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优化课外作业设计,创新语文实践途径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课外作业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实践平台,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向生活拓展,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实施因材施教。
关键词:中职语文 作业设计 优化 实践途径 创新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语文实践的良好途径,也是学生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素养的有效平台。但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中职语文课外作业的作用未能发挥有效发挥,反而在传统机械重复、反复读抄上愈演愈烈,致使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单薄,出现了迟交或不交作业现象,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得不到应有培养。我们知道,语文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明确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我们要充分抓住课外作业这块实践平台,尽力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甚至合作实践中获得能力培养。
一、变单调乏味为生动有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的兴趣是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前提和关键,也是发展学生职业素养的前提和基础。而传统语文课外作业之所以不能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原因就是形式太单调,内容太简单,只有书本运作的读和写。随着时代发展,显然这种方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不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适用性和趣味性。所以,在作业这块语文实践平台上,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就是要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增强语文服务于职业发展的意识,从而发展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换句话说就要变过去的单调乏味的作业模式为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充分运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语文资源,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使其在成功感中体验到语文学习乐趣。在操作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职业特点和年龄特点,根据课文教学内容,创设作业设计,力求作业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传统背课文我们可以改变为朗读、摘抄比赛;或者编写课文提纲,或根据内容绘 图画、谱歌曲、编口诀、写体会等。原本记忆作者和写作背景,我们可以变为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比较同类作品, 推荐美文等方式;原来单独的写作教学,我们可结结合阅读教学改变成补充课文空白或续写课文练习或编写并演出课本剧等。当然也可采用辩论、研讨或访谈、聊天等方式进行。总之,要改变过去语文作业的单调乏味,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发掘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致,使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乐趣。
二、变统一要求为分层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得到发展。”由于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学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总是存在个体差异,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更要尊重这种差异。传统教学注重“齐步走”,强调“一刀切”要求,致使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时常发生。而新课标明确要求分层施教,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学,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成功感,更能发展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突出语文人文关怀。所以,我们在设计语文课外作业时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布置,不能让每个学生都进行同样的作业实践。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出有层次、有递进性的题组,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题目。这样,作业在数量和难度方面就有所区别,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空间。一般分三类进行,即差的学生实现基础目标,中等学生则实现发展目标,而优秀生则鼓励他们实现创造性目标。这样,作业就有了弹性,既缓解了一般学生学习的压力,增强了信心,又提高了中等学生竞争意识和优秀学生创新精神,发展了创新实践能力。
三、变纸上运作为生活实践,突出职业语文特点
传统课外作业就是在书本上读或写,这种纸上运作的作业模式,违背了语文学习规律,忽视了语文是母语这一特点,把众多的生活语文资源拒挡在了门外。而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一旦与其今后的就业和创业联系起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必须变纸上运作的作业模式为生活实践,特别要突出职业语文教育特点。正如新课标所言,“教学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反映培养目标及专业学习的要求。”在作业设计中,我们就要加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操作体验中获得对知识的真实感受,形成正确的认识,并逐渐转化为能力。
四、变封闭作业为开放实践,着重培养职业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儿童跨进大门之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架里,不要让教室里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妙包含着思维和创造取之不竭的源泉。”传统作业目标单一,强化知识记忆,“应试化”趋向严重,没有为学生职业素养发展做过明确的服务承诺。而且在内容与环境上也相对封闭,基本上被框定在课文和教室之内,缺乏生机。我们知道,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的职业能力就是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生活语文实践能力实际就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所以,我们不能关门教语文,要有大语文教学观,把作业实践平台放在课外,向生活延伸,置学生于开放环境中,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开阔眼界、增长才干的过程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发展职业素养。例如:组织学生观赏优秀影片,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写影评;结合学生所学专业,鼓励学生了解其专业领域某种产品的性能、用途,学写产品说明书、广告语,或根据某设备的操作流程,写作说明文;结合地区的风景名胜,撰写导游词;搜集带有地方文化色彩的名人名言、谚语、故事与风俗等在班级交流;收集广告语、警示语、错别字等进行分析交流;就学生关心的某个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写调查报告;针对社会生活中的焦点、热点,或某一现象进行评论等等。
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是自主作业的实践主体。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给学生搭建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舞台,激发学生主观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发展学生职业素养,以利于将来更好地满足职业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冉会玲,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负担[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0期。
[2]戈虹,优化作业设计 提高语文能力[J].学语文,2011年04期。
