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意义探究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其意义是非常明显的。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引导学生思维,还是培养学生情感的良好手段。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媒体 融合 实践意义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实现,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手段走进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了融合实践。小学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平台,与多媒体融合更是首当其冲。多年实践证明 ,科学合理运用辅助语文教学,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繁为简,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地说,它可以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多媒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是的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和求知的欲望,成为“我要学”的主动践行者。
(一)化形象为具体,激情引趣。多媒体重要一个就是化抽象为直观,能降低知识学习难度。因此,在上课开始,我们就可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如教学《草原》一文,先播放一段內蒙古草原迷人风光的录像,再配上清新典雅的乐曲,让学生饱览草原的美丽和辽阔,亲身感受草原之美和蒙古人民的热情。这样,无需多说,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设置疑问,引人入胜。设疑置问,就是要促使学生急于探究其详的下步学习动机。所谓“学起于思贵有疑”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在教学《美猴王》一文时,我们就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西游记》主题曲,让学生在音乐作用下激发起学习欲望,我们再适时提问:“你知道这首乐曲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吗?主要写的是谁呢?关于它,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呢!”此时此刻,无需多说,学生注意力就很自然地融入了音乐创设的情境之中,产生了“愿闻其详”的迫切学习愿望和急于探索课文的学习心理。
二、多媒体是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助推器
多媒体不仅是激趣的有效工具,也是破解教学难度的重要工具。实践中,当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出现障碍时,我内部就可运用多媒体媒体,及时帮助学生思考,使之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收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及时创设情境,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
(二)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形象。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虽然都是基于学生认知现实,但还是少数的内容含义较深或过于抽象的课文,这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让学生难以理解认识。但在多媒体辅助教育的今天,我们就可运用多媒体使其由静态变为动态,变抽象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期《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有感性认识,特别对爬山虎的脚在爬墙时的一系列动作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对文中的有关动作描写的词语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时及时出示教学录像,让学生一看便明白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以及满墙绿叶在风儿吹动时起层层涟漪的动美。而运用多媒体,则能将爬山虎的脚在爬时的形状及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比教师讲解要直观、易懂得多,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多媒体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催化剂”
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小学生也是有情感的,只有当他们融入了情境,与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才能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
(一)以境激情。良好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习情感,也能催发学生与教材情感互通,进而产生共鸣。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期《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课文第三段揭露了英法联军的罪行。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既遥远又陌生。在教学时成功地运用多媒体,便能完成情感转折使之达到高潮。如老师过渡:“当年圆明园如此辉煌,多么令人自豪,但是……”突然一转,通过大屏幕放映“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而精炼的语言,具体再现当年那残酷的一幕。学生亲眼目睹了侵略军的强盗行径,亲耳听到了那一声声愤怒地谴责,愤怒之情油然而生,爱国之情骤然彭拜。
(二)氛围激情。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这方面,不乏优秀的案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教学,一开始用幻灯机打出周总理的遗像并播放悲壮的哀乐,与此同时,教师用低沉哀痛的声音对学生说:“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早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学生凝视周总理的遗像,听着哀悼周总理的哀乐,和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播放配乐朗诵录音,低沉悲壮的音乐,悲痛欲绝的朗诵,教师执着动情的教学,使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了课文中,自然地产生了对总理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提高阅读教学效果非一日之力。实践证明,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媒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益高、效果好。因此,在这教育信息化大力推进的背景下,我们要果敢地运用,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俊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J].读写算,2014年。
[2]刘建华,浅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融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
[3]刘海杰,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J].青年时代,2016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媒体 融合 实践意义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实现,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手段走进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了融合实践。小学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平台,与多媒体融合更是首当其冲。多年实践证明 ,科学合理运用辅助语文教学,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繁为简,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地说,它可以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多媒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是的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和求知的欲望,成为“我要学”的主动践行者。
(一)化形象为具体,激情引趣。多媒体重要一个就是化抽象为直观,能降低知识学习难度。因此,在上课开始,我们就可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如教学《草原》一文,先播放一段內蒙古草原迷人风光的录像,再配上清新典雅的乐曲,让学生饱览草原的美丽和辽阔,亲身感受草原之美和蒙古人民的热情。这样,无需多说,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设置疑问,引人入胜。设疑置问,就是要促使学生急于探究其详的下步学习动机。所谓“学起于思贵有疑”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在教学《美猴王》一文时,我们就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西游记》主题曲,让学生在音乐作用下激发起学习欲望,我们再适时提问:“你知道这首乐曲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吗?主要写的是谁呢?关于它,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呢!”此时此刻,无需多说,学生注意力就很自然地融入了音乐创设的情境之中,产生了“愿闻其详”的迫切学习愿望和急于探索课文的学习心理。
二、多媒体是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助推器
多媒体不仅是激趣的有效工具,也是破解教学难度的重要工具。实践中,当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出现障碍时,我内部就可运用多媒体媒体,及时帮助学生思考,使之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收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及时创设情境,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
(二)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形象。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虽然都是基于学生认知现实,但还是少数的内容含义较深或过于抽象的课文,这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让学生难以理解认识。但在多媒体辅助教育的今天,我们就可运用多媒体使其由静态变为动态,变抽象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期《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有感性认识,特别对爬山虎的脚在爬墙时的一系列动作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对文中的有关动作描写的词语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时及时出示教学录像,让学生一看便明白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以及满墙绿叶在风儿吹动时起层层涟漪的动美。而运用多媒体,则能将爬山虎的脚在爬时的形状及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比教师讲解要直观、易懂得多,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多媒体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催化剂”
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小学生也是有情感的,只有当他们融入了情境,与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才能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
(一)以境激情。良好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习情感,也能催发学生与教材情感互通,进而产生共鸣。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期《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课文第三段揭露了英法联军的罪行。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既遥远又陌生。在教学时成功地运用多媒体,便能完成情感转折使之达到高潮。如老师过渡:“当年圆明园如此辉煌,多么令人自豪,但是……”突然一转,通过大屏幕放映“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而精炼的语言,具体再现当年那残酷的一幕。学生亲眼目睹了侵略军的强盗行径,亲耳听到了那一声声愤怒地谴责,愤怒之情油然而生,爱国之情骤然彭拜。
(二)氛围激情。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这方面,不乏优秀的案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教学,一开始用幻灯机打出周总理的遗像并播放悲壮的哀乐,与此同时,教师用低沉哀痛的声音对学生说:“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早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学生凝视周总理的遗像,听着哀悼周总理的哀乐,和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播放配乐朗诵录音,低沉悲壮的音乐,悲痛欲绝的朗诵,教师执着动情的教学,使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了课文中,自然地产生了对总理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提高阅读教学效果非一日之力。实践证明,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媒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益高、效果好。因此,在这教育信息化大力推进的背景下,我们要果敢地运用,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俊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J].读写算,2014年。
[2]刘建华,浅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融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
[3]刘海杰,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J].青年时代,2016年。
- 【发布时间】2017/8/5 9:31:57
- 【点击频次】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