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学起于思贵有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这些谆谆教诲让我们懂得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的重要性---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自主地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而我们现行学生,大都没有主动质问问难的习惯,需要我们诱导生疑。南宋朱熹告诉我们,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故而提问便在语文教学中有了广泛的应用市场。实践中,我们发现,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走进了一些误区,比如过多提问,认为多发问就是启发式教学,没有提问或提问较少就是在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随意性提问,问题缺少精心设计,张口便问“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成为口头禅,问得勤,收效不大;表面性提问,场面热热闹闹,问题浅层化,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思维与探究能力的训练;追问性提问,喜欢在提出问题后对学生进行追问,直到得到自己所要的答案为止;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突然发问,借机惩罚等等。这样类似的提问,举不胜举,不但耗用时间,有效性还不高,还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全面倡导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必须精心设计提问内容与形式,创新运用提问艺术。
一、提问应切中要害,启迪思维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引领平台,我们的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就像一只火把,点燃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领着学生思维前行。而这样的问题设计必须切中要害,能启迪思维。例如,在进行《项链》一课教学时,我们就可设计这样的问题:“玛蒂尔德在得知花了十年的心血偿还的项链是假的之后,她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这样的问题很好地启迪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我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从而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提问应抓住矛盾,引发思考
高中语文教材,很多课文的内容都相对复杂,都会给学生认知、理解带来困惑。对于善于质疑的学生来说,就容易引起他们的深层思考。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例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时,我们便可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为什么他又是那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呢? ”这一看起来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是九十年代害怕群众、害怕变革的可怜虫。别里科夫精神是沙皇政府对人民实行思想控制、精神禁锢的工具。他怕这怕那,并“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轨道外的东西”,他还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因此,终日是一副可怜相。若选准最佳突破口,把握时机,问于矛盾之时,就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积极效果。
三、提问应分层实施,把握梯度
因材施教原则告诉我们,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而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而采取分层教学,把握梯度就是遵循的正确做法。为此,在实践中,我们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问题不能太难,应以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够解答为宜;也不能太易,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解答,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的,就要点拨引导,或划大为小,或划难为易,为学生答题架桥铺路。譬如,要学生概括课文《荷花淀》大意,可以这样来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情?事情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的?结果怎么样?这件事有什么含义?这样让学生逐层思考,学生便能在思考中汇点成线,作出结论。
四、提问应面向全体,引发探究
教学是师生的多维互动,提问是师生对话的情感交流。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民主氛围,使学生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这样他们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索,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听取回答,以求实的态度肯定学生回答中的每一点成绩,不能用现成答案去束缚学生。课堂提问面对的应是全体学生,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或一些不敢在公众场合之下说话的同学,更应该多提供一些机会,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发言的勇气和力量,唤起他们的自信。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课的结尾时,我们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对她又情深似海,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对这个问题,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兴趣,讨论非常积极,他们的回答也丰富多彩,表现出对此的有效思考。有的认为是“刘兰芝没生孩子,古代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的认为是“兰芝太能干了,让婆婆显得太无能了,这使焦母很没面子”。也有的说是“焦母是独自把儿子拉扯大,不愿让兰芝夺走儿子对自己的感情”。“焦母见儿子太恋家室,怕影响了前途”等等。对于学生的思考成果我们应不持否定态度,要求他们带着自己的答案进一步阅读课文,进一步探究。最后告诉学生,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而焦母的所作所为则处处体现着一个封建家长的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这样既维护了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使同学们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织手段,我们必须做到精心设计,科学应用。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阐释提问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技能,让它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以更好地配合高效课堂的创建。
参考文献:
[1]高春梅,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J].考试周刊,2015年。
[2]张萍,试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课外语文,2012年。
[3]孟玉兰,注重提问艺术 激发学生思维——浅尝提问的艺术[J].科教文汇,2008年。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而我们现行学生,大都没有主动质问问难的习惯,需要我们诱导生疑。南宋朱熹告诉我们,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故而提问便在语文教学中有了广泛的应用市场。实践中,我们发现,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走进了一些误区,比如过多提问,认为多发问就是启发式教学,没有提问或提问较少就是在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随意性提问,问题缺少精心设计,张口便问“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成为口头禅,问得勤,收效不大;表面性提问,场面热热闹闹,问题浅层化,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思维与探究能力的训练;追问性提问,喜欢在提出问题后对学生进行追问,直到得到自己所要的答案为止;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突然发问,借机惩罚等等。这样类似的提问,举不胜举,不但耗用时间,有效性还不高,还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全面倡导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必须精心设计提问内容与形式,创新运用提问艺术。
一、提问应切中要害,启迪思维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引领平台,我们的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就像一只火把,点燃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领着学生思维前行。而这样的问题设计必须切中要害,能启迪思维。例如,在进行《项链》一课教学时,我们就可设计这样的问题:“玛蒂尔德在得知花了十年的心血偿还的项链是假的之后,她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这样的问题很好地启迪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我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从而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提问应抓住矛盾,引发思考
高中语文教材,很多课文的内容都相对复杂,都会给学生认知、理解带来困惑。对于善于质疑的学生来说,就容易引起他们的深层思考。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例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时,我们便可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为什么他又是那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呢? ”这一看起来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是九十年代害怕群众、害怕变革的可怜虫。别里科夫精神是沙皇政府对人民实行思想控制、精神禁锢的工具。他怕这怕那,并“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轨道外的东西”,他还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因此,终日是一副可怜相。若选准最佳突破口,把握时机,问于矛盾之时,就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积极效果。
三、提问应分层实施,把握梯度
因材施教原则告诉我们,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而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而采取分层教学,把握梯度就是遵循的正确做法。为此,在实践中,我们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问题不能太难,应以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够解答为宜;也不能太易,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解答,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的,就要点拨引导,或划大为小,或划难为易,为学生答题架桥铺路。譬如,要学生概括课文《荷花淀》大意,可以这样来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情?事情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的?结果怎么样?这件事有什么含义?这样让学生逐层思考,学生便能在思考中汇点成线,作出结论。
四、提问应面向全体,引发探究
教学是师生的多维互动,提问是师生对话的情感交流。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民主氛围,使学生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这样他们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索,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听取回答,以求实的态度肯定学生回答中的每一点成绩,不能用现成答案去束缚学生。课堂提问面对的应是全体学生,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或一些不敢在公众场合之下说话的同学,更应该多提供一些机会,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发言的勇气和力量,唤起他们的自信。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课的结尾时,我们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对她又情深似海,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对这个问题,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兴趣,讨论非常积极,他们的回答也丰富多彩,表现出对此的有效思考。有的认为是“刘兰芝没生孩子,古代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的认为是“兰芝太能干了,让婆婆显得太无能了,这使焦母很没面子”。也有的说是“焦母是独自把儿子拉扯大,不愿让兰芝夺走儿子对自己的感情”。“焦母见儿子太恋家室,怕影响了前途”等等。对于学生的思考成果我们应不持否定态度,要求他们带着自己的答案进一步阅读课文,进一步探究。最后告诉学生,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而焦母的所作所为则处处体现着一个封建家长的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这样既维护了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使同学们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织手段,我们必须做到精心设计,科学应用。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阐释提问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技能,让它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以更好地配合高效课堂的创建。
参考文献:
[1]高春梅,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J].考试周刊,2015年。
[2]张萍,试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课外语文,2012年。
[3]孟玉兰,注重提问艺术 激发学生思维——浅尝提问的艺术[J].科教文汇,2008年。
- 【发布时间】2017/8/5 9:19:35
- 【点击频次】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