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学习兴趣 分层教学 合理手段 总结反馈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营造轻松、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保证学生有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能学好。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再是以前单纯的"电脑课",它不仅仅教给学生们简单的电脑操作和计算机理论,它更注重的是让学生们掌握有效的自主学习的方法,有效地收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做好迎接信息社会挑战的准备。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可能没有哪一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比较弱,学习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会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愿听讲,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上课,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我在上每一节课前都要先用大屏幕给同学们做演示、讲解15分钟左右,然后让同学们自己操作,对个别接受能力差的同学,进行单独辅导。在上机时,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这时让一部分操作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在上机过程遇到的一些难题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这样就有效地诱发了更多同学的学习兴趣。
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赛"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定时的进行竞赛,既活跃了学习气氛,也增添了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达到了"练"的目的。我在计算机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竞赛:在键盘操作练习时,进行键盘录入的比赛;在画图教学时,评选最佳小画家等。
二、分层教学
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学生的基础不同,甚至是相差甚远。有些城里的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电脑,对电脑的基本操作和上网已经非常熟练,并且对一些常用软件,也有一定基础。但有些农村来的学生,从来都没有用过电脑,对电脑可以说还处在一无所知的程度。在这两种两极分化的学生之间,还有一些学生,对电脑有些初步了解和应用,但懂得不多,操作不熟。基于这种现实状况,我把学生按照他们对电脑的掌握情况分成A、B、C三类,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处理。
另外,在安排上机座次表的时候,我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一帮一的原则安排在一个小组,并每个组指定一个基础最好的同学当小组长。碰到问题,他们可以小组讨论,一起解决,小组长还可以小组内巡回辅导。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我再加以点拔或讲解。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而且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三、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合理手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该课程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共同决定的,它包括基础性、技能性、发散性和趣味性四个方面。基础性是指计算机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技能性是指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发散性是指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贯通;趣味性则是针对小学生特定的心理特征。而且《纲要》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结合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运用一些合理的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益:
1、因材施教。受家庭条件的影响,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有的汉字输入还不太熟练,而有的则已经可以应用Word编辑文档。对于前者,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对于后者,则可以适当的提前授予其他知识。
2、启发引导。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只起引导、启发作用。在不违背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应更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摸索、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到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精讲多练。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实际操练是多多益善。例如,在教学生使用"绘图"工具时,应先由学生决定画什么内容,再教以基本的操作方法,剩下的时间应交由学生去自由发挥,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总结提升"与"反馈评价"相结合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及时总结必不可少。精确的总结不仅可以理清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而且可以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但总结不应该只是教师来进行,而是应该让学生也主动参与进来。让学生自主总结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态度和效果、学习的感受和体验等。并让总结提升与反馈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此,我在每一关任务完成后,都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操作,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小结注意点。最后,老师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并对学生提出希望。课堂总结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总之,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知识、新观点,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关键词:学习兴趣 分层教学 合理手段 总结反馈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营造轻松、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保证学生有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能学好。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再是以前单纯的"电脑课",它不仅仅教给学生们简单的电脑操作和计算机理论,它更注重的是让学生们掌握有效的自主学习的方法,有效地收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做好迎接信息社会挑战的准备。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可能没有哪一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比较弱,学习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会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愿听讲,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上课,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我在上每一节课前都要先用大屏幕给同学们做演示、讲解15分钟左右,然后让同学们自己操作,对个别接受能力差的同学,进行单独辅导。在上机时,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这时让一部分操作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在上机过程遇到的一些难题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这样就有效地诱发了更多同学的学习兴趣。
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赛"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定时的进行竞赛,既活跃了学习气氛,也增添了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达到了"练"的目的。我在计算机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竞赛:在键盘操作练习时,进行键盘录入的比赛;在画图教学时,评选最佳小画家等。
二、分层教学
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学生的基础不同,甚至是相差甚远。有些城里的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电脑,对电脑的基本操作和上网已经非常熟练,并且对一些常用软件,也有一定基础。但有些农村来的学生,从来都没有用过电脑,对电脑可以说还处在一无所知的程度。在这两种两极分化的学生之间,还有一些学生,对电脑有些初步了解和应用,但懂得不多,操作不熟。基于这种现实状况,我把学生按照他们对电脑的掌握情况分成A、B、C三类,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处理。
另外,在安排上机座次表的时候,我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一帮一的原则安排在一个小组,并每个组指定一个基础最好的同学当小组长。碰到问题,他们可以小组讨论,一起解决,小组长还可以小组内巡回辅导。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我再加以点拔或讲解。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而且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三、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合理手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该课程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共同决定的,它包括基础性、技能性、发散性和趣味性四个方面。基础性是指计算机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技能性是指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发散性是指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贯通;趣味性则是针对小学生特定的心理特征。而且《纲要》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结合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运用一些合理的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益:
1、因材施教。受家庭条件的影响,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有的汉字输入还不太熟练,而有的则已经可以应用Word编辑文档。对于前者,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对于后者,则可以适当的提前授予其他知识。
2、启发引导。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只起引导、启发作用。在不违背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应更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摸索、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到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精讲多练。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实际操练是多多益善。例如,在教学生使用"绘图"工具时,应先由学生决定画什么内容,再教以基本的操作方法,剩下的时间应交由学生去自由发挥,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总结提升"与"反馈评价"相结合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及时总结必不可少。精确的总结不仅可以理清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而且可以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但总结不应该只是教师来进行,而是应该让学生也主动参与进来。让学生自主总结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态度和效果、学习的感受和体验等。并让总结提升与反馈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此,我在每一关任务完成后,都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操作,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小结注意点。最后,老师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并对学生提出希望。课堂总结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总之,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知识、新观点,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 【发布时间】2018/1/27 16:08:43
- 【点击频次】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