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有效的教学设计需以正确解读教材为前提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有效的教学设计是高效课堂创建的必要前提,而教学设计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解读教材,这是我们设计“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重点,也是关键。设计时,我们应把精力集中于此,通过运用导读提示、课后思考题和深入研读文本等方式,对其进行落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材 解读 教学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更应该把把功夫花在课前,加强课前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我们知道,要科学进行教学设计,就必须科学合理地解读教材,找到教材所要实现的教学目的,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合理科学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那么,如何解读教材呢?这是我们教学设计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解读教材的实践与思考。
一、恰当运用单元主题和阅读提示
在群文阅读教学之前,我们大多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就一课教一课,就一节教一节。这样教学虽然有利于突出重点,但又容易忽视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特点———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以“导读”的形式点明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并且在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也都有相关的阅读提示。大多时候,我们却忽视了这部分的内容教学,殊不知它有着重要的作用。
单元导语部分既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又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单元训练重点,既便于老师整体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又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做到教学单篇课文与单元主题相联系,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联系,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与我们课上指导(交流展示单元主题内容)相联系。
所以,对文本的解读,我们要明确单元主题,同时要解读单元导语,明确导语的指向,需要将导语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来引读。基于这一点,我们提倡,在教学单元新课前要利用单元导语进行“单元导读”教学设计。“单元导读”设计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预习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把握主题;第二,可以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学习心理,对课文先整体把握,引发阅读期待,为单课学习做准备;第三,有利于我们用好一节课的时间,有效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单元的学习资料,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二、有效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
课后思考练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它直接体现了编者意图,反映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解读和把握。每一课我们都应该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将每一道课后思考练习题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课后思考练习题分为练习题和思考题。在教学实践中,完成得比较好的练习题有两类:一类为朗读理解课文,一类为词语类,所谓完成得比较好,是指这些练习题基本能在课堂内完成;能完成的练习题为背诵课文以及造句等,所谓能完成,是指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但往往不能在课内完成,而是借用课余时间完成;被忽视的练习题有“复述课文、与文本相连的习作训练”,这种忽视在教学中一是体现为走走过场,二是体现为完全放弃,而恰恰是这类练习题在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告诉我们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的习作训练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不重视课后思考题,往往表现在舍弃教材精彩的课后问题不用,而用一些零零碎碎地问题来设计教学,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太好。
三、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
我们在备课时,大多时候,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我相信很多教师是这样做的,因为这是解读教材最快的方法。教参是别人对教材的解读,是别人怎样分析教材,怎样确定目标的实践做法,可以给我们提供教学建议,安排了课堂练习,给我们减轻了很多工作。实践时,只需要我们“照章办事”即可。在这基础上,我们就会去查有哪些老师上过这一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最后才匆匆地去看教材,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就很难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也就没有自己对文本的独创见解。
那如何才能有效解读教材呢?实践告诉我们,需要直面文本,进行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首先要把教材当成一个“文质兼美”的读本,静心沉入文本之中,入境体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复阅读和品味中,对文本的精彩语段、重点词句甚至是细小的标点细细咀嚼,并通过深入思考,读出每个空白处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的情味理趣,获取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文本阅读,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获取更多信息,在广阔的背景资料中进行深层的思考与钻研,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宽度。所以说研读教材的过程,也是我们与文本个性对话的过程。要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我们之心与编者对话,思考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儿童之心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编者、学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经过以上几步,我们基本上已经对教材要“教什么”和“怎么教”有了初步构思,做到了所谓的“心中有数”了。接下来,只需要我们把心中的想法汇聚成文,形成操作性强、目的性明确的教学设计了。在这儿,还得说的就是我们教学设计还必须结合学情和教师自身实际,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来,才能为高效课堂做好教学设计方面的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卢国苹,教材解读决定教学设计的有效性[J].中文信息,2015年。
[2]蔡海青,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结合点[J].福建教育研究,2015年。
[3]马雪珍,促进教学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J].考试周刊,2017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材 解读 教学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更应该把把功夫花在课前,加强课前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我们知道,要科学进行教学设计,就必须科学合理地解读教材,找到教材所要实现的教学目的,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合理科学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那么,如何解读教材呢?这是我们教学设计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解读教材的实践与思考。
一、恰当运用单元主题和阅读提示
在群文阅读教学之前,我们大多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就一课教一课,就一节教一节。这样教学虽然有利于突出重点,但又容易忽视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特点———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以“导读”的形式点明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并且在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也都有相关的阅读提示。大多时候,我们却忽视了这部分的内容教学,殊不知它有着重要的作用。
单元导语部分既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又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单元训练重点,既便于老师整体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又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做到教学单篇课文与单元主题相联系,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联系,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与我们课上指导(交流展示单元主题内容)相联系。
所以,对文本的解读,我们要明确单元主题,同时要解读单元导语,明确导语的指向,需要将导语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来引读。基于这一点,我们提倡,在教学单元新课前要利用单元导语进行“单元导读”教学设计。“单元导读”设计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预习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把握主题;第二,可以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学习心理,对课文先整体把握,引发阅读期待,为单课学习做准备;第三,有利于我们用好一节课的时间,有效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单元的学习资料,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二、有效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
课后思考练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它直接体现了编者意图,反映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解读和把握。每一课我们都应该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将每一道课后思考练习题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课后思考练习题分为练习题和思考题。在教学实践中,完成得比较好的练习题有两类:一类为朗读理解课文,一类为词语类,所谓完成得比较好,是指这些练习题基本能在课堂内完成;能完成的练习题为背诵课文以及造句等,所谓能完成,是指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但往往不能在课内完成,而是借用课余时间完成;被忽视的练习题有“复述课文、与文本相连的习作训练”,这种忽视在教学中一是体现为走走过场,二是体现为完全放弃,而恰恰是这类练习题在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告诉我们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的习作训练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不重视课后思考题,往往表现在舍弃教材精彩的课后问题不用,而用一些零零碎碎地问题来设计教学,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太好。
三、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
我们在备课时,大多时候,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我相信很多教师是这样做的,因为这是解读教材最快的方法。教参是别人对教材的解读,是别人怎样分析教材,怎样确定目标的实践做法,可以给我们提供教学建议,安排了课堂练习,给我们减轻了很多工作。实践时,只需要我们“照章办事”即可。在这基础上,我们就会去查有哪些老师上过这一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最后才匆匆地去看教材,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就很难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也就没有自己对文本的独创见解。
那如何才能有效解读教材呢?实践告诉我们,需要直面文本,进行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首先要把教材当成一个“文质兼美”的读本,静心沉入文本之中,入境体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复阅读和品味中,对文本的精彩语段、重点词句甚至是细小的标点细细咀嚼,并通过深入思考,读出每个空白处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的情味理趣,获取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文本阅读,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获取更多信息,在广阔的背景资料中进行深层的思考与钻研,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宽度。所以说研读教材的过程,也是我们与文本个性对话的过程。要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我们之心与编者对话,思考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儿童之心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编者、学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经过以上几步,我们基本上已经对教材要“教什么”和“怎么教”有了初步构思,做到了所谓的“心中有数”了。接下来,只需要我们把心中的想法汇聚成文,形成操作性强、目的性明确的教学设计了。在这儿,还得说的就是我们教学设计还必须结合学情和教师自身实际,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来,才能为高效课堂做好教学设计方面的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卢国苹,教材解读决定教学设计的有效性[J].中文信息,2015年。
[2]蔡海青,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结合点[J].福建教育研究,2015年。
[3]马雪珍,促进教学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J].考试周刊,2017年。
- 【发布时间】2017/12/26 17:29:34
- 【点击频次】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