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当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对家庭作业也来一次改革,积极改变作业的老面孔,使学生愿意做。
关键词:自主性 趣味性 实践性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作业的实效性,要使学生的个性在作业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就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作业训练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一个生长点,并将作业设计与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来抓紧抓好。
一、布置自主性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长久以来,传统的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其形式、内容都要做统一的规定,完全的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需求。因此,新课标改革根据这一具体情况加以分析,提出了几点要求:1、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2、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机会独立思考决策、体验感悟和创造应用。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内心感受,以及不同于他人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的主体地位。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语文的学习效率并且兼顾学生的主体个性。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适合自己的作业。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做作业的兴趣。
二、作业设计要讲究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因此,"自主作业"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要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有劲,就想跃跃欲试。
1、朗读作业
(1)朗读录音。每个星期都布置一份朗读录音的作业,要求学生每人录一篇课文,星期一带到学校,利用早读播放给同学听,然后评选出"最佳播音员"。这样,学生每天在家要坚持练习十分钟的朗读。通过这种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把事情做好的良好品质。
(2)配乐朗读。这一类作业布置根据课文内容而定,如学了《长江之歌》,可以布置这样的回家作业:"回家后,为《长江之歌》选配乐曲,明天我们举行一次配乐朗读比赛,看看谁选的曲子最恰当,谁的朗读最动听。"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情感。
2、画画作业
在教学一些按方位顺序写的文章,如《三味书屋》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示意图。通过画图,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这样的画画作业,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想象设计的能力和绘画的能力。
3、手工作业
在教学《三只小板凳》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自己动手制作一样小作品,明天进行小制作比赛。"第二天上课,学生带来的作品是五花八门的,有稻草编的青蛙,有废纸盒子做的家具,有废雪碧瓶制作的花篮等。虽然这些作品很粗糙,甚至有些东倒西歪,但它们都是由学生精心设计制作的,很珍贵。通过制作,学生体会到了制作过程的艰辛,从而也懂得了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在阅读《三只小板凳》时,学生大都能自然地理解爱因斯坦当时的心情,体会爱因斯坦当时的感受,对爱因斯坦产生敬佩之情。动手做小制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技能,还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举两得。
三、作业设计要注意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作业设计还应注意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取得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在设计作业时,我们要做到"三"结合:
1、要结合家庭生活,让家长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如给家长当"秘书",为家长写家庭档案,记经济收支帐,写书信,写自家农副产品广告,写春联等。
2、要结合所学教材,设计作业,可以绘画,可以实验,可以制作,可以查阅收集等;如学了《秋天》后,可发动学生采集各种树叶,召开一个"赏叶会",让学生把采集到的树叶进行归类(颜色、形状等)。在介绍名称和类别时,学生认识了树叶的名称和表示颜色的红、黄、绿、青等词,懂得了圆形、线形、椭圆形等知识。这个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随机识字的能力,同时丰富了词汇,发展了语言。不仅如此,这种作业形式,还可以使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时,能体验到自豪和喜悦。
3、要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可以让学生模仿商人推销产品,可以组织学生为商家草拟广告,可以为某条街道找错别字,可以做一些社会调查,在重大节日来临时,布置一些可操作性的题目,如传统端午节来临时,可以动手包粽子,做香囊,划龙船,搜集诗、办手抄报等,这样让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就会乐于写,也能学得生动活泼。
综上所说,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必须改革,这一改革应以师生树立正确观念为前提,以学生自主为原则,以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基础,兼顾课内与课外,特别重视阅读,这样语文课外作业就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的作业正好满足了学生自主创新潜能的释放,也许一时看不出成效,但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键词:自主性 趣味性 实践性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作业的实效性,要使学生的个性在作业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就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作业训练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一个生长点,并将作业设计与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来抓紧抓好。
一、布置自主性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长久以来,传统的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其形式、内容都要做统一的规定,完全的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需求。因此,新课标改革根据这一具体情况加以分析,提出了几点要求:1、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2、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机会独立思考决策、体验感悟和创造应用。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内心感受,以及不同于他人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的主体地位。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语文的学习效率并且兼顾学生的主体个性。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适合自己的作业。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做作业的兴趣。
二、作业设计要讲究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因此,"自主作业"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要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有劲,就想跃跃欲试。
1、朗读作业
(1)朗读录音。每个星期都布置一份朗读录音的作业,要求学生每人录一篇课文,星期一带到学校,利用早读播放给同学听,然后评选出"最佳播音员"。这样,学生每天在家要坚持练习十分钟的朗读。通过这种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把事情做好的良好品质。
(2)配乐朗读。这一类作业布置根据课文内容而定,如学了《长江之歌》,可以布置这样的回家作业:"回家后,为《长江之歌》选配乐曲,明天我们举行一次配乐朗读比赛,看看谁选的曲子最恰当,谁的朗读最动听。"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情感。
2、画画作业
在教学一些按方位顺序写的文章,如《三味书屋》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示意图。通过画图,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这样的画画作业,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想象设计的能力和绘画的能力。
3、手工作业
在教学《三只小板凳》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自己动手制作一样小作品,明天进行小制作比赛。"第二天上课,学生带来的作品是五花八门的,有稻草编的青蛙,有废纸盒子做的家具,有废雪碧瓶制作的花篮等。虽然这些作品很粗糙,甚至有些东倒西歪,但它们都是由学生精心设计制作的,很珍贵。通过制作,学生体会到了制作过程的艰辛,从而也懂得了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在阅读《三只小板凳》时,学生大都能自然地理解爱因斯坦当时的心情,体会爱因斯坦当时的感受,对爱因斯坦产生敬佩之情。动手做小制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技能,还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举两得。
三、作业设计要注意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作业设计还应注意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取得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在设计作业时,我们要做到"三"结合:
1、要结合家庭生活,让家长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如给家长当"秘书",为家长写家庭档案,记经济收支帐,写书信,写自家农副产品广告,写春联等。
2、要结合所学教材,设计作业,可以绘画,可以实验,可以制作,可以查阅收集等;如学了《秋天》后,可发动学生采集各种树叶,召开一个"赏叶会",让学生把采集到的树叶进行归类(颜色、形状等)。在介绍名称和类别时,学生认识了树叶的名称和表示颜色的红、黄、绿、青等词,懂得了圆形、线形、椭圆形等知识。这个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随机识字的能力,同时丰富了词汇,发展了语言。不仅如此,这种作业形式,还可以使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时,能体验到自豪和喜悦。
3、要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可以让学生模仿商人推销产品,可以组织学生为商家草拟广告,可以为某条街道找错别字,可以做一些社会调查,在重大节日来临时,布置一些可操作性的题目,如传统端午节来临时,可以动手包粽子,做香囊,划龙船,搜集诗、办手抄报等,这样让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就会乐于写,也能学得生动活泼。
综上所说,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必须改革,这一改革应以师生树立正确观念为前提,以学生自主为原则,以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基础,兼顾课内与课外,特别重视阅读,这样语文课外作业就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的作业正好满足了学生自主创新潜能的释放,也许一时看不出成效,但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发布时间】2018/3/1 10:48:18
- 【点击频次】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