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多媒体是培养学生有效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训练学生的有效思维速度、拓展学生的有效思维深度。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有效思维能力时,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克服因使用不当而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让多媒体在培养学生有效思维能力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突破重难点 激发学习情感 拓展思维 主体地位
自从多媒体融进我们的数学课堂,顿时抽象枯燥的数学教学内容变得具体,清晰。现在多媒体正以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动静结合,吸引着学生。教学中通过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演示,创设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为教师顺利实施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模拟数学实验,突破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能够在课堂上很方便地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拓展学生的感知范围,增强学习效果。如引导学生探究阳光下竿高与影长的关系,当然可以组织他们在操场上等候太阳的东升西落。但这不仅需要耐心,更谈不上学习效率。应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集中地感知影长变化的全过程,发现变化规律。再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成的图形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我们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再将小扇形一个一个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列,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64、128、256等分的方法割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趋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能转换成一个等积的长方形的。这样一来学生既深刻的感受到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渗透了无限分割和无限求和的思想方法,学的趣味盎然,意犹未尽。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因为小学生年龄小,精力集中时间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一般学完新课后,就开始感到疲倦,精力开始分散,不利于教师及时了解他们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在多媒体教学中,计算机可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老师。像填空、选择、判断题型,学生回答对了,计算机可以马上亮出正确答案,并会表扬你,来一声"棒极了!"、"你真棒!"、"真聪明!",学生看了听了自然高兴,兴趣盎然;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计算机会提醒他们"再想一想"并配以音乐,启发学生认真动脑。即时的反馈,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促使学生自我激励,以不断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
三、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扩散思维
创新思维对问题的解答方法不限于只有一种,通常有多种多样的办法,或者有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这就是思维的扩散性。而多媒体计算机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广阔空间,尤其是它可虚拟现实的特点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拍即合。学生在计算机前操作,可自由地将各种媒体进行组合、扩充、整合,也正是在各种组合、扩充、整合过程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
四、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变辅教为辅学。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应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所以,编制课件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趣味性强,问题的提出、回答及反馈易为学生接受,视觉、听觉要合理搭配,声音和画面要精选,小学多媒体教学也不应理解为全堂多媒体演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反馈环节,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让小学生在动中探索知识。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就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可以在课的最后出示了16个苹果,要求学生取出所有苹果的1/2,学生踊跃举手,可以多让一些学生上台在电脑上操作。再要求取出剩下苹果的1/2。经过比较,学生发现,虽然都是取出1/2,但是取出的个数不同,难点就解决了。因为这个操作是学生自己动手的,学生很容易形成单位"1"这个概念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燃起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使那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小学生,也喜欢上了数学。这样把教学和多媒体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现代化。
五、处理好教学内容与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只有教学内容才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要不要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用在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目的。只有这样,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保持一致。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上,一方面,要考虑教学内容优化设计,另一方面,在表现形式上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只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的形式上,结果是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实效则平平。多媒体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仅仅停留于作表面文章。只有充实的内容与完善的外在形式的有机结合,才以真正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
总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巧用多媒体,并在实践中认真地去研究、探讨,从而真正理解和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内涵,真正感受到多媒体的神奇和巨大的魅力,使多媒体为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徐树成: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J];数学通报;2006年03期
关键词:突破重难点 激发学习情感 拓展思维 主体地位
自从多媒体融进我们的数学课堂,顿时抽象枯燥的数学教学内容变得具体,清晰。现在多媒体正以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动静结合,吸引着学生。教学中通过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演示,创设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为教师顺利实施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模拟数学实验,突破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能够在课堂上很方便地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拓展学生的感知范围,增强学习效果。如引导学生探究阳光下竿高与影长的关系,当然可以组织他们在操场上等候太阳的东升西落。但这不仅需要耐心,更谈不上学习效率。应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集中地感知影长变化的全过程,发现变化规律。再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成的图形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我们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再将小扇形一个一个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列,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64、128、256等分的方法割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趋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能转换成一个等积的长方形的。这样一来学生既深刻的感受到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渗透了无限分割和无限求和的思想方法,学的趣味盎然,意犹未尽。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因为小学生年龄小,精力集中时间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一般学完新课后,就开始感到疲倦,精力开始分散,不利于教师及时了解他们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在多媒体教学中,计算机可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老师。像填空、选择、判断题型,学生回答对了,计算机可以马上亮出正确答案,并会表扬你,来一声"棒极了!"、"你真棒!"、"真聪明!",学生看了听了自然高兴,兴趣盎然;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计算机会提醒他们"再想一想"并配以音乐,启发学生认真动脑。即时的反馈,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促使学生自我激励,以不断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
三、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扩散思维
创新思维对问题的解答方法不限于只有一种,通常有多种多样的办法,或者有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这就是思维的扩散性。而多媒体计算机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广阔空间,尤其是它可虚拟现实的特点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拍即合。学生在计算机前操作,可自由地将各种媒体进行组合、扩充、整合,也正是在各种组合、扩充、整合过程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
四、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变辅教为辅学。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应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所以,编制课件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趣味性强,问题的提出、回答及反馈易为学生接受,视觉、听觉要合理搭配,声音和画面要精选,小学多媒体教学也不应理解为全堂多媒体演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反馈环节,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让小学生在动中探索知识。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就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可以在课的最后出示了16个苹果,要求学生取出所有苹果的1/2,学生踊跃举手,可以多让一些学生上台在电脑上操作。再要求取出剩下苹果的1/2。经过比较,学生发现,虽然都是取出1/2,但是取出的个数不同,难点就解决了。因为这个操作是学生自己动手的,学生很容易形成单位"1"这个概念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燃起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使那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小学生,也喜欢上了数学。这样把教学和多媒体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现代化。
五、处理好教学内容与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只有教学内容才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要不要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用在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目的。只有这样,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保持一致。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上,一方面,要考虑教学内容优化设计,另一方面,在表现形式上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只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的形式上,结果是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实效则平平。多媒体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仅仅停留于作表面文章。只有充实的内容与完善的外在形式的有机结合,才以真正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
总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巧用多媒体,并在实践中认真地去研究、探讨,从而真正理解和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内涵,真正感受到多媒体的神奇和巨大的魅力,使多媒体为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徐树成: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J];数学通报;2006年03期
- 【发布时间】2018/3/1 10:35:07
- 【点击频次】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