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仅能能诱发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开发智力,快速剖析教学重点难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媒体 运用 有效性
传统语文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是用抽象、刻板的语言,即用“条款化的语言”来描述具有形象生动的、审美载体的文学语言。不言而喻,这样的教学,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不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运用新手段开启语文教学新模式,现目前是多媒体教学时代,我们初中语文教学就应充分运用这种设备进行教学融合,使之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一、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总是在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堂中,多媒体便成了他们激趣的工具。我们知道,多媒体功能强大,只有能有效运用其创设情境,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因为多媒体利用了现代的声、光、电等元素,能创造出一种形象、直观的现代氛围,使语言教学从单调的文字描述中解放出来,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文字、语音、形象、色彩这一新奇的美,这种美感会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能诱发学生情感体验
情感,既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也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内驱力。利用多媒体诱发学生情感有多种方式,不同的媒介就能达到不同效果。
(一)借助音乐引发情感共鸣。鲁迅的《故乡》,蕴含着作者丰富的、真挚的感情,文章朴实、凝重,充分体现了作者离开故乡的恋恋不舍的感情和追求新生活的愿望。在讲课时,可以先请学生欣赏一支歌《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回肠荡气的旋律,把学生带入到了一个新鲜而亲切的情境中。正当学生心醉神摇于故乡时,我们顺势导情:“故乡,这个令人感怀的名词,多少文人骚客歌咏过它,多少人产生“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的慨叹。作者悲凉感愤于故乡的一切,一年后写下了经过艺术加工的短篇小说《故乡》。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注意力及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在教师启发下又产生了不解与疑虑,探索答案的学习欲望也由此产生。
(二)运用画面撞击学生情感火花。语文课不仅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有发挥这种功能的得天独厚的良好平台。一般来说,选进教材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我们可借助教材中生动鲜明的象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情趣。要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可通过显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中,我们出示画面,向学生显示朝鲜战场上美机狂轰滥炸的惨烈情景,再加上老师的适当讲解,无不激发起学生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切齿仇恨,对志愿军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这一情感体验,无疑拉近了学生与现实的距离。
三、运用多媒体能快速剖析重点难点
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体现在能化抽象于具体,通过直观再现,能帮助学生快速化解难点知识,获得较为深刻的理解感知,从而达到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的教学追求。例如,在教学《卖炭翁》一课,我们就可以用PPT制成四幅幻灯片:白发苍苍的老翁满面尘灰地烧炭,十指黑黑,衣着单薄;深雪寒天中,饥寒交迫的卖炭翁伛偻着身子蹲在泥中牛旁卖炭;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着卖炭翁走向皇宫;卖炭翁伤心无奈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瘦弱肚瘪的老牛瞪着白眼呆呆地看着。上课时先让学生看投影说故事,讲出四幅图所表现的中心意思,然后进行课文朗读、赏析教学过程。这样教学,比我们直接点明文章题旨,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优美,质量坚固,工艺精巧,就要分析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但我们现行很多“00后”学生,有的连石拱桥见也没见过,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教材上虽有一幅插图,却无法与其他拱桥比较,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实践中,我们就可以巧妙借用《中国石拱桥》的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有名的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溶画文于一体,此外还附加一些思考题。学生们一边听着缓慢的、充满感情的解说,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雕刻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比较、分析等过程,学生很快得出了结论:中国的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中国人民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人民。
四、运用多媒体能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培养的是僵化的思维定势,它桎梏着学生创造力。而多媒体在语文课堂的运用,能全方位地、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多层次地引导思维发散、拓宽思维境界、引发发散性思维,使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方面得到训练,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出良好的学生素质,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例如,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我们知道,文本作者契诃夫塑造了一个灵魂扭曲变形的奥楚蔑洛夫,读者从这一人物形象上看到了沙皇走狗的丑恶的嘴脸。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形象,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启发学生通过文本思考,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只要我们科学设计,合理运用,就会得到快速达到我们教育预期。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克弊,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多媒体也不例外。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
参考文献:
[1]李林梅,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教育研究,2014年。
