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学生在作文时插上想象的翅膀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没有想象就没有作文,想象是作文创作的前提,是调动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意义重组建构的有效方法。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作文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阵地优势,让学生在作文时插上想象的翅膀,既能获得良好的作文培养,又能获得良好的想象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作文 想象力 培养 加强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我们知道,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是创造力的本质内涵。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想象力是何等重要,又是特别是大力倡导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今天,培养学生想象力更具有时代意义。而小学作文课就是学生想象力培养的良好平台,因为作文的过程就是释放想象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头脑中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组而建立新的表象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作文时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达到新课标“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和有创意的表达”的要求。
一、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引发想象
兴趣是“我要学”的持续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心理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要引发学生想象,也需要触发学生作文兴趣,兴趣强烈了,学生不仅会主动想象,还会使想象的触角伸得更开更远,才能把头脑的表象进行更为灵活多样的重组与创新。我们知道,现在的小学生生活环境一般比较单一,就是上学、回家、吃饭……他们的生活几乎是公式化,往往觉得生活比较单调、乏味。因此,作文教学时,我们必须打破“讲--写--评”这一传统模式,追求新颖,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命题时要拓宽范围,留有想象空间,作文题目所含的意思要富有童趣,贴近小学生生活,诱发学生想象。如让学生写他们在家里学做家务的事,我把它命题为《第一次XXX》,学生看了后便来了兴致,纷纷举手补充:搞劳动、做饭、洗碗、洗衣服、整理房间,而后又把自己亲身做的事加以联想、想象,最后很快地写了出来。可见这样的作文题目会把学生各自的想象力激发出来,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浮想联翩,从而他们的想象力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创设作文教学情境,促进想象
要让学生在作文时插上想象的翅膀,没有好的平台,就不能使之成为习惯,而翅膀也临时不能展开。我们知道,情境是想象力培养的沃土,是诱发学生想象的催化剂。当然,也是让学生在作文时展开翅膀的有效平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创设作文情境,特别是问题情境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想象,乐于表达。因为在这情境的氛围烘托下,能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能让学生驰骋想象。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由于文中描绘庐山云雾变化之多、变化之快的语句特别优美,我在教学设计时就注重了读写结合训练,引导学生仿写的环节。为了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其想象力,就运用庐山云雾的视频短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刚才还是低头吃草的羊儿,才一会儿工夫,就成了引吭高歌的仙鹤;一眨眼的工夫,活蹦乱跳的小白兔就成了一只空中盘旋的老鹰,再定睛一看,又成了威风凛凛的雄狮了。……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再现一个真实的文本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想象的平台,学生们在自我参与中兴致盎然,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奇丽多变,同时,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又如,在写《春天》这篇作文时,先播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在舒缓悠扬的乐曲声中配上鸟的鸣叫声,小河流水声等等),再加上老师的语言描述:“春天来了,春姑娘奏响了动听的乐章,闭上眼睛,听着音乐,你看到春天的美景了吗……”在这撩人的情境中,学生想象的灵感会突发,记忆中的表象材料忽然闪亮起来,学生笔下的春天自然多姿多彩。
三、引导学生观察看图,培养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到:“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观察是丰富想象力源材料的有效方式,因为想象需要“有米”才可炊,调动原有表象创建新的表象。而引导学生观察看图就是丰富学生想象表象的重要方式。因为一幅图或几幅图,它们的内容是有限的,而且画上的人物都是静态的,要让小作者把静态人物写活,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否则,就不可写成生动感人的文章。例如让学生写《添嘴巴》这篇作文时,我先把一幅没有嘴巴的小姑娘的头像挂在黑板上,接着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然后请学生找出这个人头画缺了哪一部分。当学生说出缺了一个嘴巴时,我趁机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个小姑娘没有嘴巴,她的心情怎样,想对我们说些什么?教师的语言激励,为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有一位同学想了一会儿说:“我没有嘴巴难看极了,心里真难受。”另一位同学说:“我没有嘴巴不能吃东西,肚子饿极了,谁能给我添上一个嘴巴,我会感谢他的。”还有一个同学说:“我没有嘴巴不能喝水、吃东西;不能说话唱歌读课文;心里有着说不出的痛苦,谁要是给我添上一个嘴巴,谁就是我的好朋友。我听了小姑娘的话,决定帮她添嘴巴。”……瞧!他们的想象是多么的真实,多么的合理!
