辛亥革命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五、问题设计要有创新性
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常常成为高考高频考点,但每次考试出现的形式不同,表现为设问方式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创新设计问题,多角度进行剖解知识,多维度创新提问,让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抓住关键进行解答。如在复习“春秋战国时期儒学思想的形成”时,我这样设问: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如何提出和发展“和文化”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人民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何不同?公元前6—4世纪,中西方思想家在人文主义方面各有何成就,重点有何不同?归纳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比较普罗塔戈拉与孟子思想的异同等。问题从分析、比较、综合等多角度考查了学生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有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可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六、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的开放性,二是回答的开放性,这样的设计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如在进行“布雷顿森林体系”教学时,我这样提问:1944年国民政府派代表参加了布布雷顿森林会议,结合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中国的影响,你认为当时有无参会必要?这一问题要求学生从经济全球化角度来分析参加的必然性,也可从中国民族工业薄弱这一国情,结合《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来分析参加的消极因素。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分析该体系对美国、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影响。教师也可引入近年来史学争鸣的某些内容进行开放性教学,如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多角度评价、唐宋社会变迁的学术观点等。教师在设计这类问题时,要适当拨高,让学生踮踮脚或跳一跳,不能让他在原地不动就能摘到桃子,最好让桃子的芳香诱发学生跳起来摘桃。
总之,问题设计是门艺术,需要教师深厚的知识功底、完善的知识结构、准确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能力,还需要教师拥有对新课标、新考纲的准确定位。而科学的提问能够营造学生善于思考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应加强问题设计能力培养,做到精心预设、科学预设,成功开启学生思维学习大门。
参考文献:
[1]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张静,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发布时间】2018/3/29 10:32:35
- 【点击频次】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