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思品教学策略探究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初中思品教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也是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要求。本文主要探析了思品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整合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内容,更好地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品质。本文对于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思品教学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初中思品教学;核心素养;内涵;实施策略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问题逐渐成为各国际组织、各主要国家的教育研究重点之一,尤其是近五年来,核心素养研究的浪潮逐渐席卷全球,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2014年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作为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反复摸索与实践的产物,核心素养已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思想品德作为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突出的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对培养学生有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我们应当如何开展初中思品教学工作呢?为此,本文就如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导,开展初中思品教学工作策略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研与实践。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其特定的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就构成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突出,有独特的育人优势的思想品德学科,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奠定基础。
初中思品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
1.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主体对社会道德现象的认识、知觉、体会、理解、把握,从而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信念、理想。所以,道德认知是自觉、自省、自主、自律的过程。道德认知能够有效地增进道德修养,加强道德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而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修养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动机,直接触发主体的道德行为。
2.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个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转化、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即个体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心理状况、学习状况,寻找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能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自行纠正偏差行为,懂得自我约束,从而使思想和行为有利于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自律活动。自我管理的核心在于能够科学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人生。
3.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就是人们对其存在其中的国家的认可与服从,其反映的是人与国家的基本关系,包括价值认同与政治认同两个方面。价值认同表现为对本国的核心价值、主流价值的认同,就是能够对本国、本民族具有强烈的情感认同和心理归属。政治认同就是对本国当前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其中包括对国家的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和现行根本制度的认同。
4.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就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尊重和遵从,其实质就是确立法律至上和依法治国的理念。对初中学生需要加强纪律教育和法治教育,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自觉树立法治观念,强化规则意识和秩序意识,积极行使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够促进初中生依法自律,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重在处理好自我与他人、与社会(自然)、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进步,成为有责任担当的人。培育“社会参与”核心素养,是促使初中生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保证。
二、思品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策略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在思品教学中,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1.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初中学生由于心智不成熟和生活经验的匮乏,极易受到当前社会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生活和越来越多元的价值观念,时代呼唤思想教育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正确做出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职责。而学会正确做出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必须依赖于对具体情境的积极思考。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形成心理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尤为重要。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情感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深化思想认识,从而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如在讲授九年级思品课《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以小组为单位,整合课程资源,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们感悟到中国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各小组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比如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解读数字背后的中国;通过视频播放展示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图片的今昔对比介绍中国的变迁等。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各种因素都会对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产生综合性的作用。通过参与,学生能够感受中国的发展变化,也会看到未来发展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引发其对国家、社会的思考,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体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国家与社会的认同。
2.整合教学方法,在动态中生成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平等的对话、理解及相互融入,达成共识,生成共同认可的规范,使某些思想观念、难以理解的思想品德观点、道德价值冲突转变为可理解的“价值”和“理念”,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高自我成长的需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讲授七年级(上)思品第三课《珍爱生命》时,我组织学生们共同欣赏视频《美丽的生命》。先从感性上加深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地球之所以是太阳系中最美的星球,正是因为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而后,结合课前准备,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们在欣赏和小组交流过程中体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生动和精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这样,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思想观念、道德认知信念和行为是趋向一致的。
