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科技手段支撑语文教学改革,起到了传统手段不可比拟的作用,是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工具。教学中,我们要科学使用,才能使其更好地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服务。
关键词:初中语文 信息技术 整合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成功走进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了整合。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应试”观念还影响着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致使“教”轻“学”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学生语文素养得不到全面培养。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我们既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注重技能培养,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语文教育。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就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我们要把新课改的着力点放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上,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使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和光彩。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新课改推进中获得的一种教学策略,由于其集趣味性、诱思性和煽情性于一体,许多人都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又增强了情境的情景性,能诱发情感体验,故而更能提高教学有效性。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可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运用多媒体先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音材料,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创设一种悬念或愉悦的情境。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新颖、形象、直观、艺术化的特点,可以创设出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无疑会诱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求精神。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难点,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是大量的说明文,缺乏必要的工具,有时很难讲清楚。这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课后的拓展资料中提取于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样,既弥补了课堂上留有的缺憾,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当然用多用少没有定规,要视教学的需要而定。我们知道,对于这样的说明文教学,仅靠挂一两张图片、投影片,有时显得难以春天奏效,甚至无济于事。而运用多媒体,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对苏州园林特点的把握,可以说是个重点,又是个难点。我就让学生多角度的看“拙政园”的照片,然后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有实验表明,视听结合记忆,三天后还能记住75%的语文知识,其效果的理想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交际过程中,说比写更直接、更快捷、更有效,因此,说比写显得更重要。然而,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说”也被无情地忽略了。而多媒体则为“说”提供了广阔的战场,使其“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我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结合教材让学生配音。教材中的小说、戏剧多为经典名篇,它们大多拍摄过电影、电视,从中选取所需要的片断,通过多媒体电脑播放出来,先让学生欣赏一遍,然后隐去其声音,让学生分角色配音,学生往往情绪高涨,争先恐后。我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范进中举》等文章都采用了此法,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加深了印象,还训练了口头表达——“说”的能力。
(二)结合音乐画面配解说词。说明文大多介绍科普知识,因少文采,读起来往往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也往往没精打采,如果改为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配解说词,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我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国石拱桥》等课文时都选择了这一方法。首先全面阅读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利用科教片,通过电脑截取有用片断,删去声音,让学生结合画面配解说词,这样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饶有兴趣,不仅掌握了科普知识,而且“说”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它不仅能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识难度,变难为易。而运用多媒体,可以给我们提供的现象清晰、直观、生动,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能让学生感到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间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的观察力的形成、想象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课文《济南的冬天》中,作者对景色变化描写得极其细致入微,富有层次感。借助于多媒体,将文字描写得景色逐次展示出来,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使从未到过济南的学生对济南的冬天有了形象化的认识,进而激发了学生想象,去想象更为丰富的景色。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技手段,与语文教学整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大好福音”,可以说,使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强大优势。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真正使用者的我们,应该敢于积极尝试、探索,为促进素质教育的改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但同时,我们也要提升认识和使用技能,以便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服务。
参考文献:
[1]段春,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年
[2]王春飞,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2016年。
[3]李红敏,浅议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教学的利与弊[J].语文建设,2015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信息技术 整合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成功走进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了整合。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应试”观念还影响着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致使“教”轻“学”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学生语文素养得不到全面培养。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我们既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注重技能培养,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语文教育。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就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我们要把新课改的着力点放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上,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使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和光彩。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新课改推进中获得的一种教学策略,由于其集趣味性、诱思性和煽情性于一体,许多人都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又增强了情境的情景性,能诱发情感体验,故而更能提高教学有效性。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可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运用多媒体先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音材料,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创设一种悬念或愉悦的情境。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新颖、形象、直观、艺术化的特点,可以创设出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无疑会诱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求精神。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难点,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是大量的说明文,缺乏必要的工具,有时很难讲清楚。这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课后的拓展资料中提取于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样,既弥补了课堂上留有的缺憾,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当然用多用少没有定规,要视教学的需要而定。我们知道,对于这样的说明文教学,仅靠挂一两张图片、投影片,有时显得难以春天奏效,甚至无济于事。而运用多媒体,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对苏州园林特点的把握,可以说是个重点,又是个难点。我就让学生多角度的看“拙政园”的照片,然后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有实验表明,视听结合记忆,三天后还能记住75%的语文知识,其效果的理想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交际过程中,说比写更直接、更快捷、更有效,因此,说比写显得更重要。然而,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说”也被无情地忽略了。而多媒体则为“说”提供了广阔的战场,使其“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我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结合教材让学生配音。教材中的小说、戏剧多为经典名篇,它们大多拍摄过电影、电视,从中选取所需要的片断,通过多媒体电脑播放出来,先让学生欣赏一遍,然后隐去其声音,让学生分角色配音,学生往往情绪高涨,争先恐后。我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范进中举》等文章都采用了此法,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加深了印象,还训练了口头表达——“说”的能力。
(二)结合音乐画面配解说词。说明文大多介绍科普知识,因少文采,读起来往往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也往往没精打采,如果改为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配解说词,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我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国石拱桥》等课文时都选择了这一方法。首先全面阅读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利用科教片,通过电脑截取有用片断,删去声音,让学生结合画面配解说词,这样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饶有兴趣,不仅掌握了科普知识,而且“说”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它不仅能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识难度,变难为易。而运用多媒体,可以给我们提供的现象清晰、直观、生动,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能让学生感到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间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的观察力的形成、想象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课文《济南的冬天》中,作者对景色变化描写得极其细致入微,富有层次感。借助于多媒体,将文字描写得景色逐次展示出来,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使从未到过济南的学生对济南的冬天有了形象化的认识,进而激发了学生想象,去想象更为丰富的景色。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技手段,与语文教学整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大好福音”,可以说,使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强大优势。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真正使用者的我们,应该敢于积极尝试、探索,为促进素质教育的改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但同时,我们也要提升认识和使用技能,以便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服务。
参考文献:
[1]段春,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年
[2]王春飞,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2016年。
[3]李红敏,浅议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教学的利与弊[J].语文建设,2015年。
- 【发布时间】2018/3/1 10:55:15
- 【点击频次】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