[2]郑学依,多媒体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整合[J].课外语文,2013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媒体 运用 有效性
传统语文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是用抽象、刻板的语言,即用“条款化的语言”来描述具有形象生动的、审美载体的文学语言。不言而喻,这样的教学,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不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运用新手段开启语文教学新模式,现目前是多媒体教学时代,我们初中语文教学就应充分运用这种设备进行教学融合,使之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一、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总是在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堂中,多媒体便成了他们激趣的工具。我们知道,多媒体功能强大,只有能有效运用其创设情境,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因为多媒体利用了现代的声、光、电等元素,能创造出一种形象、直观的现代氛围,使语言教学从单调的文字描述中解放出来,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文字、语音、形象、色彩这一新奇的美,这种美感会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能诱发学生情感体验
情感,既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也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内驱力。利用多媒体诱发学生情感有多种方式,不同的媒介就能达到不同效果。
(一)借助音乐引发情感共鸣。鲁迅的《故乡》,蕴含着作者丰富的、真挚的感情,文章朴实、凝重,充分体现了作者离开故乡的恋恋不舍的感情和追求新生活的愿望。在讲课时,可以先请学生欣赏一支歌《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回肠荡气的旋律,把学生带入到了一个新鲜而亲切的情境中。正当学生心醉神摇于故乡时,我们顺势导情:“故乡,这个令人感怀的名词,多少文人骚客歌咏过它,多少人产生“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的慨叹。作者悲凉感愤于故乡的一切,一年后写下了经过艺术加工的短篇小说《故乡》。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注意力及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在教师启发下又产生了不解与疑虑,探索答案的学习欲望也由此产生。
(二)运用画面撞击学生情感火花。语文课不仅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有发挥这种功能的得天独厚的良好平台。一般来说,选进教材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我们可借助教材中生动鲜明的象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情趣。要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可通过显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中,我们出示画面,向学生显示朝鲜战场上美机狂轰滥炸的惨烈情景,再加上老师的适当讲解,无不激发起学生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切齿仇恨,对志愿军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这一情感体验,无疑拉近了学生与现实的距离。
三、运用多媒体能快速剖析重点难点
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体现在能化抽象于具体,通过直观再现,能帮助学生快速化解难点知识,获得较为深刻的理解感知,从而达到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的教学追求。例如,在教学《卖炭翁》一课,我们就可以用PPT制成四幅幻灯片:白发苍苍的老翁满面尘灰地烧炭,十指黑黑,衣着单薄;深雪寒天中,饥寒交迫的卖炭翁伛偻着身子蹲在泥中牛旁卖炭;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着卖炭翁走向皇宫;卖炭翁伤心无奈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瘦弱肚瘪的老牛瞪着白眼呆呆地看着。上课时先让学生看投影说故事,讲出四幅图所表现的中心意思,然后进行课文朗读、赏析教学过程。这样教学,比我们直接点明文章题旨,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优美,质量坚固,工艺精巧,就要分析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但我们现行很多“00后”学生,有的连石拱桥见也没见过,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教材上虽有一幅插图,却无法与其他拱桥比较,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实践中,我们就可以巧妙借用《中国石拱桥》的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有名的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溶画文于一体,此外还附加一些思考题。学生们一边听着缓慢的、充满感情的解说,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雕刻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比较、分析等过程,学生很快得出了结论:中国的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中国人民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人民。
四、运用多媒体能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培养的是僵化的思维定势,它桎梏着学生创造力。而多媒体在语文课堂的运用,能全方位地、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多层次地引导思维发散、拓宽思维境界、引发发散性思维,使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方面得到训练,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出良好的学生素质,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例如,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我们知道,文本作者契诃夫塑造了一个灵魂扭曲变形的奥楚蔑洛夫,读者从这一人物形象上看到了沙皇走狗的丑恶的嘴脸。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形象,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启发学生通过文本思考,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只要我们科学设计,合理运用,就会得到快速达到我们教育预期。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克弊,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多媒体也不例外。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
参考文献:
[1]李林梅,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教育研究,2014年。
[2]郑学依,多媒体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整合[J].课外语文,2013年。
- 【发布时间】2017/12/26 17:26:07
- 【点击频次】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