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重视直觉思维在中学数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中学数学教师,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我感触颇深。落后的教学理念、设备,致使学生基础相当差,表现为数学基本计算能力偏低,对数学概念理解肤浅和对公式的运用普遍停留在原有公式的具体形式上,思维方式不够灵活,大多数同学从不喜欢数学到惧怕数学,使其对数学的兴趣,情感,意志得不到提升,长期以来,数学思维,数学成绩越来越差。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必须对学生的现状进行准确的分析,实施针确性的直观性教学,有意识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这也是数学教学大纲将培养学生三大能力之一的“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的原因所在。
一、数学直觉思维的内涵。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在课堂上题目刚刚写完,老师还没来得及解释题意,有的同学立刻报出了答案。若进一步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出思维过程,此时其他同学会笑他瞎猜.这种现象就是数学直觉思维。那么,直觉思维究竟是什么? 所谓直觉思维,即是对所思考问题的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和理解。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缩短了思维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常常是突然来临,又突然逝去,而且又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在无意识之时涌上心头。直觉是在科技创造中的重要心理因素。科技工作者自觉地认识直觉,掌握直觉的特点和作用规律,对其发明创造颇有意义。很多新奇的科学发明的灵感都来自于科学家的直觉。
二、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比,直觉思维具有以下特点。
1、非逻辑性。
虽然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在直觉思维的表现方式上,并不是依靠严密的逻辑热推理获得结论的,而是靠直观感觉,因此,直觉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非逻辑性。
2、跳跃性。
在认知过程中,分析思维是以常规方式按步骤展现的,而直觉思维一旦出现,便摆脱了原先常规的束缚,从而产生认知过程的急速飞跃和渐进性的中断,它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是思维者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但是它却清晰的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3、或然性。
由于数学思维是一种跳跃思维,是在逻辑不充分的前提下做出判断,因而思维的结果可能正确,也有可能错误,这一特性称为数学直觉思维的或然性,采用数学直觉思维的目的在于迅速找到事物的本质或内在联系,提出猜想,而不在于论证这个猜想。事实上,猜想可能被证实,也可能被推翻。
三、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
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也就是说数学直觉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在明确了直觉思维意义的基础上,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数学直觉思维。
1、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
直觉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毫无根据的,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无树不成林,脑子里无物想发明创造也困难,直觉的猜想并非天马行空,猜也是有根据的,况且若你的知识储备越丰富越广泛,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越强,猜对的概率就越大。因此,直觉往往比较偏爱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获取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是直觉强化的基础。
2、鼓励大胆猜想,养成善于猜想的数学思维习惯。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常常源于主意深刻的猜想。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不论是课内课外,均要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良好教学活动氛围。采用形式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猜想、大胆假设,因为新奇独创的思维往往产生于猜想、假设之中。对于大胆假设猜想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其具有创见性的想法和创新成果更要大力表彰,即使有学生提出一些似乎不着边际的设想,教师也不要不假思索地批评学生,而是要因势利导,引导其进行合情推理,验证其思维的正确性,这样才能使学生摆脱常规思维圈子,突破思维定式,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重视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的直觉思维。
一个数学问题都有其鲜明的解题方法,特别是一题多解的训练,更有助于数学直觉思维的形成。解题的一般模式是:从观察数学题本身入手,发现它组成部分的特征和各种联系,通过联想,类比,归纳等分析综合手段,把问题化归为较熟悉的或较简单的问题,从而确定解题策略,将初步决策付诸实施就是尝试。如果尝试未能解决问题,再从观察开始,如此反复,就能找到解题途径。观察,联想,尝试的过程符合直觉思维的心理特征,直觉思维影响解题效果。
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选择题,他的解法不拘一格,方法灵活。解答选择题的基本策略是准确迅速,直觉思维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它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是一种跳跃式的预见,国此大大缩短思考时间,能有效提高解题速度、准确度。如:四个平面,最多把空间分成几个部分?(A.8 B.14 C.15 D.16),这个问题等价于:一个西瓜切四刀,假设在此过程中,西瓜不散落,则最多可以切成几块?前3刀沿横、纵、竖三个方向切成,8块应该没有问题,第四刀怎么切呢?要得到最多的块数,应该尽可能切到前8块,所以切法不应该区别于前3刀的的方向,即斜刀,但总有一块切不到,所以答案为8×2-1=15,选C。也可以这样考虑:假设已经切好了,则中间必定有一块是没有皮的四面体,与每一个面相邻有1块,共4块,与每条棱相接的有1块,共6块;与每顶点相对的有1块,共4块。所以总数是1+4+6+4=15,选C。因此,实施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
