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小学语文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以最优化的教学手法,促使学生以最优化的学习方法,快速、科学、愉悦地达到“三维目标”之育人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有效性 提高 实践策略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新课改的重要呼声,由来已久。但由于深受传统“应试”定势思维和教学习惯的影响,致使教师教学教学理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穿新鞋走老路”之态势,课堂仍然表现为“高投入、低产出”的“性价比”。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正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当务之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创新策略,以最优化的教学手法,促使学生以最优化的学习方法,快速、科学、愉悦地达到“三维目标”之育人要求。下面,结合自身实践,谈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求教师主动转变教学观念,更新角色意识,自觉把教的研究转到学为中心上来,致力于学生的学,为学服务。传统教学,教为主体,学生处于“被灌”地位,知识吸收不畅、消化不良,教师无法顾及。在扬弃传统的同时,我们要大胆革新,变主体为主导,还学生为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课堂主体,知识自我建构的主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自主探索,主动发现,愉悦解决,获得体验,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从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出发,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观念,创造出一种能使学生真正处于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二、加强导入创新设计,突出开课教学实效
艺术的“开课”,先声夺人,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以最佳的学习情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特别是精心设计的导语,不但能激趣、煽情,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导入时利用课件炫丽的光效、色彩丰富的画面,展示有关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在被美丽与富饶惊讶与吸引的同时,不知不觉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刚进课堂就入迷”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兴趣受激发,渐高涨。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发学生思维参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生问,问则促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有意“栽培”长期引领。
(一)抓好审题激质疑。审题是很多学科都特别注重的,语文中的审题就是抓住课文题目,通过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就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教学时,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围绕题目提出问题,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题目的脉络和内容。比如教学《最佳的路径》一文时,可这样设问:“路径”是什么意思?“最佳”又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什么人才能设计出“最佳的路径”?又如《伟大的友谊》哪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才是伟大的?你我间的友谊能用“伟大”一词吗?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探究,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并把这种方和意识长期贯穿在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就能形成审题习惯,获得质疑探究能力。
(二)利用习题启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多方法、多途径培养,在抓好教学主阵地培养外,利用课后习题开启学生质疑能力培养也是良好方法之一。虽然课后习题学生在认真学习之后已有些感悟,但对差生来说,也不乏“一道好菜”,教师就要多引导学生多自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随时质疑,这样就能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养成勤于思考、自会提问的好习惯。
四、加强语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要以渔。”若学生学语文知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总是需要教师引导,便不会自能读书,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知道语文怎么学,要做些什么,遇到困难如何解决。只有这样,教师方能“脱手”、“断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例如《秋天的雨》是二年级的一篇课文,由于课文有两段结构相同,前一段写秋天的雨有哪些颜色,后一段写秋天的雨有哪些气味。教学时,我们就可这样设计:教学前一段做引领,后一段让学生按照教师所授方法自学:先读,然后勾画,再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后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有法可依的。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来得出结论,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习得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相信随着我们不断探索研究,方法总会越来越多、越完善,最终成为培养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朱玉红,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素质教育论坛,2012年。
[2]李林,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3年。
[3]翟慧乐,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有效性 提高 实践策略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新课改的重要呼声,由来已久。但由于深受传统“应试”定势思维和教学习惯的影响,致使教师教学教学理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穿新鞋走老路”之态势,课堂仍然表现为“高投入、低产出”的“性价比”。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正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当务之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创新策略,以最优化的教学手法,促使学生以最优化的学习方法,快速、科学、愉悦地达到“三维目标”之育人要求。下面,结合自身实践,谈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求教师主动转变教学观念,更新角色意识,自觉把教的研究转到学为中心上来,致力于学生的学,为学服务。传统教学,教为主体,学生处于“被灌”地位,知识吸收不畅、消化不良,教师无法顾及。在扬弃传统的同时,我们要大胆革新,变主体为主导,还学生为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课堂主体,知识自我建构的主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自主探索,主动发现,愉悦解决,获得体验,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从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出发,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观念,创造出一种能使学生真正处于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二、加强导入创新设计,突出开课教学实效
艺术的“开课”,先声夺人,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以最佳的学习情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特别是精心设计的导语,不但能激趣、煽情,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导入时利用课件炫丽的光效、色彩丰富的画面,展示有关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在被美丽与富饶惊讶与吸引的同时,不知不觉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刚进课堂就入迷”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兴趣受激发,渐高涨。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发学生思维参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生问,问则促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有意“栽培”长期引领。
(一)抓好审题激质疑。审题是很多学科都特别注重的,语文中的审题就是抓住课文题目,通过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就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教学时,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围绕题目提出问题,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题目的脉络和内容。比如教学《最佳的路径》一文时,可这样设问:“路径”是什么意思?“最佳”又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什么人才能设计出“最佳的路径”?又如《伟大的友谊》哪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才是伟大的?你我间的友谊能用“伟大”一词吗?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探究,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并把这种方和意识长期贯穿在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就能形成审题习惯,获得质疑探究能力。
(二)利用习题启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多方法、多途径培养,在抓好教学主阵地培养外,利用课后习题开启学生质疑能力培养也是良好方法之一。虽然课后习题学生在认真学习之后已有些感悟,但对差生来说,也不乏“一道好菜”,教师就要多引导学生多自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随时质疑,这样就能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养成勤于思考、自会提问的好习惯。
四、加强语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要以渔。”若学生学语文知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总是需要教师引导,便不会自能读书,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知道语文怎么学,要做些什么,遇到困难如何解决。只有这样,教师方能“脱手”、“断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例如《秋天的雨》是二年级的一篇课文,由于课文有两段结构相同,前一段写秋天的雨有哪些颜色,后一段写秋天的雨有哪些气味。教学时,我们就可这样设计:教学前一段做引领,后一段让学生按照教师所授方法自学:先读,然后勾画,再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后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有法可依的。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来得出结论,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习得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相信随着我们不断探索研究,方法总会越来越多、越完善,最终成为培养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朱玉红,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素质教育论坛,2012年。
[2]李林,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3年。
[3]翟慧乐,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
- 【发布时间】2017/6/26 16:05:39
- 【点击频次】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