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方法
【关键词】 ;
【正文】一、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着我校的大部分语文老师,常见到语文老师上课文时,要么大发雷霆,要么无奈摇头,只因为我们的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没办法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只能停下来,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来补偿学生欠下的预习债。而这样一来,能用两课时上完的课,我们就要花上三课时甚至更多时间。有的教师为了能够两课时上完一课,上第一课时时,不管学生预习如何,硬是硬着头皮上,结果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夹生现象,要么学生课文读得结结巴巴,要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能高。目前,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已经认识到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农村学生因为多种原因课前预习做得差。我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到,老师布置课前预习后,学生对此并不重视,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还要讲,预习不预习关系不大,有的甚至认为课前预习是在浪费时间。有的学生则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有的则虽说课文读了四、五遍,可在课堂上读课文仍读不通顺,抄写生字时仍错误百出。预习效果不佳,还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教师加强课前预习指导,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学生年级不同,预习的方法也不同。低年级课文浅显易懂,预习时主要是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在疑难处打上问号等,要求不太高。而中高年级随着孩子理解能力的提高,课文内涵也逐渐加深,词汇也更丰富,对段和篇的理解要求更高,所以预习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一)读课文
要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正确,然后利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当“一字多意”、“一词多意”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的这个字词应当选哪一种。还要把文中的会认字、近反义词、多音字、成语一一抄写在专门的积累本上。
(二)理清脉络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知识已有一定积淀,读了课文后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蓝色框里的自学提示思考这几方面: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3、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部分?
(三)做批注
学习语文主要是品读。品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品读含义深刻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从中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的使用好处,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标点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长期坚持下去,探索能力会逐步提高。
(四)做好读书笔记
先看清楚要预习的内容,哪里看不懂写到笔记本上,或者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合上书,把记得的东西回想一下,思考不懂的,写下记得的重点。课后,拿出预习笔记,查看原来不懂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方法指导:分课型预习
(一)讲读课文
1、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疑入手,循序渐进。
(1)读。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
(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
(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
(5)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课文旁边批注,以便于在课堂学习时和大家交流。
2、解决课后思考题。
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了。
(一)自读课文
每个教学单元均会安排“自读课文”的学习。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里,像这样较长篇幅的课文,通读一遍即会占用小半节课,要做好充分地课前预习,才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
1、阅读“自读提示”。心中明白文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带着问题,通读全文,解决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深入分析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细致研读,在读文的过程中总结并作批注,理清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这样的预习已经是比较充分的了。
三、教师在课前预习中的角色
1、教给学生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2、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学生知识的差异,教师设计相(下转第35页)(上接第50页)关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课前可给学生一个预习的提纲。
一个班的学生,就学生基础和学习的素质来总是有一定差异,程度好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生字还不会查,文章的段落分不准,主要内容概括不上来。这个现状要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
3、合理安排预习时间,提高有效预习的效果
合理安排预习时间,也是提高有效预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平时我安排了学生吃掉晚饭这段时间来预习,因为这段时间比较集中,学生操作起来有充分的时间,较好地缓解和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厌学的情绪,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主动的愉悦心理,从而主动地去预习,提高了预习的有效率。
4、评价及时化,调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
对于新课的课前预习老师一定要进行及时的评价,不能让学生的预习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如果老师对学生的预习不管不顾,学生预习成果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们就会失去预习的热情,教师应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预习评价的目的在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自学过程,在激励学生学习,指导学生查漏补缺的同时,更加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通常可使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抽查等方式,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生善于质疑、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着我校的大部分语文老师,常见到语文老师上课文时,要么大发雷霆,要么无奈摇头,只因为我们的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没办法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只能停下来,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来补偿学生欠下的预习债。而这样一来,能用两课时上完的课,我们就要花上三课时甚至更多时间。有的教师为了能够两课时上完一课,上第一课时时,不管学生预习如何,硬是硬着头皮上,结果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夹生现象,要么学生课文读得结结巴巴,要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能高。目前,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已经认识到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农村学生因为多种原因课前预习做得差。我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到,老师布置课前预习后,学生对此并不重视,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还要讲,预习不预习关系不大,有的甚至认为课前预习是在浪费时间。有的学生则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有的则虽说课文读了四、五遍,可在课堂上读课文仍读不通顺,抄写生字时仍错误百出。预习效果不佳,还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教师加强课前预习指导,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学生年级不同,预习的方法也不同。低年级课文浅显易懂,预习时主要是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在疑难处打上问号等,要求不太高。而中高年级随着孩子理解能力的提高,课文内涵也逐渐加深,词汇也更丰富,对段和篇的理解要求更高,所以预习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一)读课文
要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正确,然后利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当“一字多意”、“一词多意”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的这个字词应当选哪一种。还要把文中的会认字、近反义词、多音字、成语一一抄写在专门的积累本上。
(二)理清脉络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知识已有一定积淀,读了课文后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蓝色框里的自学提示思考这几方面: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3、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部分?
(三)做批注
学习语文主要是品读。品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品读含义深刻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从中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的使用好处,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标点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长期坚持下去,探索能力会逐步提高。
(四)做好读书笔记
先看清楚要预习的内容,哪里看不懂写到笔记本上,或者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合上书,把记得的东西回想一下,思考不懂的,写下记得的重点。课后,拿出预习笔记,查看原来不懂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方法指导:分课型预习
(一)讲读课文
1、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疑入手,循序渐进。
(1)读。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
(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
(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
(5)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课文旁边批注,以便于在课堂学习时和大家交流。
2、解决课后思考题。
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了。
(一)自读课文
每个教学单元均会安排“自读课文”的学习。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里,像这样较长篇幅的课文,通读一遍即会占用小半节课,要做好充分地课前预习,才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
1、阅读“自读提示”。心中明白文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带着问题,通读全文,解决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深入分析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细致研读,在读文的过程中总结并作批注,理清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这样的预习已经是比较充分的了。
三、教师在课前预习中的角色
1、教给学生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2、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学生知识的差异,教师设计相(下转第35页)(上接第50页)关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课前可给学生一个预习的提纲。
一个班的学生,就学生基础和学习的素质来总是有一定差异,程度好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生字还不会查,文章的段落分不准,主要内容概括不上来。这个现状要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
3、合理安排预习时间,提高有效预习的效果
合理安排预习时间,也是提高有效预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平时我安排了学生吃掉晚饭这段时间来预习,因为这段时间比较集中,学生操作起来有充分的时间,较好地缓解和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厌学的情绪,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主动的愉悦心理,从而主动地去预习,提高了预习的有效率。
4、评价及时化,调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
对于新课的课前预习老师一定要进行及时的评价,不能让学生的预习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如果老师对学生的预习不管不顾,学生预习成果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们就会失去预习的热情,教师应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预习评价的目的在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自学过程,在激励学生学习,指导学生查漏补缺的同时,更加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通常可使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抽查等方式,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生善于质疑、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 【发布时间】2017/7/15 11:56:28
- 【点击频次】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