总之,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平台,不仅有利于拓展小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能增强思维的敏锐性。写文章,其实就是一个想象的创造过程。作文教学时,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由眼前的事物展开合理想象,迸发想象的火花,张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作文的内容就会更丰富、更充实,学生的作文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春,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浅谈[J].中学生之友,2016年。
[2]胡零星,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
[3]张红梅,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实践策略[J].新课程,2017年。
关键词:小学作文 想象力 培养 加强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我们知道,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是创造力的本质内涵。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想象力是何等重要,又是特别是大力倡导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今天,培养学生想象力更具有时代意义。而小学作文课就是学生想象力培养的良好平台,因为作文的过程就是释放想象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头脑中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组而建立新的表象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作文时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达到新课标“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和有创意的表达”的要求。
一、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引发想象
兴趣是“我要学”的持续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心理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要引发学生想象,也需要触发学生作文兴趣,兴趣强烈了,学生不仅会主动想象,还会使想象的触角伸得更开更远,才能把头脑的表象进行更为灵活多样的重组与创新。我们知道,现在的小学生生活环境一般比较单一,就是上学、回家、吃饭……他们的生活几乎是公式化,往往觉得生活比较单调、乏味。因此,作文教学时,我们必须打破“讲--写--评”这一传统模式,追求新颖,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命题时要拓宽范围,留有想象空间,作文题目所含的意思要富有童趣,贴近小学生生活,诱发学生想象。如让学生写他们在家里学做家务的事,我把它命题为《第一次XXX》,学生看了后便来了兴致,纷纷举手补充:搞劳动、做饭、洗碗、洗衣服、整理房间,而后又把自己亲身做的事加以联想、想象,最后很快地写了出来。可见这样的作文题目会把学生各自的想象力激发出来,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浮想联翩,从而他们的想象力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创设作文教学情境,促进想象
要让学生在作文时插上想象的翅膀,没有好的平台,就不能使之成为习惯,而翅膀也临时不能展开。我们知道,情境是想象力培养的沃土,是诱发学生想象的催化剂。当然,也是让学生在作文时展开翅膀的有效平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创设作文情境,特别是问题情境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想象,乐于表达。因为在这情境的氛围烘托下,能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能让学生驰骋想象。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由于文中描绘庐山云雾变化之多、变化之快的语句特别优美,我在教学设计时就注重了读写结合训练,引导学生仿写的环节。为了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其想象力,就运用庐山云雾的视频短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刚才还是低头吃草的羊儿,才一会儿工夫,就成了引吭高歌的仙鹤;一眨眼的工夫,活蹦乱跳的小白兔就成了一只空中盘旋的老鹰,再定睛一看,又成了威风凛凛的雄狮了。……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再现一个真实的文本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想象的平台,学生们在自我参与中兴致盎然,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奇丽多变,同时,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又如,在写《春天》这篇作文时,先播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在舒缓悠扬的乐曲声中配上鸟的鸣叫声,小河流水声等等),再加上老师的语言描述:“春天来了,春姑娘奏响了动听的乐章,闭上眼睛,听着音乐,你看到春天的美景了吗……”在这撩人的情境中,学生想象的灵感会突发,记忆中的表象材料忽然闪亮起来,学生笔下的春天自然多姿多彩。
三、引导学生观察看图,培养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到:“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观察是丰富想象力源材料的有效方式,因为想象需要“有米”才可炊,调动原有表象创建新的表象。而引导学生观察看图就是丰富学生想象表象的重要方式。因为一幅图或几幅图,它们的内容是有限的,而且画上的人物都是静态的,要让小作者把静态人物写活,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否则,就不可写成生动感人的文章。例如让学生写《添嘴巴》这篇作文时,我先把一幅没有嘴巴的小姑娘的头像挂在黑板上,接着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然后请学生找出这个人头画缺了哪一部分。当学生说出缺了一个嘴巴时,我趁机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个小姑娘没有嘴巴,她的心情怎样,想对我们说些什么?教师的语言激励,为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有一位同学想了一会儿说:“我没有嘴巴难看极了,心里真难受。”另一位同学说:“我没有嘴巴不能吃东西,肚子饿极了,谁能给我添上一个嘴巴,我会感谢他的。”还有一个同学说:“我没有嘴巴不能喝水、吃东西;不能说话唱歌读课文;心里有着说不出的痛苦,谁要是给我添上一个嘴巴,谁就是我的好朋友。我听了小姑娘的话,决定帮她添嘴巴。”……瞧!他们的想象是多么的真实,多么的合理!
总之,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平台,不仅有利于拓展小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能增强思维的敏锐性。写文章,其实就是一个想象的创造过程。作文教学时,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由眼前的事物展开合理想象,迸发想象的火花,张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作文的内容就会更丰富、更充实,学生的作文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春,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浅谈[J].中学生之友,2016年。
[2]胡零星,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
[3]张红梅,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实践策略[J].新课程,2017年。
- 【发布时间】2017/12/26 17:25:48
- 【点击频次】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