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着力追求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语文作业必须从传统机械重复中走出来,创新作业样式和内容,优化设计,让趣味性、自主性和创新性成为我们作业改革的着力追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业 优化 设计
传统语文作业,由于过于注重“应试”追求,强求“学以求分”,导致学生解题技能得到大量培养,而应有的语文素养则被放弃,体现在为“应试”训练的作业平台上,就多是字词的抄写和读背。正是这种机械、重复的作业形式和单一的作业内容,让学生感受不到作业实践的快乐,导致语文学习兴趣与日下降。在新课改全面践行的今天,优化作业设计,创新作业形式和内容就成为作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作业改革的优化取向,体现了我们教师的理念是否更新。下面,我以作业优化设计的着力追求,来阐述新课改背景下语文作业所应达到的目标。
一、优化作业设计应追求趣味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多年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语文作业成了是小学生排斥语文学习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让学生乐于作业,我们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作业产生动力,将完成作业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和内在的要求,这样,他们才能成为作业的自觉主体。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做作业、学语文的积极性,我在作业内容的选择和作业形式的运用方面进行了适当创新,迎合了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兴趣所在。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后,我们可对该课进行两课时的教学,在第一课时完成了对课文的翻译、梳理之后,我们可给学生布置情境表演的作业:要求六个大组分别派出两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即用白话文的形式表演情景剧,再现课文内容。作业布置下来后,各组成员表现积极,紧锣密鼓地进行准备。在表演环节,最后压轴出场的同学更为抢眼,不仅仅有“楚王”和“晏子”两名演员,其他五名学生也没闲着,分别扮演起了宫女、侍卫等角色,还自带了道具,生动逼真地还原了课文场景,赢得了阵阵喝彩和掌声。实际上,语文课堂并不应是死气沉沉的,只要教师善于创新,学生就能给教师还以惊喜。现阶段,一部分小学生对家庭作业兴趣不浓,甚至逃避写作业。主要原因是教师布置作业只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导致学生的作业单调枯燥,偏重书本,脱离生活实际。同时,家庭作业量大,完成作业占用时间长,也影响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兴趣和质量。这不仅失去了语文作业的意义,也严重阻碍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得不偿失。
二、优化作业设计应追求自主性
除了追求趣味性,还应给自主权利。我们既然承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那他们也是作业主体。作业主体就应有作业根据自主需求进行选择的权利。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应在优化设计作业时,多围绕作业内容,创新作业样式,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有动笔的、有动手操作的、表演的、有绘画的等,这样就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性,让他们自主选择作业。如学完《唯一的听众》一课后,我们可这样设计作业:①写出带有“美”的10个成语。②课文中两次出现“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这两个“秘密”意思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又分别指什么?③老人一边打着节奏,一边微笑着听作者弹琴,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此时老人会想些什么?④你认为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为什么?可让学生从这四题中任选两题,回家做在作业本上。当检查作业时,全班同学都认真地完成了作业。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给了他们选择作业的权利,使他们对作业产生了兴趣;另一方面是这四道题由易到难,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题,所以,他们做起来得心应手,能高效完成。这就体现了自主性设计的积极效果了。
三、优化作业设计应追求创新性
作为奠基的语文教学,是学生将来发展埋单的。而作业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应面向未来,应当从守成型向创新型转化,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求我们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在运用中强化创新意识,特别是将语文作业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在生活中接触更多的语文作业进行实践,这样就容易把学生引向更广大的作业实践平台上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当然,对于我们传统的重现式的语文作业设计,也是需要的,只是不能经常、反复、量大,我们偶尔用用也是可以的,因为它符合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有助于语言材料的记忆、积累。但在新课改的今天,在优化重现式作业的同时,我们更多地应当设计具有新颖性的作业,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是时代的要求,新课标的要求,是对进一步提高语文作业的训练效果,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语文作业的创新性,主要应体现在灵活运用课文的语言材料来表现学生的自由思想和个人见解,注重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流畅性、灵活性和应变性,使学生在用语言反映思维的活动过程中,优化思维的创造性品质。这应成为我们作业优化设计的着力追求点,也是我们改革的着力追求方向。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趣味性、自主性、创新性的作业样式和内容,不仅能满足学生自主创新潜能的释放需要,也能提高学生作业兴趣和语文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必须创新设计作业,更新作业设计取向,把创新设计作为作业改革的着力追求点,也许一时看不出成效,但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的。
参考文献:
[1]朱惠琴,优化作业设计策略 提高训练的有效性[J].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
