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开展探究性学习效果

 

【作者】 陈欢欢

【机构】 新疆哈密第十三师红星一场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那么上课时的听课效率如何提高呢?
  一、课前要注重预习。课前预习这是必要的,不过我的预习比较粗略,无非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课本,这样课本上讲的内容、重点大致在心里有个谱了,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预习时,我们不必搞得太细,如果过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上课时未免会有些松懈。有时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东西。上课时认真听课当然是必须的,但就象我以前一个老师讲的,任何人也无法集中精力一节课,就是说连续四十多分钟集中精神不走神,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上课期间也有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老师讲有些很熟悉的东西时可以适当地放松一下。
  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启动学生思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要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的和个性的东西。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愉快,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如教学计算23-7时,我不直接暗示算法,而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看哪个小组方法多,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主动去探索多种个性化的算法,结果,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让我惊叹不已,有的摆小棒,有的借助计算器,有的列竖式,有的用各种口算:10-7=3   13+3=16,13-7=6   10+6=16;还有的同学用做减想加的方法16+7=23,所以23-7=16,更有一种奇特的算法让我当时愣住了,他说先算7-3=4,然后20-4=16,虽然得数相等,但按常规思维难以理解,我当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他说算理,没想到他竟说得有理有据:23减7,个位3个1减7个1,差4个1不够减,就从20里减去4就是16,说得多好呀!这就是教师尊重学生,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索。
  三、用合理的方法。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这有这样才能够为探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思考问题,学习新的知识。尽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会花费一定的时间,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知识,会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同时学生也会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先从简单的数字开展,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能够找到解决为题的方法。
  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勇于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尝试着去解决,通过在解决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问题,让学生能够接收到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加深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让学生能够逐渐形成一种清晰的思路,同时又不能够过于明显,使学生缺少动脑的过程。例如,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可以给学生简单分析一下,让学生能够梳理清楚思路,同时给与学生更多的支持,让学生勇于尝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四、数形结合是数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数和形式两个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数学元素。所谓数形结合,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借用数字的紧密型去阐述形状的特性;二是借用形状的形象性去阐述数字的隐秘性。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互补、相连的关系。将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维度的去思考单一的数学问题,并借此加深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而强化思维的深度与内涵。数形结合的训练在小学数学阶段有着十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常见的如“鸡兔同笼”“简单统计图问题”等。在教学过程中,数形结合的思想要鼓励学生主动使用,或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以数形结合为引线,从而使学生更为主动高效的强化自身的思维深度。例如,在进行鸡兔同笼问题的探索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让圆圈代表头部,圆圈下加上两条线代表鸡的腿部,再将多出的“腿”加在圆圈上,使得原来的鸡变成了兔子。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既生动形象,也能够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维度思考单一性问题。
  五、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依据教材,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现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教师采取了趣味的教学方法而使课堂热热闹闹,却忽略了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轻松了,兴趣浓厚了,然而却没有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不“跑题”,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知识。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然而,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样的作业制约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这也是许多老师困惑“我都让他们多次练习过,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错题?”的深层原因。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这样完成的作业印象深,效果好。
  • 【发布时间】2018/3/1 11:11:56
  • 【点击频次】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