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现行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中以创新教育为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开拓性的学生个性为目标,以全面开发学生素质能力为基础,以提升个性生命质量为宗旨,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
关键词:创新 素质 教育 能力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现代的教育理念是指符合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一些理念。现代教育理念在受教育时间上强调终身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的养成,不再一味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试教育中,教师总是把学生掌握知识放在第一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第二位,目光短浅,误人子弟。
一、小学语文开展创新教育的主要形式。
1、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的创新教育。
课堂是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对小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训练的基本途径。所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创新教育开展的效果。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具有时代性,科学性与趣味性。教师在教法上要不断地更新。首先,要正确处理好“知识中心教育模式”和“能力中心教育模式”的关系,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是最完美的。其次,是要运用发现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以及开放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自己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核心是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想象力和思维力。加强课堂整合,促进个性的全面、优化发展,应重视以下四点:(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和求知欲;(2)大力倡导“鼓励行教育”,充分肯定学生的丁点优势;(3)整合学生个性,建立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4)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推进集体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应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实践体验,教师应以“三主三说”为上课准则,“三主”为以出新为主旨,以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三说”为学生“敢说、大声说、人人说”。遵循民主性,科学性,活动性、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让不同的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机会、有勇气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教师经常鼓励创新,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和成功的机会,充分肯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长处,强化他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动机,决不吝惜给学生打5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内心情感的发展产生强烈的驱动力,惟有如此,才能促进个性全面优化的发展。
2、在班级管理中,以灵活的管理,形式多样地开展创新教育。
日本有句著名的格言:“创造需从身边做起”。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习惯等方面有极大的影响。班主任管理灵活,所带的班级就会活泼、乐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创新教育,可以成立班级图书角;家长们平时喜欢给孩子们买书,他们看完后,有的书就成了废纸,我就发动孩子们捐出自己的旧书,建立了班上图书角。开展“名言佳句与你共享”活动:每天早上,我让班长或学习委员把同学们收集的名言佳句抄五个在黑板一角,让同学们记录在自己的积累本上,日积月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另外,还可以组织板报小组;实行财产承包制;开展“帮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这些活动的开展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品尝成功的甜蜜,让“成功成为成功之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并产生创造性的作品、产品的创新教育。
在小学,组建科技、文艺、绘画、体育等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专业课教师的培养和指导下,进行训练。然后,让每一个学生都搞一个小制作,画一幅画或写一首诗等。并举行各种类型的比赛,展览,调动他们的创作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小学各阶段创新教育的特点和对策。
小学创新教育的开展,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学生创造性特点和学生个性特点,正确处理好教学活动的双边关系,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学阶段的创新教育切忌压抑。小学生的创造性特点表现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异想天开,非逻辑性,创造能力正处于萌芽阶段。这时,学生知识性学习不是主要的任务,更不在乎知识量的多少,其目的应让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迅速发展,形成活跃的思维。由于个性特点正处于不成熟状态,独立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欠缺,只有依赖于老师、成人对其行为的评价。所以,我们应该激发儿童的每一个好奇心,养成多提问、多想问题的习惯,学习和培养发现问题的方法,切忌压抑。如何才能解决压抑的问题呢?第一,适当降低教师的权威性。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经调查,教师的言行过严是学生厌学的第一原因。其次,是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尽管大纲反复强调“在理论要求和习题难度方面应当适当”,在考查时“题目要体现教学难点,重点难易适当,不出偏题、怪题和助长死记硬背的题目”,但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或总复习中,仍让学生操练一些内容过时且难度过大的题目。由此看来,减轻课业负担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重视。第二,适当降低标准答案的权威性。美国一个语文教师给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布置了一个作文,要求写一场精彩的球赛,而一个懒学生只写了一句话:“很抱歉,由于天下雨,足球赛改期举行。”老师给学生打了满分,是赞赏其新的思维,没有去苛求标准答案。第三,小学生的创新教育要适可而止。小学生不成熟的思维空间不大,应让小学生愉快、健康、幸福地成长,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观念中提出的创新教育属主体性学习,主体体验性学习是终身教育的关键,这种观念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一个核心观念,加上时代的发展又与人的发展紧密联系,因而培养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开拓性特征的人才成为了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都应顺应素质教育前进的步伐,多多实践,多多研究,为新世纪的科教兴国添砖加瓦。
