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用教材教”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陈 银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乐善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课改倡导“用教材教”的教材观,把这种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就需要我们创造性使用教材,作教材的开发者、整合者和引荐者,而不是忠实地执行教材。
  关键词:初中历史  “用教材教”理念  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作为教学凭借的教材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传统的“教教材”逐渐转变成了“用教材教”的思想,即弃掉了“唯教材是教”的做法,变成了“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的创新运用教材的做法。虽然,我们历史教学,很多观点、方法和思想都必须依据教材,但我们不能把此作为教学的唯一凭借,看着是教学的全部,就这样把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变成了单纯的识记与背诵,学生学得辛苦、劳累,教学效率低下。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教材的讲授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与创造者。因此,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历史教材,让历史课堂有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一、精心整合教材,符合学生现有认知结构
  师生是教材开发的主人,不是执行教材的奴隶,既要走得进去,又要自如走出来。把文本作为原始材料,多角度地创新使用它。每门学科都有一个认知结构,学习就是对内部认知结构的形成,这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及其之间的普遍联系,而不是死记硬背零散的知识。对历史学科来说,其认知结构无非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线索,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征,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重要人物的荣辱得失等,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不是一些零散的、演义的知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根据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的目录,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知识体系,并引导学生学好教材、用活教材,使他们能从纵横两方面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联系,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比如教材的目录的编写很讲究艺术,力求用简约的文字直接切入主题,抓住要点。每课篇名本身就是本课历史知识的缩影,而且语言精美简练。巧用目录和篇名,就能向学生勾勒出历史的阶段概况及特征,提高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如《中国历史》第二册的《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明朝文化》。在学习之前先向学生说明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点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学完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明朝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什么表现?”学生经过认真讨论和思考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政治上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上出现了“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具有鲜明时代特点”(有了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思想家和文学家)。从目录入手进行学习,学生不仅系统地掌握了明朝基本的历史线索、历史特征,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发引用资源,拓展教材内容深度广度
  把教材当例子,是为了让学生习得方法,形成能力。“用教材教”正是这种思想追求。因为历史知识除了教材上的,还有很多在“课外书”上,所谓课内得法,课外受益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为了丰富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我们要做教材的开发者,引荐者,让更多的历史资源倾注到课堂上来,成为拓展教材内容深度广度的重要资源。在众多资源中,历史地图这种教材辅助资源不可小觑,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重要朝代、国家疆域、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伟大古都、杰出工程等。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如学习唐、北宋两朝历史时,引导学生观察《唐朝长安平面图》和《北宋东京平面图》,大致了解两城特点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两城的平面图作一比较,很容易就了解到宋朝城市比唐朝城市商业发达:北宋东京打破长安城“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区域限制;东京城有早市、夜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通过如此的反复观察与对比,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了。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历史地图课件,形象展示历史事件。如对《郑和下西洋》地图,运用多媒体动态效果插入一艘船只,沿着郑和下西洋路线移动,随着船只漫漫移动,依次闪现出发点刘家港、沿途所经的越南、马来西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对学生来说,这样就更形象、更生动、更好理解了。
  三、引导学生阅读,用好阅读材料拓展理解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知识的需要,除正文外,教材还以楷体字的形式精选了大量的小字阅读材料。有的是寓意深刻、富有思想教育功能的历史故事或历史典故;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进一步阐述;有的是对历史人物的简介。这些材料不要求学生掌握,有的教师就忽视这部分教材内容的教学,但阅读材料文字生动、富有情趣,对能力较强的同学加深理解正文、拓宽阅读和思考空间、扩大知识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讲到唐朝丝织品轻盈精薄时,穿插风趣幽默的故事,一位阿拉伯商人透过五层丝绸衣服看到唐朝官员胸口的黑痣,这使学生对枯燥的经济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自然会对唐代高超的丝织水平留下深刻印象。再如《资治通鉴》一文,课本在介绍了《资治通鉴》的体例、范围、价值后,又有一大段小字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可以进一步了解司马光认真的态度、扎实的学风、严谨的习惯,会对学生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应把“用教材教”的思念应用于实践中去,把教材当例子,创造性的利用、开发和引荐,让学生在更趋于他们认知所向中学到知识,发展历史素养。特别是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教材“更是例子”变得越来越突出,作为这一背景下的我们,更要做知识的引荐者、教学的引导者,而不是“唯书是教“的执行者。
  参考文献:
  [1]陆北江,谈新课标历史教材的使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
  [2]余瑛,创造性使用历史教材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年。
  [3]张洁,关于新课改下历史教科书使用问题[J].历史教学,2005年。
  • 【发布时间】2017/7/15 12:09:18
  • 【点击频次】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