无疑直觉思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加强直觉思维的培养,充分和谐地发挥左右脑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内在潜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直觉思维的作用,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杨林慧. 数学直觉思维及其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基础教育课程》,2013.07
一、数学直觉思维的内涵。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在课堂上题目刚刚写完,老师还没来得及解释题意,有的同学立刻报出了答案。若进一步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出思维过程,此时其他同学会笑他瞎猜.这种现象就是数学直觉思维。那么,直觉思维究竟是什么? 所谓直觉思维,即是对所思考问题的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和理解。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缩短了思维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常常是突然来临,又突然逝去,而且又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在无意识之时涌上心头。直觉是在科技创造中的重要心理因素。科技工作者自觉地认识直觉,掌握直觉的特点和作用规律,对其发明创造颇有意义。很多新奇的科学发明的灵感都来自于科学家的直觉。
二、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比,直觉思维具有以下特点。
1、非逻辑性。
虽然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在直觉思维的表现方式上,并不是依靠严密的逻辑热推理获得结论的,而是靠直观感觉,因此,直觉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非逻辑性。
2、跳跃性。
在认知过程中,分析思维是以常规方式按步骤展现的,而直觉思维一旦出现,便摆脱了原先常规的束缚,从而产生认知过程的急速飞跃和渐进性的中断,它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是思维者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但是它却清晰的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3、或然性。
由于数学思维是一种跳跃思维,是在逻辑不充分的前提下做出判断,因而思维的结果可能正确,也有可能错误,这一特性称为数学直觉思维的或然性,采用数学直觉思维的目的在于迅速找到事物的本质或内在联系,提出猜想,而不在于论证这个猜想。事实上,猜想可能被证实,也可能被推翻。
三、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
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也就是说数学直觉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在明确了直觉思维意义的基础上,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数学直觉思维。
1、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
直觉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毫无根据的,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无树不成林,脑子里无物想发明创造也困难,直觉的猜想并非天马行空,猜也是有根据的,况且若你的知识储备越丰富越广泛,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越强,猜对的概率就越大。因此,直觉往往比较偏爱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获取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是直觉强化的基础。
2、鼓励大胆猜想,养成善于猜想的数学思维习惯。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常常源于主意深刻的猜想。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不论是课内课外,均要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良好教学活动氛围。采用形式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猜想、大胆假设,因为新奇独创的思维往往产生于猜想、假设之中。对于大胆假设猜想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其具有创见性的想法和创新成果更要大力表彰,即使有学生提出一些似乎不着边际的设想,教师也不要不假思索地批评学生,而是要因势利导,引导其进行合情推理,验证其思维的正确性,这样才能使学生摆脱常规思维圈子,突破思维定式,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重视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的直觉思维。
一个数学问题都有其鲜明的解题方法,特别是一题多解的训练,更有助于数学直觉思维的形成。解题的一般模式是:从观察数学题本身入手,发现它组成部分的特征和各种联系,通过联想,类比,归纳等分析综合手段,把问题化归为较熟悉的或较简单的问题,从而确定解题策略,将初步决策付诸实施就是尝试。如果尝试未能解决问题,再从观察开始,如此反复,就能找到解题途径。观察,联想,尝试的过程符合直觉思维的心理特征,直觉思维影响解题效果。
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选择题,他的解法不拘一格,方法灵活。解答选择题的基本策略是准确迅速,直觉思维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它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是一种跳跃式的预见,国此大大缩短思考时间,能有效提高解题速度、准确度。如:四个平面,最多把空间分成几个部分?(A.8 B.14 C.15 D.16),这个问题等价于:一个西瓜切四刀,假设在此过程中,西瓜不散落,则最多可以切成几块?前3刀沿横、纵、竖三个方向切成,8块应该没有问题,第四刀怎么切呢?要得到最多的块数,应该尽可能切到前8块,所以切法不应该区别于前3刀的的方向,即斜刀,但总有一块切不到,所以答案为8×2-1=15,选C。也可以这样考虑:假设已经切好了,则中间必定有一块是没有皮的四面体,与每一个面相邻有1块,共4块,与每条棱相接的有1块,共6块;与每顶点相对的有1块,共4块。所以总数是1+4+6+4=15,选C。因此,实施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
无疑直觉思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加强直觉思维的培养,充分和谐地发挥左右脑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内在潜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直觉思维的作用,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杨林慧. 数学直觉思维及其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基础教育课程》,2013.07
- 【发布时间】2017/6/26 16:03:30
- 【点击频次】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