关键词:创新 素质 教育 能力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现代的教育理念是指符合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一些理念。现代教育理念在受教育时间上强调终身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的养成,不再一味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试教育中,教师总是把学生掌握知识放在第一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第二位,目光短浅,误人子弟。
一、小学语文开展创新教育的主要形式。
1、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的创新教育。
课堂是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对小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训练的基本途径。所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创新教育开展的效果。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具有时代性,科学性与趣味性。教师在教法上要不断地更新。首先,要正确处理好“知识中心教育模式”和“能力中心教育模式”的关系,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是最完美的。其次,是要运用发现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以及开放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自己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核心是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想象力和思维力。加强课堂整合,促进个性的全面、优化发展,应重视以下四点:(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和求知欲;(2)大力倡导“鼓励行教育”,充分肯定学生的丁点优势;(3)整合学生个性,建立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4)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推进集体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应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实践体验,教师应以“三主三说”为上课准则,“三主”为以出新为主旨,以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三说”为学生“敢说、大声说、人人说”。遵循民主性,科学性,活动性、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让不同的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机会、有勇气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教师经常鼓励创新,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和成功的机会,充分肯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长处,强化他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动机,决不吝惜给学生打5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内心情感的发展产生强烈的驱动力,惟有如此,才能促进个性全面优化的发展。
2、在班级管理中,以灵活的管理,形式多样地开展创新教育。
日本有句著名的格言:“创造需从身边做起”。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习惯等方面有极大的影响。班主任管理灵活,所带的班级就会活泼、乐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创新教育,可以成立班级图书角;家长们平时喜欢给孩子们买书,他们看完后,有的书就成了废纸,我就发动孩子们捐出自己的旧书,建立了班上图书角。开展“名言佳句与你共享”活动:每天早上,我让班长或学习委员把同学们收集的名言佳句抄五个在黑板一角,让同学们记录在自己的积累本上,日积月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另外,还可以组织板报小组;实行财产承包制;开展“帮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这些活动的开展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品尝成功的甜蜜,让“成功成为成功之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并产生创造性的作品、产品的创新教育。
在小学,组建科技、文艺、绘画、体育等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专业课教师的培养和指导下,进行训练。然后,让每一个学生都搞一个小制作,画一幅画或写一首诗等。并举行各种类型的比赛,展览,调动他们的创作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小学各阶段创新教育的特点和对策。
小学创新教育的开展,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学生创造性特点和学生个性特点,正确处理好教学活动的双边关系,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学阶段的创新教育切忌压抑。小学生的创造性特点表现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异想天开,非逻辑性,创造能力正处于萌芽阶段。这时,学生知识性学习不是主要的任务,更不在乎知识量的多少,其目的应让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迅速发展,形成活跃的思维。由于个性特点正处于不成熟状态,独立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欠缺,只有依赖于老师、成人对其行为的评价。所以,我们应该激发儿童的每一个好奇心,养成多提问、多想问题的习惯,学习和培养发现问题的方法,切忌压抑。如何才能解决压抑的问题呢?第一,适当降低教师的权威性。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经调查,教师的言行过严是学生厌学的第一原因。其次,是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尽管大纲反复强调“在理论要求和习题难度方面应当适当”,在考查时“题目要体现教学难点,重点难易适当,不出偏题、怪题和助长死记硬背的题目”,但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或总复习中,仍让学生操练一些内容过时且难度过大的题目。由此看来,减轻课业负担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重视。第二,适当降低标准答案的权威性。美国一个语文教师给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布置了一个作文,要求写一场精彩的球赛,而一个懒学生只写了一句话:“很抱歉,由于天下雨,足球赛改期举行。”老师给学生打了满分,是赞赏其新的思维,没有去苛求标准答案。第三,小学生的创新教育要适可而止。小学生不成熟的思维空间不大,应让小学生愉快、健康、幸福地成长,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观念中提出的创新教育属主体性学习,主体体验性学习是终身教育的关键,这种观念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一个核心观念,加上时代的发展又与人的发展紧密联系,因而培养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开拓性特征的人才成为了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都应顺应素质教育前进的步伐,多多实践,多多研究,为新世纪的科教兴国添砖加瓦。
- 【发布时间】2017/11/27 23:09:13
- 【点击频次】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