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面对全国卷,高考地理复习的策略思考
摘 要:福建省从2016年开始,告别了自主命题的历史,开始面对全国卷。本文结合地理高考复习课堂实践,探讨了面对全国卷新形势下,做好高考地理复习的一些策略思考。本文对于做好高考地理总复习工作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夯实基础;专题引领;经典解析;回归文本;解题技巧
面对全国卷,省市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研员,一线教师摸着石头探寻适合我们学生实际的高效复习方法。我很荣幸的成为这两年高三地理学科的一线教师,也有了自己的一些复习的策略思考。
一、夯实一轮基础,强化核心素养
一轮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
那如何在第一轮复习这个关键时期中更好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在第一轮复习中,考生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地理试题注重对基本概念、原理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如全国I卷6~8题呈现了经过模式化的闭合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未发生变化的背景,将水量平衡限定在降水与蒸发两者的关系上,重点考查学生对水量平衡原理的理解,纠正简单使用蒸发量来评价区域干旱程度的误区。
2017年高考地理试卷以稳为主,稳中求进,在题型、风格、呈现形式等方面延续了以往特点,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为主线,通过优选考试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地理思维品质,实现高考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选拔功能和导学作用。
二、用微专题引领,做到胸有成竹
自然地理部分:晨昏线基础及其应用、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其成因、大气环流的主要形式及其形成、气候类型的基础及其特殊性分析、等值线专题、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专题,河流知识应用专题、地质地貌成因分析、海水温度和盐度及海水运动等。
人文地理部分:农业专题、工业专题、交通专题、城市的区位因素和城市化、城市地域形态和地域结构、文化扩散、旅游资源评价、综合国力、一带一路等。
区域地理部分:以世界及我国主要区域的经纬网记忆为载体,复习重要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交通、社会经济发展,特别突出各区域的优势和限制性条件,并与国土整治内容衔接,形成区域知识网络。
三、经典例题解析,形成答题思路
学生在审题,规范答题方面做得还很不够。那么经典例题的讲解分析就很有必要。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区域东部地区地势特征及判断理由。
(2)比较图中 a、 b 两河的水文特征。
(3)简述 a 河源地所在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解析:根据图中经纬网和河流等信息可准确定位:图示区域为南亚西部。通过河流流向等确定地势高低,地势特征描述要突出高低起伏状况;河流水文特征应从流量、含沙量、有无汛期、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回答;自然地理特征描述要突出区域特色,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方面回答。
答案:(1)地势大体东北高,西南低 (北高南低 )。理由:河流由东北向西南注入海洋。 (2)相同点: a、 b 两河的汛期都出现在夏季;两河所处纬度较低,都没有结冰期。不同点: a 河流量小, 含沙量大; b 河流量大,上游水能丰富。 (3)a 河源地所在地形区为青藏高原。地形:平均海拔 4000 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气候: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地域差异大。水文特征:以冰川融水为主,是许多大河发源地,多冰川湖泊。植被:以高山草甸为主,垂直分异明显。
解答技巧点拨:在描述时要注意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并且做到简洁、准确地描述。要准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必须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解答该类试题的答题模式,并用规范而专业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具体答题思路是:首先要对题目涉及区域进行区域空间定位 (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 ),明确区域位置 (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 )和图文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特征分析。
四、回归文本,强化素养
在高考复习的最后这段时间,考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回归教材。新课标地理高考试题仍然注重对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地理学科能力考查,如自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气候、地形、河流水文、自然带、板块等)和人文地理基本思想如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的考查。同时,以区域为核心,研究区域开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近年高考体现高初中知识的联系,区域图的考查成为载体。因此,在考前还要注重复习各种地图,无论是气候类型分布图、洋流分布图、自然带分布图、板块分布图,还是各大洲和中国局域地图的判读。考前应进一步训练利用经纬线、重要地理事项及轮廓等对区域的定位。
考生应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地理事实材料,如雾霾等环境问题、一带一路区域发展问题等。在了解关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地理知识的结合。 (下转第21页)
(上接第15页)
现阶段,要处理好看书与做题关系,练习量适当,不宜做难题,要回归高考题,把握命题角度。三类题型分别对待:选择题要注意选择重点知识、自己的弱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针对性训练,解题过程中注意解题思路及出现的问题,发现问题及时回归课本,此时恰是对课本知识的最佳提升时段;综合题重点训练解题思路、答题规范性;选做题要找准方向,有的放矢,重点强化。
考前调节: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保持自信心与良好的心态。适度紧张,使自己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确保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并把这种良好境界和品质保持到高考,并在高考中充分发挥好,取得好成绩是必然的。
五、解题技巧,细节指导
技巧1.基本方法
仔细审清每一小题题干的题意,明确其表示的地理内容的知识类别、时空范围及数量特征。针对题干,联系地理事物的概念、分类、原理及规律,进行全面思考和综合分析,并通过对比答案的异同,得出结论。这是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和技巧。
选择题一般有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第一步先细读题干和选项,看题干提供了什么条件,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第二步进行回忆联想,联想调动与本题有关的地理名词、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因果联系等基础知识。第三步,对选项进行综合分析、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得出正确答案。
技巧2.排除法
逆向进行,从选项入手,一边审题一边排除,一个一个地排除掉,直至得到正确选项,看似复杂的问题会变得很简单。
技巧3.图形与辅助线法
对于一些计算类的题目和读图选择题可能其本身没有图形,或者图形不能准确的表达题目的含义。我们可以画出示意图,或者在图上作出一些辅助线,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技巧4.一题多问的题目,注意前后题目的相互印证
一题多问的题目,一般是在呈现一张信息量丰富的图表或信息量较大的材料的基础上,设计若干个相关提问。其综合性特别强,着重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解这类题目的时候往往可以根据题目之间的相互印证增大正确率。
技巧5.选优法
在高考的过程中,有的试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可能陌生,没有十分的把握,这就要求我们在解题中先把一定错误的选项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选出下你认为最有可能的选项。
在全国卷面前,我们要夯实基础,回归课本,技巧引导;引领微专题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培养学科思维能力,围绕地理核心素养展开教学;用好经典例题,规范解题答题思路。
- 【发布时间】2017/8/5 9:06:11
- 【点击频次】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