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高中学生物理学习的智能差异较明显,根据学生物理学习的智能差异进行高中物理分层教学将给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创造各不相同的物理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物理成绩都能得到提高和进步,从而达到全面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目的,这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关键词:分层教学 高中物理教学 优化运用 成绩提高
物理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科,不同的学生由于年龄、生理特征的差异,导致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是导致大批物理差生的根本原因。新课程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分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教育观念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在课堂教学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在教学实践中,一般把练习与作业分多个层次: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和创新性练习。例如在“平抛运动”教学中,对概念和公式的直接应用作为基础练习,公式的变形与相关的高考题作为提高性练习,平抛运动在生活中应用和有关类平抛运动的题目作为创新练习。
二、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运用前提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有三个前提: 一是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 不仅有物理认知结构上的差异,也有在对新的物理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而建构新的物理知识结构上能力的差异,还有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差异 ,这些差异无一例外地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二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物理。只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采取不同的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矫正策略,不同的学生都会有提高,或者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新的物理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结果; 三是从新的教学观看,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而不是一味地只要求不同的学生来适应教师所创设的单调的、唯一的教学环境。在这三个前提下实施的高中物理分层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存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课堂教学问题,使物理智能存在差异的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物理知识和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从而全面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三、分层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教师应在吃透教学大纲、教材和抓好学期备课、单元备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课时备课,要把每一课时的教学要求,相对划分出高、中、低三个层次,也就是为高层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为中层的学生制定出一个中层学习目标,为低层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低层次的学习目标。
上课是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教师主要应做好工作:适时明确分层教学目标,鼓励学生个个努力达标。自己又常常不知如何找到自己的学习位置,因此,教师一般应在每节课的开头,向学生展示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这课时,教师应明确告诉高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灵活运用万有引力提供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中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一些稍有变化的问题;低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意义,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做一些较为简单的习题。由于每个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且难度不一样,避免了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发生。
分层把握教学要求,力求人人学有所得。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一是爱表现自己;二是爱听表扬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瞄准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用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等形式检查学生学习达标情况,采取因人提问、分层设题的办法进行。比如,让一些学习较差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概念识记性提问,多练习一些难度较小的模仿性题目;让一些学习中等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需认真思索的提问,多练习一些难度适中的阶梯性题目;让一些学习较好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智力运用性的提问,多练习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题目;对回答或练习做正确的学生,特别是中、差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有获得表扬的机会,让学习较差的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物理获得成功的快乐,让学习较好的学生感到有压力。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同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学生各有所得。
最后,通过分层教学,落实“优生得到优教、中等生得到宜教、学困生得到补教”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阎金铎.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分层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10
[2]闫宝斌.分层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浅析[J].《中小学教育》,2015.07
关键词:分层教学 高中物理教学 优化运用 成绩提高
物理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科,不同的学生由于年龄、生理特征的差异,导致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是导致大批物理差生的根本原因。新课程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分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教育观念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在课堂教学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在教学实践中,一般把练习与作业分多个层次: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和创新性练习。例如在“平抛运动”教学中,对概念和公式的直接应用作为基础练习,公式的变形与相关的高考题作为提高性练习,平抛运动在生活中应用和有关类平抛运动的题目作为创新练习。
二、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运用前提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有三个前提: 一是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 不仅有物理认知结构上的差异,也有在对新的物理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而建构新的物理知识结构上能力的差异,还有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差异 ,这些差异无一例外地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二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物理。只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采取不同的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矫正策略,不同的学生都会有提高,或者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新的物理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结果; 三是从新的教学观看,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而不是一味地只要求不同的学生来适应教师所创设的单调的、唯一的教学环境。在这三个前提下实施的高中物理分层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存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课堂教学问题,使物理智能存在差异的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物理知识和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从而全面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三、分层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教师应在吃透教学大纲、教材和抓好学期备课、单元备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课时备课,要把每一课时的教学要求,相对划分出高、中、低三个层次,也就是为高层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为中层的学生制定出一个中层学习目标,为低层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低层次的学习目标。
上课是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教师主要应做好工作:适时明确分层教学目标,鼓励学生个个努力达标。自己又常常不知如何找到自己的学习位置,因此,教师一般应在每节课的开头,向学生展示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这课时,教师应明确告诉高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灵活运用万有引力提供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中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一些稍有变化的问题;低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意义,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做一些较为简单的习题。由于每个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且难度不一样,避免了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发生。
分层把握教学要求,力求人人学有所得。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一是爱表现自己;二是爱听表扬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瞄准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用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等形式检查学生学习达标情况,采取因人提问、分层设题的办法进行。比如,让一些学习较差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概念识记性提问,多练习一些难度较小的模仿性题目;让一些学习中等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需认真思索的提问,多练习一些难度适中的阶梯性题目;让一些学习较好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智力运用性的提问,多练习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题目;对回答或练习做正确的学生,特别是中、差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有获得表扬的机会,让学习较差的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物理获得成功的快乐,让学习较好的学生感到有压力。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同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学生各有所得。
最后,通过分层教学,落实“优生得到优教、中等生得到宜教、学困生得到补教”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阎金铎.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分层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10
[2]闫宝斌.分层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浅析[J].《中小学教育》,2015.07
- 【发布时间】2017/8/5 9:04:03
- 【点击频次】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