3.优化教学内容,在探索中形成核心素养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之中,让道德回归生活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增强社会生活实践意识,把教材中针对每一课的内容提出的实践活动尽可能地安排在教学内容中,或根据实际,创造性地组织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努力打通书本与生活的通道,把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如在讲授七年级(下)思品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时,通过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小鬼当家”——给家人做一顿饭。要求学生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记录做饭的过程,并进行后期加工,做成PPT或短片,进行成果分享。在课上,孩子们展示了食材的准备、做饭的过程以及最后的成品。每一个画面都记录了他的劳动,他们的快乐。在谈感受的时候,不少学生这样分享:“通过这次活动,学到了许多。虽然这只是通向自立人生很小的一步,但是我们相信,有了这一小步,剩下的路程,也不会太遥远了。”这就是生活化的品德课堂,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真正内化课堂教学要求,也更好地使学生理解自立于社会所需要的品质与能力。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了真实而生动的生活感受,提升个体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初中思品教学;核心素养;内涵;实施策略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问题逐渐成为各国际组织、各主要国家的教育研究重点之一,尤其是近五年来,核心素养研究的浪潮逐渐席卷全球,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2014年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作为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反复摸索与实践的产物,核心素养已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思想品德作为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突出的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对培养学生有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我们应当如何开展初中思品教学工作呢?为此,本文就如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导,开展初中思品教学工作策略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研与实践。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其特定的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就构成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突出,有独特的育人优势的思想品德学科,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奠定基础。
初中思品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
1.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主体对社会道德现象的认识、知觉、体会、理解、把握,从而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信念、理想。所以,道德认知是自觉、自省、自主、自律的过程。道德认知能够有效地增进道德修养,加强道德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而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修养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动机,直接触发主体的道德行为。
2.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个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转化、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即个体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心理状况、学习状况,寻找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能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自行纠正偏差行为,懂得自我约束,从而使思想和行为有利于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自律活动。自我管理的核心在于能够科学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人生。
3.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就是人们对其存在其中的国家的认可与服从,其反映的是人与国家的基本关系,包括价值认同与政治认同两个方面。价值认同表现为对本国的核心价值、主流价值的认同,就是能够对本国、本民族具有强烈的情感认同和心理归属。政治认同就是对本国当前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其中包括对国家的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和现行根本制度的认同。
4.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就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尊重和遵从,其实质就是确立法律至上和依法治国的理念。对初中学生需要加强纪律教育和法治教育,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自觉树立法治观念,强化规则意识和秩序意识,积极行使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够促进初中生依法自律,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重在处理好自我与他人、与社会(自然)、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进步,成为有责任担当的人。培育“社会参与”核心素养,是促使初中生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保证。
二、思品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策略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在思品教学中,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1.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初中学生由于心智不成熟和生活经验的匮乏,极易受到当前社会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生活和越来越多元的价值观念,时代呼唤思想教育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正确做出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职责。而学会正确做出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必须依赖于对具体情境的积极思考。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形成心理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尤为重要。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情感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深化思想认识,从而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如在讲授九年级思品课《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以小组为单位,整合课程资源,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们感悟到中国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各小组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比如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解读数字背后的中国;通过视频播放展示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图片的今昔对比介绍中国的变迁等。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各种因素都会对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产生综合性的作用。通过参与,学生能够感受中国的发展变化,也会看到未来发展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引发其对国家、社会的思考,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体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国家与社会的认同。
2.整合教学方法,在动态中生成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平等的对话、理解及相互融入,达成共识,生成共同认可的规范,使某些思想观念、难以理解的思想品德观点、道德价值冲突转变为可理解的“价值”和“理念”,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高自我成长的需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讲授七年级(上)思品第三课《珍爱生命》时,我组织学生们共同欣赏视频《美丽的生命》。先从感性上加深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地球之所以是太阳系中最美的星球,正是因为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而后,结合课前准备,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们在欣赏和小组交流过程中体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生动和精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这样,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思想观念、道德认知信念和行为是趋向一致的。
3.优化教学内容,在探索中形成核心素养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之中,让道德回归生活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增强社会生活实践意识,把教材中针对每一课的内容提出的实践活动尽可能地安排在教学内容中,或根据实际,创造性地组织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努力打通书本与生活的通道,把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如在讲授七年级(下)思品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时,通过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小鬼当家”——给家人做一顿饭。要求学生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记录做饭的过程,并进行后期加工,做成PPT或短片,进行成果分享。在课上,孩子们展示了食材的准备、做饭的过程以及最后的成品。每一个画面都记录了他的劳动,他们的快乐。在谈感受的时候,不少学生这样分享:“通过这次活动,学到了许多。虽然这只是通向自立人生很小的一步,但是我们相信,有了这一小步,剩下的路程,也不会太遥远了。”这就是生活化的品德课堂,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真正内化课堂教学要求,也更好地使学生理解自立于社会所需要的品质与能力。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了真实而生动的生活感受,提升个体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
- 【发布时间】2017/8/5 8:57:50
- 【点击频次】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