[2]朱惠琴,优化作业设计策略 提高训练的有效性[J].课堂密码 2010年。
[3]尚华云,优化作业设计 提高教学实效[J].现代阅读,2011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业 优化 设计
传统语文作业,由于过于注重“应试”追求,强求“学以求分”,导致学生解题技能得到大量培养,而应有的语文素养则被放弃,体现在为“应试”训练的作业平台上,就多是字词的抄写和读背。正是这种机械、重复的作业形式和单一的作业内容,让学生感受不到作业实践的快乐,导致语文学习兴趣与日下降。在新课改全面践行的今天,优化作业设计,创新作业形式和内容就成为作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作业改革的优化取向,体现了我们教师的理念是否更新。下面,我以作业优化设计的着力追求,来阐述新课改背景下语文作业所应达到的目标。
一、优化作业设计应追求趣味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多年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语文作业成了是小学生排斥语文学习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让学生乐于作业,我们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作业产生动力,将完成作业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和内在的要求,这样,他们才能成为作业的自觉主体。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做作业、学语文的积极性,我在作业内容的选择和作业形式的运用方面进行了适当创新,迎合了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兴趣所在。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后,我们可对该课进行两课时的教学,在第一课时完成了对课文的翻译、梳理之后,我们可给学生布置情境表演的作业:要求六个大组分别派出两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即用白话文的形式表演情景剧,再现课文内容。作业布置下来后,各组成员表现积极,紧锣密鼓地进行准备。在表演环节,最后压轴出场的同学更为抢眼,不仅仅有“楚王”和“晏子”两名演员,其他五名学生也没闲着,分别扮演起了宫女、侍卫等角色,还自带了道具,生动逼真地还原了课文场景,赢得了阵阵喝彩和掌声。实际上,语文课堂并不应是死气沉沉的,只要教师善于创新,学生就能给教师还以惊喜。现阶段,一部分小学生对家庭作业兴趣不浓,甚至逃避写作业。主要原因是教师布置作业只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导致学生的作业单调枯燥,偏重书本,脱离生活实际。同时,家庭作业量大,完成作业占用时间长,也影响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兴趣和质量。这不仅失去了语文作业的意义,也严重阻碍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得不偿失。
二、优化作业设计应追求自主性
除了追求趣味性,还应给自主权利。我们既然承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那他们也是作业主体。作业主体就应有作业根据自主需求进行选择的权利。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应在优化设计作业时,多围绕作业内容,创新作业样式,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有动笔的、有动手操作的、表演的、有绘画的等,这样就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性,让他们自主选择作业。如学完《唯一的听众》一课后,我们可这样设计作业:①写出带有“美”的10个成语。②课文中两次出现“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这两个“秘密”意思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又分别指什么?③老人一边打着节奏,一边微笑着听作者弹琴,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此时老人会想些什么?④你认为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为什么?可让学生从这四题中任选两题,回家做在作业本上。当检查作业时,全班同学都认真地完成了作业。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给了他们选择作业的权利,使他们对作业产生了兴趣;另一方面是这四道题由易到难,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题,所以,他们做起来得心应手,能高效完成。这就体现了自主性设计的积极效果了。
三、优化作业设计应追求创新性
作为奠基的语文教学,是学生将来发展埋单的。而作业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应面向未来,应当从守成型向创新型转化,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求我们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在运用中强化创新意识,特别是将语文作业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在生活中接触更多的语文作业进行实践,这样就容易把学生引向更广大的作业实践平台上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当然,对于我们传统的重现式的语文作业设计,也是需要的,只是不能经常、反复、量大,我们偶尔用用也是可以的,因为它符合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有助于语言材料的记忆、积累。但在新课改的今天,在优化重现式作业的同时,我们更多地应当设计具有新颖性的作业,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是时代的要求,新课标的要求,是对进一步提高语文作业的训练效果,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语文作业的创新性,主要应体现在灵活运用课文的语言材料来表现学生的自由思想和个人见解,注重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流畅性、灵活性和应变性,使学生在用语言反映思维的活动过程中,优化思维的创造性品质。这应成为我们作业优化设计的着力追求点,也是我们改革的着力追求方向。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趣味性、自主性、创新性的作业样式和内容,不仅能满足学生自主创新潜能的释放需要,也能提高学生作业兴趣和语文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必须创新设计作业,更新作业设计取向,把创新设计作为作业改革的着力追求点,也许一时看不出成效,但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的。
参考文献:
[1]朱惠琴,优化作业设计策略 提高训练的有效性[J].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
[2]朱惠琴,优化作业设计策略 提高训练的有效性[J].课堂密码 2010年。
[3]尚华云,优化作业设计 提高教学实效[J].现代阅读,2011年。
- 【发布时间】2017/6/26 15:56:16
- 【点击频次】402