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作者】 王彩兰

【机构】 陕西省神木县第八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通常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但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根据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提升学习成效的建议。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合作学习  有效性
  新课改下的课堂学习主体是学生,学习从填鸭式教学变成自主学习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教学逐渐由单一灌输转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为教师教学工作增加难度。所以采用此法教学时,要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一、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强调合作形式。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前,教师仅安排了学习方式和任务,并没有对如何合作学习进行指导,设置小组合作学习时也是从教师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没有考虑完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并没有充分发挥实际效用,使大部分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二)小组合作学习分工不明,任务缺乏挑战。
  在一般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自行探讨,但在探讨过程中,每个学生没有明确自己的责任,全靠学生自觉,所以导致部分学生无所事事,无法加入小组活动中。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布置的任务过于简单,不用经过探讨就可以得到答案的任务缺乏挑战性,降低小组合作学习效用,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三)没有找准课堂学习对象。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高估或者低估学生能力,没有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活动及合作学习任务。合作学习过程和方向都是由教师统一布置的,学生只作为执行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习惯是经过一段时间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教师统一安排致使课堂教学活动仍然是师生之间的,学生并没有变成课堂学习的主体。
  (四)教师无法把控合作动态,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实际小组合作学习中,笔者发现部分课堂合作学习呈现杂乱现象。如因为教师对课堂掌控不足,导致课堂氛围较乱,学生自律性不足,探讨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有几个学生虽然在一起,却无人交流探讨,只是自行学习,甚至有些小组有几个学生在积极地阐述自己的理由和答案,其余学生不加入,扑灭积极探讨学生的热情。
  (五)没有进行针对性教学,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共同目标进行合作探讨,深刻理解数学抽象概念,对某个问题以不同方式解答,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拓展知识层面、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无法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现状制定小组合作学习方案,未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学生无法从小组学习中获得发展,无法处理小组之间产生的分歧,导致小组无法更进一步地深入学习。
  二、实例研究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要想提升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针对以上所述问题和现状,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实例为出发点,构建提升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体系,本文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三角形的稳定性》为例进行小组合作教学。
  (一)合理分组,明确小组成员分工。
  在构建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首先要针对初中学生实际情况增强合作意识,在学习当中训练合作技能。上课前教师需要向学生灌输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根据班级内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地分组。或者按照教材中学习内容的需要、学生的个性特点、组织操作能力及课时情况小组分编。在本次课堂当中,班级内学生有35个,按照每个小组中有学习能力较好、性格活泼外向、组织操作能力佳、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分成五人一组,一共分成7个小组。因为在数学教学中首次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学习,所以分组后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情况分配学习职责,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探讨中的任务和重要性,这是潜移默化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教授合作学习基本技能,如交流探讨时要尊重和倾听,不能随意打断,掌握同学间探讨的要点,善于陈述自己的观点,从多个结果中寻找出正确、有效的结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注意事项。
  因为本课学习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与七年级上册学习的知识有关,只是将难度增加了,所以教学当中教师要做好铺垫。如课前针对三角形提出问题:“三角形在哪些地方经常使用?为什么?”让小组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收集这类资料,然后通过探讨获得答案。当然简单的问题只能用于新旧知识之间的铺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具有挑战性,难度要增加,否则无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对产生分歧的知识点的理解和问题的解答,教师先让小组探讨和论证,然后加以引导。如针对问题“用冒顶将木条构成三角形,将其任意拉扯后是否会变形?四边形木架是否会变形?房屋采用三角形与四边形结合的方式修筑是否比全采用三角形稳定?”等都需要实践,学生会对不同实验结果进行交流探讨,从而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对产生不同理解的观点,教师需要鼓励,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对学习基础好、理解能力佳的学生设定的问题难度相对较大,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设定的问题主要是让其充分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概念,并学会运用即可。
  由此可知,在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想提升学习有效性,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制订教学计划及掌握问题难易程度。
  参考文献:
  [1]于湛秋.“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大学,2016.
  [2]王玮.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16.
  [3]孙传香.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 【发布时间】2017/6/26 16:05:10
  • 【点击频次】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