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科学教学应着力学生习惯培养

 

【作者】 刘万辉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花园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为手段的实践性课程,担当着学生科学启蒙教育,发展学生创新探究品质的重任。因此,在日常科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习惯培养,使之形成内驱,更好地学习科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习惯  培养  加强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习惯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学生将来学习、工作都是有着重要影响。而培养习惯的关键其又在奠基教育阶段,正如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因此,作为奠基教育平台的小学科学教育,就应担当起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重任。当然,各个学科都应担当责任,对于科学学科来说,就应加强关于科学学习方面的习惯培养。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科学教学,谈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习惯
  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博科观察单摆,得出了地球的自转状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到:“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特别应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观察是科学活动探究的开始,不等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看到”,其既需要方法进行,更需要耐心细致。要形成的一种能力,还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当中,需要我们着重对学生观察的细致性、持久性、敏锐性和选择性和全面性等特征进行培养。只有达到这些要求,学生的观察习惯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形成,观察能力才能提高。落实到实践中,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没有目标性,导致他们观察效果不理想。而我们在培养时,就需要先提出要求,介绍方法,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
  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习惯
  新课标倡导合作探究学习。在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更多应是探究性学习,因为科学本身就是一项探究性活动,是在无数次失败中获得成功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搭建探究性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从我接手的班级教学来看,很多学生习惯了讲解接受式、背记结论式的教学,他们没有探究学习习惯,不仅动手能力差,学习习惯也差,如果让他们自主动手来学习,却在学习面前发呆。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如果这样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更别说对于科学这样特别强求探究学习的学科了。因此,我认为有效的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教育他们遇到问题不要产生依赖老师的想法,要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有什么区别等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教师也不能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而“袖手旁观”,要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做他们的引导者、释疑者、鼓励者。这样学生才会更有信心,探究得更有效果。
  三、培养学生分工合作习惯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习惯,在科学实验中应用相当广泛。运用这种方式施教,让学生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习惯、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展合作能力。实践中,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注重激励,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由于受到“应试”讲解风的影响,我们很多教师把科学这样重实验的教学,也变成了以讲为主的课堂,导致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在新课改全面实践的今天,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常的实验教学中应耐心引导和鼓励,设计方案应注意实验的思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引领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欲望,让学生在合作中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达到敢想、敢做、敢说的合作教学目的。
  四、培养学生善于总结习惯
  善于总结,善于反思的人常常有丰富的经验,才有可能获得不断的的进步。任何一项成功,就是在反复失败中总结经验,反思原因中成就的。科学探究无不是这样。因为,我们猜测的结论或书上的现成结论,都可能与我们实际操作所看到的、发现的存有很大不同。如果我们不去分析这些“不同”,必然找不到改正的方向。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出现不同现象、结论时,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原因,反思过程,这样才能找到改正的关键所在。更不要因此而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我们要耐心引导他们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实际上,是把“失败”当资源的又一种尝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善于总结、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我们应着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能为他们成就精彩人生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简桢琦,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文理导航旬刊,2015年。
  [2]赵福海,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读写算,2015年。
  [3]周琴艳,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新课程,2015年。
  • 【发布时间】2018/3/1 10:58:16
  • 【点击频次】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