[3]郑丽芳,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华章,2011年18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 作业设计 优化 实践途径 创新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语文实践的良好途径,也是学生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素养的有效平台。但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中职语文课外作业的作用未能发挥有效发挥,反而在传统机械重复、反复读抄上愈演愈烈,致使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单薄,出现了迟交或不交作业现象,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得不到应有培养。我们知道,语文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明确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我们要充分抓住课外作业这块实践平台,尽力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甚至合作实践中获得能力培养。
一、变单调乏味为生动有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的兴趣是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前提和关键,也是发展学生职业素养的前提和基础。而传统语文课外作业之所以不能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原因就是形式太单调,内容太简单,只有书本运作的读和写。随着时代发展,显然这种方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不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适用性和趣味性。所以,在作业这块语文实践平台上,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就是要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增强语文服务于职业发展的意识,从而发展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换句话说就要变过去的单调乏味的作业模式为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充分运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语文资源,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使其在成功感中体验到语文学习乐趣。在操作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职业特点和年龄特点,根据课文教学内容,创设作业设计,力求作业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传统背课文我们可以改变为朗读、摘抄比赛;或者编写课文提纲,或根据内容绘 图画、谱歌曲、编口诀、写体会等。原本记忆作者和写作背景,我们可以变为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比较同类作品, 推荐美文等方式;原来单独的写作教学,我们可结结合阅读教学改变成补充课文空白或续写课文练习或编写并演出课本剧等。当然也可采用辩论、研讨或访谈、聊天等方式进行。总之,要改变过去语文作业的单调乏味,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发掘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致,使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乐趣。
二、变统一要求为分层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得到发展。”由于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学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总是存在个体差异,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更要尊重这种差异。传统教学注重“齐步走”,强调“一刀切”要求,致使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时常发生。而新课标明确要求分层施教,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学,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成功感,更能发展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突出语文人文关怀。所以,我们在设计语文课外作业时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布置,不能让每个学生都进行同样的作业实践。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出有层次、有递进性的题组,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题目。这样,作业在数量和难度方面就有所区别,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空间。一般分三类进行,即差的学生实现基础目标,中等学生则实现发展目标,而优秀生则鼓励他们实现创造性目标。这样,作业就有了弹性,既缓解了一般学生学习的压力,增强了信心,又提高了中等学生竞争意识和优秀学生创新精神,发展了创新实践能力。
三、变纸上运作为生活实践,突出职业语文特点
传统课外作业就是在书本上读或写,这种纸上运作的作业模式,违背了语文学习规律,忽视了语文是母语这一特点,把众多的生活语文资源拒挡在了门外。而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一旦与其今后的就业和创业联系起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必须变纸上运作的作业模式为生活实践,特别要突出职业语文教育特点。正如新课标所言,“教学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反映培养目标及专业学习的要求。”在作业设计中,我们就要加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操作体验中获得对知识的真实感受,形成正确的认识,并逐渐转化为能力。
四、变封闭作业为开放实践,着重培养职业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儿童跨进大门之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架里,不要让教室里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妙包含着思维和创造取之不竭的源泉。”传统作业目标单一,强化知识记忆,“应试化”趋向严重,没有为学生职业素养发展做过明确的服务承诺。而且在内容与环境上也相对封闭,基本上被框定在课文和教室之内,缺乏生机。我们知道,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的职业能力就是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生活语文实践能力实际就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所以,我们不能关门教语文,要有大语文教学观,把作业实践平台放在课外,向生活延伸,置学生于开放环境中,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开阔眼界、增长才干的过程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发展职业素养。例如:组织学生观赏优秀影片,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写影评;结合学生所学专业,鼓励学生了解其专业领域某种产品的性能、用途,学写产品说明书、广告语,或根据某设备的操作流程,写作说明文;结合地区的风景名胜,撰写导游词;搜集带有地方文化色彩的名人名言、谚语、故事与风俗等在班级交流;收集广告语、警示语、错别字等进行分析交流;就学生关心的某个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写调查报告;针对社会生活中的焦点、热点,或某一现象进行评论等等。
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是自主作业的实践主体。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给学生搭建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舞台,激发学生主观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发展学生职业素养,以利于将来更好地满足职业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冉会玲,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负担[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0期。
[2]戈虹,优化作业设计 提高语文能力[J].学语文,2011年04期。
[3]郑丽芳,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华章,2011年18期。
- 【发布时间】2018/3/29 10:27:09
- 【点击频次】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