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创设情境是激趣的良好策略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创设情境是激趣的良好策略,我们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让情境富有趣味性和实效性,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自我建构中来。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设情境 激趣 有效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道:“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又补充道:“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之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具有的重要意义。现在,激趣教学虽已成为教师共识,但很多教师激趣无辙,观念有却无法通过教学行为展现出来。我们知道,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如果教学过程不充满趣味性,那我们数学学习就更加枯燥乏味了。所以,我们教学的首选项应在激趣上。当然,激趣方法很多,而我认为情境是最有效的措施。
一、通过创设悬念情境激趣
好奇心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初中学生由于认知能力还较差,好奇更为强烈。教学中,我们可抓住学生这种心态,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这样不但能激趣,还能激发学生探求热情。
二、通过创设冲突情境激趣
认知冲突就是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创设冲突情境就是要打破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现有平衡,激发内驱办,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三、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趣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我们数学学习的良好方法,也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创设生活情境,在让学生感觉数学实用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数学的无穷趣味。当然,我们运用的生活实例一定要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或身边事件,这样更有利于激趣,促进学生主动分析,认真思考。
总之,创设情境是激趣的良好策略。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尽量发挥情境的独特作用,通过情境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数学的实用和有趣,从而主动参与课堂,参与知识的我建构。值得提出的是,我们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要仅为了激趣而“荒了目标”,步入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新奇而忽略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错误圈子,我们要注重情境创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5。
[2]吕世虎,《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3]王立嘉,《新课标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实例》,宁波出版社,2004。
[4]潘莉霞,《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分设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张奠宙、赵小平,《当心“去数学化”》,数学教学,2005.6。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设情境 激趣 有效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道:“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又补充道:“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之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具有的重要意义。现在,激趣教学虽已成为教师共识,但很多教师激趣无辙,观念有却无法通过教学行为展现出来。我们知道,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如果教学过程不充满趣味性,那我们数学学习就更加枯燥乏味了。所以,我们教学的首选项应在激趣上。当然,激趣方法很多,而我认为情境是最有效的措施。
一、通过创设悬念情境激趣
好奇心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初中学生由于认知能力还较差,好奇更为强烈。教学中,我们可抓住学生这种心态,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这样不但能激趣,还能激发学生探求热情。
二、通过创设冲突情境激趣
认知冲突就是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创设冲突情境就是要打破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现有平衡,激发内驱办,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三、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趣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我们数学学习的良好方法,也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创设生活情境,在让学生感觉数学实用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数学的无穷趣味。当然,我们运用的生活实例一定要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或身边事件,这样更有利于激趣,促进学生主动分析,认真思考。
总之,创设情境是激趣的良好策略。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尽量发挥情境的独特作用,通过情境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数学的实用和有趣,从而主动参与课堂,参与知识的我建构。值得提出的是,我们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要仅为了激趣而“荒了目标”,步入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新奇而忽略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错误圈子,我们要注重情境创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5。
[2]吕世虎,《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3]王立嘉,《新课标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实例》,宁波出版社,2004。
[4]潘莉霞,《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分设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张奠宙、赵小平,《当心“去数学化”》,数学教学,2005.6。
- 【发布时间】2017/11/8 10:43:45
- 【点击频次】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